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4-07-22 00:00:00李春成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3期

【摘要】本文基于问题导向,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强化问题设计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把握设问时机有效实现问题效益三项策略,意在用问题激发学生内驱动力,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益,构建高效课堂,以期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与低效、无效课堂是相对的,其要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也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活动中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由此来看,课堂的高效离不开教学,教学的高效离不开师生的高效配合.若想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在其引导下为实现学习目标主动探究,有效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是关键.因此,初中数学学科构建高效课堂中,应坚持问题导向,贯穿教学全过程,借助着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 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基于问题导向的数学教学以问题为核心,教师应着眼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及生活经历,设置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全过程,为高效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来讲,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对每个问题均给予高度重视,保证问题与知识关联密切,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能锻炼学生思维品质,不断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学习知识、发展素养.教师可以在设置问题前,分析学习内容,确定重难点,再结合学情做出综合分析,体现问题的针对性,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形成构建高效课堂的稳固基础.

例如 以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本节课围绕等式的基本性质展开探究,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够运用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而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数字、计算后,等式一直出现,学生对等式并不陌生.基于这一学情,导入环节可以延伸前概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等式?”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结合小学阶段所学的加减乘除、方程等知识,学生举例等式有1+2=3、4-2=2、3×6=18,也有学生举例x-2=7、3x+4=19,根据学生的举例,总结等式的含义,使其回忆起利用“=”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为等式[1].

导入环节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目光与精力聚焦到等式上,但仅回顾了已学知识,并未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还需要利用问题明确本节课探究性质.与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等式,分析等式除了等号两侧相等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并利用具体问题加以体现,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说出以下问题答案:

问题1 小李今年a岁,小王今年b岁,过c年后他们多少岁?(小李a+c岁、小王b+c岁)

问题2 小李与小王同龄情况下,过c年之后他们年龄还相同吗?C年之前年龄也相同吗?说明理由.

经过问题1的铺垫,解决问题2时,学生快速抓住a=b这个关键已知条件,并得出a+c=b+c、a-c=b-c.引导学生对比两个等式,对能够加相同数字、减相同数字后仍然相等的情况作出说明,符号相对抽象,允许学生代入具体的数字或式子,在尝试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等式两边加减任何形式的整式,所得结果仍为等式,从而完成第一个等式基本性质的推理.

等式知识虽然在学生数学学习中一直有所接触,但从等式性质角度展开的探究学生并未接触过,从而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按照上述思路,继续利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等式奇妙的性质,能够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高效学习、高效探究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充足的收获.

2 强化问题设计,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情况合理设置问题是基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还需要加强基础问题设计,使问题具有更强的导向性,才能在解决问题中有超常收获,提高学习收益,使课堂高效运转起来.

2.1 设计体验型问题,促进学生加深思考

“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体验式教学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在亲身体验与经历中掌握的知识会在大脑中有深刻的印象,并在运用知识时能够随时回想体验与经历的过程,感知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设置体验型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脑,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并在其中从不同维度展开知识的联系,实现深度思考,从而丰富知识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 以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线段的比较”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比较线段的方法,理解方法本质.教学中可运用两个体验型问题引导学生:

问题1 如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谁高?

学生提出用尺子量,谁高测量的数值就大;也有学生提出与同学背靠背,站在地面上,观察谁高.两种方法均能测量身高,也是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分别说出方法中决定高矮的因素,学生提出前者根据数值确定,后者观察外形确定,抓住了方法的核心,度量法比较围绕“数值”、叠合法比较围绕“形”.

问题2 在现有条件下,若只考虑高度,如何比拟两座大山的高矮?

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比较线段长短.学生提出使用度量法时,按照海拔比例将高山还原为平面图,确定山的最高点,从最高点向下画垂线,形成线段,用尺测量线段长短,其中一山为2.6cm、另一山为2.2cm,则前者高于后者.使用叠合法时,将从平面图上提取的两条线段的一端对齐,两者沿着相同方向落下,观察另一端情况,如果重合表示两山高度一致,如果不重合长的线段所代表的山高[2].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脱离实际问题情境,总结两种方法的步骤,完成理论推理.

