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学科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显著发挥主观能动性,达成高效学习.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也应坚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完善和优化教学手段.问题导学法这一高效率教学方法,不同于常规教学模式,更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课上进行深入探究学习,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发展的目标,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尤为有利.本文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课堂质量,打造高效教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1 引言
所谓问题导学法,是当下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促进作用极为明显,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成效,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尤其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学科关键学习能力,常规教学方法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认知,也容易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心理产生被动学习问题.而问题导学法则可巧妙解决这一难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值得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
2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2.1 培养学习能力
分析问题导学法的核心内涵,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提升学习兴趣,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深入革新,可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重要,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传统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均不足,使得整体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而问题导学法则突破了这一困境,可发挥教师的引导功效,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长此以往必然可以实现正向循环,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
2.2 培养核心素养
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各项关键能力的培养成效.尤其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数学思维极其关键,只有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才能提高整体学习效果,为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问题导学法,能让学生逐渐地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状态,实现深入探究学习,完善知识架构,提高数学抽象知识和复杂知识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借助问题导学法,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协作共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训练其数学思维的同时,也能强化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对培养其及核心素养极为有益.
2.3 促进教学改革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问题导学式教学方法,将改变以往的教与学关系,让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进行转换,让学生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教学转变正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能够加快深化教学改革进程,让原本的教学模式得到升级.同时,教师在这种新型教学手段的作用下,也将不断分析教学改革方向以及改革路径,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及自身执教能力,显著推动数学学科的改革进程和改革深度.正因如此,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将显著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未来发展之路提供坚实的后备保障,让学生更具备核心竞争优势,能够在长久的学科学习中,形成必备的各项关键能力与素养[1].
3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3.1 目标性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应用原则,发挥该教学法的良好优势.目标性原则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开展每一项数学教学活动教师都要坚持从教学目标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指导作用,并促进思维碰撞.当然在教学问题设计期间,教师也要尽量根据学生的知识及能力情况设置问题.不同学生学情千差万别,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也应做好因“才”而定,不断细化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精准教学促进价值.此外,在问题导学法的实施中,也要注意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总目标进行关联,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导向准确.
3.2 有效性原则
除目标性原则,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应用也必须遵循有效性原则,一切提出的教学问题,都应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功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数学深度思考学习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必须有实质性意义,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提问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样不仅容易营造紧张的教学氛围,也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抵触心理,无法抓到课程学习的重点.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喜欢问学生“会不会、行不行、能不能”这一类问题,虽然学生的作答也较为简单,但这种问题并不具备实际效用,很难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促进价值,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并不充分.因此,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一定要保证问题的有效性,紧抓重点灵活展开提问.
4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分析教学内容,设置导学问题
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初中数学教师要尤其做好问题的设计工作.合理分析教学内容,设置导学问题,让学生能够顺着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也可在导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设置导学问题期间,教师要仔细分析教材,尽量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与本节相匹配的导学问题,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学情.此外,在导学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提高问题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产生较强烈的探究学习欲望[2].
例如 在教学“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在进行导学问题设计时,首先分析学生的基本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学习条件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过方程模型的建立过程,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已经有所了解,而且对未知知识转化为已知知识的思想方法有所领悟.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情况,目前能根据简单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进行整式相关运算,但从题目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仍然是学生的难点所在.为此,教师便设计了与日常学习活动相关的一类问题要让学生从问题之中找出有效信息,从而列出方程.问题设计如下:班级活动教室为长方形,其中长为8米,宽为5米,现打算在教室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18平方米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请问地毯宽度为多少?这一问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学问题,学生需要再次体会方程的建模思想,既能关联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为课堂正式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4.2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导学问题
设置完导学问题后,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出导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进而从中筛出有效信息.在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容易出现负面心理,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情境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且教学效率较高,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合理引出导学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情境铺垫,才能结合所学知识更好地进行思考[3].
例如 教学 “生活中的轴对称”单元中“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节内容时,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幅山水图画,其中周边的山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随后教师引出本节教学问题,思考水面上的图形与映在水里的图像有何关系?多媒体教学辅助下,打造生动具象的问题情境,可快速调动起学生以往所学的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进而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足以见得,在问题导学法中,适当运用情境创设法,可优化问题引入课堂的展现形式,并且进一步促使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的经验,后续课堂教学成效更佳.
4.3 小组合作讨论,促进探究问题
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此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而探究活动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能实现学生的思维碰撞,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和质量也将更高.为此,教师应在问题导学法教学之中,适当对学生进行分组实施小组探究活动,进而加大学生在数学问题中的研究力度.而且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手段,也能显著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研究和思考,快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4].
例如 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知识时,教师提出了一则探究问题“你能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基于这一探究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人,并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生首先要独立作图思考,随后与小组成员一同进行讨论,归纳五边形内角和的求解方式.部分小组同学想到可以将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再去求出内角和,巧妙地运用到了以往所学的转化思想.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六边形的内角以及n边形的内角和.最后,学生完成小组探讨后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对本节教学的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4 重视思维发展,深化教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给学生预留深度思考空间,并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带动起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整体教学成效.尤其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授课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因此,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才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主探索能力[5].
例如 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节知识教学时,分析本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能力.为此,教师循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思考,进而培养数学转化思维能力.首先,教师抛出基本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何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一问题,能帮助学生快速回顾以往所学知识,为后续深入探究学习做好铺垫.随后,教师为学生引入了一则例题,要求学生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列出等式.之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根据所列等式,分析单项式相乘与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之间的差异,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不断深入提出教学问题,学生逐渐理解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精髓在于将其转化成单项式乘单项式.接下来,用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法则的应用,题目难度呈阶梯形,层层深入.如此,通过层层深化教学问题,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深度思考问题,形成数学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教师也要同时加强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数学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虎娃.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3(29):27-29.
[2]张乃建.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7):62-64.
[3]张传虎.初探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3(25):73-75.
[4]范亭民.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3(14):22-24.
[5]于彬.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