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结构化设计,关注学生知识整体构建,促进学生认知深化,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结构化教学展开一番阐述,旨在有效改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点零散、分散等问题,促使学生在结构化学习中搭建出完善的认知框架.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这一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借助结构化教学来探索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以零散分布方式存在等问题,给学生深度学习带来较大阻碍.对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结构化教学的探索,进而改善教学质量.
1 结构化教学的内涵
结构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要求教师按照特定的逻辑、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上开展学习、掌握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结构化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条理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占据主体的地位,教师应当根据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系统性地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结构化教学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大类,包括数与运算、概率与统计、图形与几何等等,通过开展结构化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构建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不断迁移自己的数学学习经验,实现认知的深化,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探索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为学生高效学习创造良好环境.
2 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的设计原则
2.1 基于学科素养把握目标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应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作为结构化教学展开的中心支柱,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掌握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为正确理解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
例如在“有理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基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分类、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渗透,促使学生在数学思想的建立中完成对“数与运算”这一大概念的构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2 立足单元内容统筹逻辑
结构化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开展学习,搭建出更加完善的认知框架,正确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体性的梳理,按照逻辑关系形成知识串,按照从易到难等关系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学习,逐步弥补学生认知上的缺陷,搭建出认知结构.此外,教师也应更多地关注单元教学中学习方法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迁移,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2.3 教师主导学生探究并行
结构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目标为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基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认知框架,帮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探索中来,提升学生结构化学习的效果.
3 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分析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师应结合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把握,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分析,提取其中的核心素养,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为教与学活动的展开提供路线引导.
例如 在“整式的加减”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可以执行如下的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在观察、分析、验证中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且可以正确分析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方法以及计算同类项加减的方法.
(2)学生可以在活动探究中掌握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符号感,正确理解整式加减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索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乐于使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如此,有了单元整体目标的指引,能够让教师对如何指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哪些学习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提升结构化教学的效果.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由于初一学生缺乏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性体验,促使学生在实践经验积累中掌握数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数学语言、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眼光.
3.2 推进结构学习,促进深度构建
在结构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结构性学习体验,改变学生以死记硬背、大量做题为主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结构化学习中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搭建出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组织学生开展结构化学习.
3.2.1 课前预习结构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结构化课前预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将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规律形成正确认识,为学生布置具有结构化特征的预习任务.
例如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促使学生在结构化阅读中形成基本的认知框架.学生的自主阅读可以分成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通读,主要阅读教材上提供的章节提示,了解这一单元需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并且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题,思考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打开思路;第二个环节为指读,学生需要对教材上的关键词、核心概念进行勾画,尝试自主理解相关概念,进而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做好铺垫;第三个环节是尝试理清楚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可以根据之前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制作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分析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实现科学猜想;第四个环节是提取自己的困惑,学生需要将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总结出来,制作问题清单;第五个环节是尝试解决自己产生的问题.借助“五步阅读法”的不断应用,能够促使学生逐渐提炼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结构化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2.2 探究交流结构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结构化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认识,迁移掌握到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结构化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的认识,提升学生课堂交流讨论效率.
例如 在“有理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针对“有理数的加法”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结构化教学的内涵,组织学生开展对如下问题的讨论:
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结果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结果是怎样确定的?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简化运算是怎样的?
在学生完成上述问题的探索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如何去研究有理数的减法?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加法和减法之间存在逆运算的关系,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提炼出研究减法的一般方法,促使学生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单元总结过程中给学生布置制作思维导图、制作表格等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思想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搭建出完善的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
如此,通过立足课堂引导学生展开结构化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3.2.3 课后拓展结构化
课后学习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安排适合的课后拓展任务,促使学生实现课堂学习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 在“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自己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还存在哪些困惑?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使用自己掌握到的全等三角形知识?从上述问题出发,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基于课后自主学习的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测量、计算、调查等方式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样可以展开合作学习,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进而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除了给学生布置结构化的课后拓展任务,教师还可以实现课后作业结构化,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结构化学习能力.
3.3 开展针对评价,提升学习效益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行简单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无法较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结构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体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客观分析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借助评价来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进而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提升结构化教学的质量.
例如 在“有理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结构化教学过程的展开,从以下角度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评价:
(1)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有理数的内涵,并且使用有理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探究的方式正确理解有理数的特征.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联,并且使用结构化的方式完成对有理数加减法的探索.
(4)学生是否能够合理使用有理数运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学生是否能够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做到积极参与、认真专注,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当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初一学生正处在初中数学学习的适应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客观情况,采取激励性评价措施,提高学生学习自信,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采取学生自评的手段,促使学生进行适度的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进行调整,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4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结构化教学的开展,立足学生学科素养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构建,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教师也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学生学习特点形成正确认识,开展多样化结构化教学活动,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良同.单元结构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35):96-98.
[2]何萍.基于大概念的初中数学单元素养作业优化路径[J].中学数学杂志,2023(12):14-18.
[3]钱燕英.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2023(22):90-92.
[4]王斌.结构化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以“图形的旋转”为例[J].中学数学,2023(2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