设置体验型问题,促进学生动手体验,感知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快速抓住知识本质,使对问题的浅层思考过渡至深层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2.2 设计合作型问题,推动学生高效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自古以来,教育领域则重视合作学习,如今课程标准更是将学生合作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设计合作型问题,推动学生彼此配合、共同行动,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发表观点与看法,不断补充彼此片面的认识,从而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要保证学生合作的有效性,应以合理的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个性化探究与小组合作化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探究中实现素养与能力的综合发展.

例如 以青岛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推理出判定平行线的三种方法.教学中,向学生发布合作探究问题:

问题1 现有两条直线a、b,它们是否平行?借助手边的工具进行判断.

问题2 出示图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斜线所截,找到内错角、同旁内角,分析内错角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平行?同旁内角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时直线平行?

合作探究中,针对问题1学生运用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经过尝试测量直线长度等方式无法确定两直线是否平行,给出学生提示,可以利用辅助直线寻找证明两条直线的证据,为此,有小组开始尝试画一条同时穿越a、b的直线,与a、b相交点形成四个角,利用量角器测量,发现两条直线对应位置上的角度数相等,从而猜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针对问题2,大部分小组在确定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后均测量角度,分析是否相等,其中内错角相等,但同旁内角并不相等,导致有小组只提出猜想“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因此,进入合作学习后半程,多数小组均在攻克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在巡视中发现,有学生观察到同旁内角相加为180°,在其启发下小组提出猜想“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坚持合作型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表达、充分交流、灵活转变思路,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其间组员相互理解,在提出新看法时共同讨论、验证,实现有效合作.从而在合作期间学生充分感受了自由的知识交流氛围,大胆猜想,在彼此的支持下归纳、总结,以符合学生思维认知发展规律的形式理解知识,实现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共同发展.

3 把握设问时机,有效实现问题效益

基于问题导向的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时机也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问题有启发、引导、指导等多重作用,应对学生学习起到推动.但只有在关键的时机提出问题才能使其价值最大化,充分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刺激学生思维高效运转,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吸收的效率,提升其能力.为了实现问题价值最大化,应从数学学习的本质来看,其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向教学要以提问的方式衔接每个环节,串联学生主动探究的全过程,因此,每个环节结束、新的环节开启阶段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例如 以青岛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为例,本节课意在使学生掌握消元法解决问题,理解内涵,体会将未知转变为已知,培养化归思想.在发现问题环节,列举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提出问题“两种方程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掌握的解方程方法处理二元一次方程;在提出问题环节,提问“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两个未知数变为一个未知数?”引导学生猜想是否可以将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消除;在分析问题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代入法消除未知数的具体步骤;在解决问题环节,提出问题“代入法如何应用?”引导学生按照变形→代入→求解→写解的步骤,消除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初步感受代入消元思想在解决问题时的应用;在反思问题环节,提出问题“加减消元法的概念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验抽象概念,并加深提问难度“利用消元思想能否找到其他解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解决问题方法[4].如二元一次方程:3x+5y=212x-5y=-11,学生发现方程组中y的系数相同,从而提出将5y看作整体消除,如5y=21-3x或5y=2x+11,可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除,也运用了消元思想.

合适时机的提问契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起到激活学生思维、指明学习下一步的作用,对加速学习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扎实地掌握每个环节所要学习的内容[5].同时,合适时机的提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问题之间的联系性,对上个探究环节做出总结,也明确下个环节探究内容,始终催化学生思维,加深对问题的思考,避免思维中断,影响学习的完整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所追求的目标,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利用其激活思维、催化思维、拓展思维,使学生高效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具备问题意识,把握问题的合理性、导向性、提问时机,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知识、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真正构建高效课堂,并实现高效课堂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子奇.基于问题为导向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反思[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12):3-5.

[2]章延军.问题导学法与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00.

[3]邓向阳.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微探[J].读写算,2022(30):99-101.

[4]刘长海.初中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实践与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0):17-19.

[5]刘晶晶.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