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思政建设实践研究

2024-07-21 00:00:00郑柏宇姜文婕
传媒 2024年12期

数字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其成为重构教育要素、变革教育形态、创新教育内容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下,“推进教育数字化”首次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思政建设实践应当双向赋能。于思政建设而言,“数字思政”是适应现代化发展、思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而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建设是切实筑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的“根”与“魂”,是激活数字媒体技术现实运用的“势”与“能”。

由高萍所著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架构与思政元素》一书,是基于传媒类教学的学理逻辑,挖掘传媒类专业的思政价值,为广告学、新闻学等传媒类专业探索“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指导。本书主要以三条主线展开:第一,传媒类教育的学理基础与思政理念。本书认为高校传媒类教育的学理基础在于连接性理论、网生性理论、传媒技术的可供性理论和传媒影响力理论等;剖析了传媒类教育的思政价值,包括人格、知能(知识与能力)和责任三个思政维度;解析了“媒介融合”的学理性和使“党和政府的主流媒体声音在全网场景中共情”等思政理念。第二,传媒类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与思政目标。作者根据“新闻传播学类A+专业”排名第一的三个院校,参照其办学目标、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等要素,提出传媒类本科人才具体的专业价值和思政目标。在此基础上,作者建议将“传播学”和“当代传媒科技”作为基础性主课,“四史”系列专题和“当代媒介素养”作为通识性主课。第三,传媒类专业的课程与思政元素。作者以“广告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广告学”专业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框架性,并解构了这些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这一部分,作者着力反思和探索传媒类专业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进一步整合和构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素材库。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思政建设的内涵意蕴。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思政教育”,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意蕴。

一是借助数字技术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重视互联网、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教学过程和现实场景中的运用。数字技术具有促进教育要素升级转化、教育场景应用创新化、教育辐射效应强等独特优势,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将数字技术具有的多维动能运用于思政建设实践,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举措。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为海量思政教育资源的积累、管理与获取提供了现实支撑;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云计算、5G技术为代表的移动通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时空、教学场景重构提供了可能。此外,数字技术还深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交互,推动教育资源的汇集以及教学模式的个性化、互动化。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为目标的“数字思政”教学模式,是对思政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有助于在教育要素优化升级中实现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高阶教育目标。

二是提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的思政价值。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思政建设,核心内容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具有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挖掘思政教育的价值,即在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中,通过实习和实践,既提升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如本书所言,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匹配国家需求、市场需求、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等现实层面的必然要求。此外,思想政治水平、德育、法治、国情、美育等多个纬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人健康发展、国家人才储备安全、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中提炼思政价值,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形成交互式、立体化的专业教育体系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思政建设,究其本质是蕴含着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现代媒体技术融入“课程思政”与“数字思政”之中,从而呈现出理念、模式、内容等全面升级的教育形态。值得说明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思政建设,不是“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结构化排列、相互关联和支撑的新型数字化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专业技能为目标,以把握育人方向为指针,构建教育学科交叉、教学资源共享、教育模式整合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一方面,从形式上看,教学载体和时空环境将得到极大拓展,教学主体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场景将从实体拓展到线上,教学空间将得到无限放大。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原有教学内容不断数字化、智能化,将促进数字媒体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创新式融合,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内容来源多样化、教学资源质量和总量双提升。

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性。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有着有力的理论依据、严密的内在逻辑以及强烈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现实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其现实背景和国家战略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从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角度出发,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数字化教育是党和国家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而提出的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是适应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关乎着数字化教育的方向性、内容性问题,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在数字化教育中起着基础性、技术性作用。基于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贯彻教育数字化、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二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内在选择。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不仅在于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政策引领,也是思政教育守住传统优势、创造新型教育功能的内在选择。面临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工作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育,积极拥抱新媒体、新技术,推动传统教育优势与现代传媒技术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智慧课堂”,该模式取得的良好成效激励着教师进一步接受和拥抱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强调从多维度挖掘、整合思想政治资源,不断提升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时代感。

三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提出了提质增速、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任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形式、参与方式产生共鸣和热情,从而起到了正面的宣传、鼓舞、激励作用。数字媒体技术给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传播和裂变提供了时代契机,将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把握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动态,打造有亲和力的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导向功能。在互联网技术现实价值逐渐凸显的背景下,“数字思政”“数字育人”已经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水平,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步。

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举措。教育主体的教学理念须守正创新。教育主体的数字化教学理念是推动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前提,数字素养、新媒体技能是高校教育者应对时代变革、教育体系升级的有力支撑。高校教育者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精进的理念应对思政教育的数字化改革,创造性地促进传统教育优势与新兴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要塑造高校教师“数字育人”的能力。高校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主动调动数字工具和智能技术资源,形成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价值意识和应用能力。在数字价值成为全体思政教师思维共识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数字化运用能力、组织结构合理、能力配置多元的教师队伍,推动整体思政教师朝着改革所需、发展所向的“数字思政”趋势前进。

整合数据资源形成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教学资源是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源头和“资源池”。了解数字技术的运用方法及育人优势,通过数字资源的联合、重组和共享,在资源的共建和互通中盘活整体教学资源,从总体上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并且,在数字资源的整合和传播中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同步提升其数字信息价值的甄别能力、数字技术的驾驭能力,促进思政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

同步守住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本价值与数字价值。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将教育的人本价值与数字价值同步结合。把握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核心取向,确保数字媒体技术始终作为服务教育的目的,而非迷信技术、依赖数据。在数字化时代,依然要坚持突出教育的人本价值,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动摇,寻觅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的契合点。

如本书所言,当传统教育模式难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当积极调动新资源新技术,促进教学资源和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配置。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中探索思政建设路径,是重组内外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以促进思政教育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案例。

作者单位 郑柏宇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姜文婕 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