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繁荣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正因如此,“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成为我们党在治党治国特别是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必然面临而又必须破解的大党独有难题之一。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提出最新要求,明确强调要坚持激浊和扬清并举,破“潜规则”、立“明规矩”,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破立并举,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
扫除政治灰尘,补足精神之钙
净化政治生态,既要对浮于表面的不良现象进行“除尘杀菌”,又要从思想根源上进行“补钙壮骨”。
政治生态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好比“政治灰尘”,是影响政治生态的重要因素,要经常拂拭以免积重难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不良现象,也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政治灰尘”。纠治“四风”就像是“除尘杀菌”,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纠治“四风”作为端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切入口,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但是“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和变异性,因此,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坚决遏制“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注重查处与治理同向发力,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既“由风查腐”又“由腐纠风”。对于“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摸排查找,从而对“四风”隐形变异问题进行科学精准治理。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就像是“补钙壮骨”,是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思想源头上下功夫。理想信念是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总开关”,只有持续筑牢信仰之基、不断补足精神之钙,才能使政治生态保持源清流洁。近年来,江苏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基础任务来抓,全省各地通过创建平台、创新模式、创立机制等方式丰富理论宣传阐释方式,不仅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而且推进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营造全省良好的政治生态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党员干部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厚植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的情怀,以此来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清除污泥浊水,涵养碧水清流
净化政治生态,既要让暗流涌动的“潜规则”失去市场,又要让光明正大的“明规矩”蔚然成风。
“潜规则”是破坏政治生态的“污泥浊水”,破除“潜规则”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潜规则”游离于“明规矩”之外,是一种不成文、摆不上台面却又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心知肚明的规则,大多涉及利益交换、权力寻租、跑官要官、结党营私等违法乱纪行为。“潜规则”之所以必须要破除,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扭曲甚至颠倒了我们党的价值观,与党的初心和使命背道而驰。“潜规则”往往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规避和绕开“明规矩”,实际上是对“明规矩”的漠视和侵蚀。如果“潜规则”盛行一时,还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导致忠诚老实、埋头苦干的党员干部寸步难行,投机钻营、阳奉阴违的党员干部反而畅通无阻。
“明规矩”是维护政治生态的“碧水清流”,破除“潜规则”的根本之策就是用“明规矩”以正压邪,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生存空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明规矩”主要包括党章党纪、国家法律以及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对党员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模范遵守的规矩。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虽然不是白纸黑字的明文规定,但是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的规矩,反映了我们党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之所以气象一新,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党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潜规则”存在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因此要注重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而带动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真正做到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铲除腐败毒瘤,弘扬廉洁风尚
净化政治生态,既要敢于刮骨疗伤、坚决铲除腐败及其滋生的温床,又要善于弘扬廉洁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腐败分子好比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的“政治病毒”,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要通过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来“激浊”。惩治腐败分子就像是“去腐生肌”,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之举。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和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为一体,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要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进一步堵塞制度漏洞、规范自由裁量权、减少设租寻租机会,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新兴领域治理机制建设,与时俱进破解反腐败斗争新问题新难题。
廉洁文化是以廉洁从政为载体的文化沉淀,具有启智润心的作用,要通过建设廉洁文化来“扬清”。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家风故事、优良作风,用廉洁文化滋养党员干部的身心,涵养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江苏历来重视弘扬廉洁文化,多年来一直不断推进廉洁江苏建设。近年来,省纪委监委和南京、苏州、扬州、宿迁等地组织编写了《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南京历史上的清官》《扬州历代贤官》《宿迁历代贤官》等系列读本,深入挖掘江苏历代贤吏及其优良家风中的廉洁文化元素。今年“5·10”思廉日,全省各地依托本土廉洁文化资源,举办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譬如,南京市举办了“澄波千里——长江文化里的金陵廉韵”专题廉政展,从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出发,讲述了与南京有关的治水能臣和清官廉吏故事。弘扬新时代廉洁文化,还要立足现实大力宣传清正廉洁的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激励党员干部学习典型、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崇德尚廉,不断汇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
总之,政治生态好,干部队伍就会风清气正、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就充足;反之,就会乌烟瘴气、人心涣散、乱象丛生,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受到损害。净化政治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破立并举,不断荡涤清除污浊的因素、持续培植壮大清朗的因素,才能推动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