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从解放初期,山西就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常年奔波在农业第一线,通过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
今年87岁的副研究员、长治市科委原副总农艺师张天佑就是山西旱作农业战线上的一位“不老兵”。他追随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及应用60余年,先后主编出版《谷子》《晋庄大队谷子丰产经验》等旱作农业书籍,并与长春电影厂合作完成“千斤谷”科教片文学本撰写,为山西旱作农业推广应用作出了贡献。
谈吐清晰,精神矍铄,桌子上整齐摆放着厚厚的发黄的资料剪贴本,有关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的书籍……6月7日,《科学导报》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了不起的农科“不老兵”。说起有机旱作农业的话题,张老兴致勃勃、激情四射,像一位年轻的小伙。
张天佑生于1937年,晋中市和顺县人,曾就读于山西农学院附设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农学专业,1956年,被分配到壶关县农林局工作。当年被派往距县城25公里的当时五区——壶关流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里只有他一个人。“来到中心站工作,几天下来感觉最不方便的就是‘水’,因为缺水,早上起来洗漱,只能用一马勺水。”张天佑回忆,这已经很不错了,普通百姓家用水是要精打细算的,一马勺水洗了碗后,要么和煤泥,要么喂猪鸡。“你想,生活用水尚且如此困难,农业生产用水更难。”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缺水难题,张天佑首先在韩庄大队办了农民技术夜校,在站所在地做了个顶凌耙地示范点。并在流泽高胜社做出样板,在全县推广。这一年,壶关春天庄稼苗全茁壮,秋季农业丰收,张天佑被选为模范,出席了当时晋东南地区的劳模会。
1963年,从山西毛纺厂书记岗位调任壶关政府县长的牛怀保,选点定点蹲点原壶关县晋庄公社晋庄大队。张天佑陪同去召开座谈会,征求群众意见,总结采纳了老农闫扎根3亩谷子亩产平均350公斤的经验,通过秋耕壮垡、三墒整地、选用优种、适时播种、精细管理等旱作技术,1964年全大队谷子平均亩产250多公斤,比过去亩产增加一倍多。
“后来由原晋东南科委、晋东南地区农业局、山西省谷子所,原晋东南地区各县科委、农业局组成协作组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逐步形成一个专业化的农业技术体系。”张天佑高兴地说,经过7年实践和探索,1971年晋庄大队400亩谷子亩产达千斤,晋庄谷子种植经验基本成型。在1964~1983年的20年里,晋庄谷子亩产一直保持250公斤以上,其中12年平均亩产达到400~5000公斤以上,种植面积保持在400亩。壶关晋庄被称为“我国北方旱腰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72年全国谷子现场经验交流会参观了壶关晋庄等高产单位。从此,“晋庄经验”在全国打响。1973年“北方抗旱科学技术讨论会”介绍了壶关县推广“晋庄经验”。同年由张天佑所撰写的《晋庄大队谷子丰产经验》出版发行,作为全省培训会教材,张天佑将旱作农业生产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推广到山西,甚至全国。
为了保持水土平衡,壶关县大力进行荒山绿化,此后30余年,壶关县累计绿化荒山10.5万亩,植树10亿棵,森林覆盖达到51.6%。“绿化做得好,就像给农业修了一个蓄水池,再加上晋庄旱作农业高产技术,以纳水保水为中心,以梯田平整为载体,秋耕壮垡纳水,三墒整地保水,抗旱品种省水,适时播种赶雨水,清垅中耕节约水,头伏搂地‘蓄油水’,环环紧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该项技术基于全国旱作区自然气候特点,很有推广的意义。”张天佑说。
正如张天佑所说,他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多年在壶关基层工作经历。“我在壶关县工作了23年,其中,陪同一位县委书记、两位县长在晋庄蹲点10年,积攒了丰富的旱作农业实践经验,为旱作农业学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张天佑扎根基层进行有机旱作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山西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获山西省科技工作者技术革新奖一枚,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个人一等功和集体三等功各一次,获地市成果奖多项。
1982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壶关县晋庄大队运用有机旱作技术农业连年稳产高产——中央领导同志认为这项技术在我国北方具有普遍意义要大力推广”为题,刊载了署名张天佑的新闻报道。
2017年4月27日,应壶关县政府邀请,张天佑再次来到壶关晋庄,参与了省市县实施的谷子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谷子高产示范片两大项目的调研。这一年,张天佑81岁,退休前为山西省优秀专家,长治市科委副总农艺师、副研究员。
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张天佑却一直保持着对山西旱作农业的关注度。“我这几年将有机旱作论文整理成册共321页,目前已有《长治科技》铅印成册收藏,并发放到长治市科技局各位领导和各个科室;主编出版了《有机早作农业与壶关晋庄经验》,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人员赠送近200册;拟定了壶关晋庄有机旱作展览馆大纲,为基层农业工作者做科普讲座,在主要官网和科技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这就是一位在基层农业一线工作60余年的老科技工作者,生于农村,攻读农学,回馈农业。扎根在少雨干旱的壶关县,与省市县科技人员和当地人民同甘共苦,克服生活的不便,反复探索,艰辛实验,探索总结了在全国独具特色的晋庄有机旱作谷子先进技术,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层面,开创了壶关县旱作农业稳产高产新路径,给世人树立了干事创业的标杆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