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赛戏”:中国民间戏剧的瑰宝

2024-07-22 00:00:00武竹青金俊贤
科学导报 2024年46期

“‘赛戏’是我们家乡的一大特色,我从幼时听到现在。”6月23日,忻州市五台县西天和村52岁的村民白建峰说。赛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五台的文化瑰宝。

从今年5月开始,五台赛戏第三代传承人武存英带着团队在西天和村与周边村庄进行“送戏下乡”演出,在28天时间里,连续演出“五台赛戏”18场,遍及五台县7个村庄,观众累计达2.6万余人次。

“五台赛戏”素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据《五台县志》记载:“赛”是古代一种祭神仪式,也是一种古老的剧种,始于明洪武二年,流行于山西、内蒙、河北一带,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按传统习俗‘五台赛戏’由县城城隍庙道会司主持,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有县城‘报赛’之会,九月十七有本县西天和村‘赛会’。”五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渠如峰介绍说,“赛会”时多家戏班子演戏剧,称“赛戏”。“赛戏”有固定的“赛日”“赛台”和“赛剧”,内容有人事祈愿的,有祭神祈鬼的,多为历史剧。

“五台县城内曾有明代所建的一座‘赛台’,比一般戏台高,台口两侧无山墙,故三面皆可站立观看,‘赛戏’由地方乐户演出。”渠如峰若有所思回忆道,据记载明洪武年间五台有乐户15家,建文末年,又有京城官绅,被贬为乐户,逐于五台。自晚清以来,松台村尚有褚姓乐户一族,专门承揽户家婚丧鼓乐之事,并在县城、松台“赛会”时演出“赛戏”,偶而亦传教乡间子弟“赛戏”。清代初期,褚家产业颇丰,后来人丁渐寡,家业凋零,苟延至20世纪50年代绝嗣。

“‘赛戏’中的角色只有生、旦、净,而没丑角。服装与古代相同,大都采用面具,也用脸谱。角色只有念白道诗,没有唱词唱调,故人称‘道诗戏’。三种角色各自有道诗的板眼声调。但有的节目纯属哑剧,表演动作简单,没有固定的程式,配有鼓点。伴奏乐器有堂鼓、大钹、圪嘟锣、铙钹、板鼓、小锣、铰子等,或伴有笙管乐器。”渠如峰说,“赛戏”历史跌宕起伏,几易其人。

明末清初,由于褚家“忘八赛戏”逐步衰败,演出所用面具和40多部剧本被五台西天和村周姓赎买,并由该村子弟班剧团排练演出。1982年,国家文化部在编撰《中国剧种志》《中国戏剧史》时发现这一剧种,遂由西天和村时年81岁的张履行带队演出“赛戏”,获得好评,成为该戏剧保护传承第一代传人。

“周四槐于1982年师从于张履行,为第二代传人,2012年夏天武存英与他相识,因行当相同有共同的话题,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晋剧表演技巧,在与张履行的交流中武存英了解了一些‘五台赛戏’文化。”渠如峰说,当时年近80岁的周四槐老人见武存英艺术悟性突出,且为人正直,便把五台“赛戏”传承给她,让她发扬光大。

武存英生长于五台县西岗村,从小就喜爱传统戏曲。14岁去河北省平山县跟随一个民营剧团学艺,16岁考入五台县耿镇艺校,开始系统性学习钻研晋剧艺术,得到省市专业老师的指导,主攻须生。1989年,刚刚20岁的武存英成为五台县晋剧团正式职工。2009年,已入不惑之年的武存英拜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丁派代表性传承人阎惠贞深造。2013年被五台县政府任命为五台县晋剧团团长。

武存英大致算了一下:从2005年建团至今19年的时间,她和她的团队成员共计演出14990场。其中,“赛戏”专场164场,足迹遍布江苏、内蒙、山西等地方。

2019年县剧团体制改革,她担任五台县戏曲艺术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10月,武存英带领五台县戏曲研究中心,代表忻州市赴江艻省昆山市参加戏曲百戏盛典,演出五台赛戏《调鬼》。“此次,我们参演人数为35人,别具一格的演出,吸引了现场专家和观众,演员谢幕时全场观众掌声雷动。”武存英说,从昆山演出回来后,县里支持他们购买了部分服装、道具等设备,排练演出了《宋太宗游五台山》《孟良盗骨》《戏柳翠》等剧目,参加了忻州古城和繁峙憨山景区展演。2022年7月,应第三届山西艺术节组委会邀请,以赛戏《宋太祖游五台山》,参加了第三届山西艺术节濒危戏曲剧种剧目展播。2023年10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武存英“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

如今,作为“赛戏”传承人的武存英,闲时还要走进社区、农村、民间艺术团体继续收集、整理、研究这一文化遗产,并示范教授学生。她希望将历史深远的“五台赛戏”继续发扬光大,让这一特殊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继续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