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少儿频道的《草坪亲子音乐会》符合创新事物特征,一经推出便获得受众广泛欢迎与认可。节目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等多种传播渠道助力童谣文化传播扩散,对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草坪亲子音乐会》为例,应用创新扩散理论分析这一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谣节目的传播手段及其意义,期望能对其他类似节目借助创新扩散规律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加速童谣文化传播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童谣传播 创新扩散理论 央视少儿频道 《草坪亲子音乐会》
童谣因其形式活泼、语言流畅、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内容清新,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美妙动听。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童谣方便儿童传唱,寓知识、教育于趣味、娱乐和形象之中,深受儿童喜爱。童谣种类丰富,比如,游戏歌为儿童娱乐时吟唱的歌谣,如舞者的舞曲;摇篮曲为哄儿童快速入眠时有节奏地轻声哼唱的曲调,温和平静;颠倒歌趣味性强,歌词多打乱自然规律,违背生活逻辑,节奏紧凑,不仅与儿童爱幻想的天性相契合,也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且富有喜剧意味,因此也被称为“滑稽歌”,例如,“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砖头来打狗,又怕砖头咬了手”这一童谣就很好地体现了颠倒歌的特征;绕口令,作为一种语言游戏,能让儿童在吟唱过程中练习发音,清晰地咬字以及准确地吐字;问答歌的形式为一问一答,内容朗朗上口,列举花名、地名或其他生活中的事物,能生动形象地反映日常生活。
童谣的教育不具有强迫性,而是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童谣的传唱能满足儿童内在尊严,并且因其通俗易懂、简短合韵、形式自由,可使儿童在歌唱中充满快乐,如春风化雨、点滴渗透,让儿童在童谣吟诵过程中释放自己的天性。为了更好地让童谣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3年创办了音乐特别节目《草坪亲子音乐会》,以童谣传唱为主题,在央视少儿频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笔者以《草坪亲子音乐会》为例,从传播学创新扩散理论视角探讨童谣传播的意义及策略。
2 0世纪6 0年代,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创新扩散理论,该理论通常被传播学界用来研究传播效果。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媒介能够使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大众传播则是最快最有效的途径。童谣的传播,以往更多见于代代相传的人际传播中。创新扩散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基本社会过程,某个新语音信息的传播被主观感知,经过社会构建显示出其创新的意义。由此看来,《草坪亲子音乐会》利用电视与新媒体进行童谣传播可以看作新语音、新业态、新平台的信息传播,其效果及作用远远高于人际传播。
创新扩散是一个通过某种特定的渠道、经过一段时间在某一社会系统中传播开来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创新是四要素之首。围绕“创新”,在节目制作初期,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整个节目组。儿童音乐节目怎么样才能感染人?开启儿童暑期美育的快乐密码究竟在哪里?如何激发儿童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对美的感知?如何引导儿童进一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和创造美?栏目组成员苦思冥想,多次讨论,酝酿三个多月,最后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选题《草坪亲子音乐会》。一般来说,“音乐会”是一个不容易引起人们好奇,更难以令人眼前一亮的题目,容易让人觉得“浅显,没什么新鲜的东西”。为此,导演组只能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找好节目选题切口,把内容铺开并深挖下去,让“音乐会”令人耳目一新。
节目创作初期,一首童谣“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火遍全网。在讨论中,节目组成员越来越觉得童谣就是文化沃土。童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歌曲传唱形式,陪伴着各个时代的儿童成长,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利用中华经典童谣,通过电视及新媒体进行节目传播,深入挖掘童谣蕴含的精华,既可传递真善美,又能够助力儿童情感培养,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基于此,节目组开始挖掘优秀童谣,同时向全社会征集优秀新童谣作品,通过这一特殊的音乐会电视节目多维度呈现童谣,传承发扬童谣文化,把美育社会效益做到最大化。最终,节目确定以“童谣传唱”作为核心内容,以音乐会为形式,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注重节目内容创新,进而使其独具特色。
作为“创新”的产品、观念、事物、方法等,重要的不仅是其自身是否为新生,而是人们是否认为它是新的。一个事物、观念可能存在了一段时间,但不为人们所知。在特定的情景内,其进入了创新扩散的渠道内而扩散开来,在理论中这些事物或观念同样被认为是新事物。比如,童谣《编花篮》——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这是一首流传了几十年的童谣,但现今很多孩子并不知道也不会传唱,对他们来说,这依然是新颖的。罗杰斯对影响一项创新被采用率高低的创新特征进行了分类,一般来讲创新事物具有以下特征。
1.相对优越性。指一项创新优于它所取代的旧观念的程度。具体来说,相对优势越明显,其被采用的速度就越快。《草坪亲子音乐会》节目通过电视和新媒体等方式向受众传播童谣,与传统意义的人际传播相比,童谣传播的范围和广度拓宽,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加深,这就是相对的优越性。
2.相容性。指创新与以往实践经验、受众现有的价值观以及预期采用者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当前处于发达的媒介环境中,人们被新旧媒体等各种媒介形式所传递的新闻信息包围,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电视节目以“草坪亲子音乐会”这种形式助力童谣传播,符合当下观众的价值观念,并与以往童谣传播的经验、传播者传播童谣的需求一致。
3.复杂性。指一项创新被采用者理解和使用的难度,创新越简单易懂、越容易被采用,扩散速度也就越快。由此,节目组本着能让孩子们好理解、好接近、好实践的原则,设计了别开生面的环节,以传唱童谣为主线,将童谣传唱、知识普及、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让孩子在玩中唱、玩中学、玩中悟。节目以自然环境为舞台,让孩子们真正置身于大自然,形式上集休闲、娱乐、美育、户外团聚“找朋友”于一体。孩子们坐在草坪上,可以闻到植物和泥土的芳香,看到露珠的晶莹剔透、小草的婀娜多姿、花儿的娇艳欲滴和叶子的千奇百怪,从而品味大自然的味道。节目打破了传统的舞台与选手面对面的关系,巧妙设置“同心圆”的形式——以家庭为单位,家长、老师、选手、嘉宾、主持人、观众所有人围在一起,或坐或站或跳,自由放松地进行游戏,现场气氛轻松和谐。孩子们通过回归大自然,能深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魔力。
4.可试验性。指在有限基础上创新可被试验的程度。这场亲子音乐会的播出,本身就是传播童谣的一种创新试验。一是舞台,围绕着主舞台的外沿,节目搭建50多顶白色小帐篷。孩子们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在白色的小帐篷上作画。二是节目,通过融合经典游戏、经典歌曲、艺术家、孩子、家长、现场乐队、孩子手绘等多种元素,每期节目38分钟,并由多个单元组成。这一系列操作,无论是参与节目的孩子,还是观看节目的小观众,都在现场“嗨”翻天。节目选择了一批传唱不衰、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经典童谣,还有儿时的经典游戏如击鼓传花、木头人、丢手绢、数青蛙等。在儿童快乐游戏“揪出”节目嘉宾中,既有惊喜性又符合“找朋友”的游戏规则。嘉宾分享自己儿时童谣的故事,并与孩子和家长以及艺术家同唱经典歌曲。三是互动,现场的节目互动是多层次的,不仅是小朋友之间,还有家长与孩子、主持人月亮姐姐与孩子和家长、艺术家与孩子和家长等多层次的互动,参与人员在游戏中相互了解,在故事分享中相互激励,并在歌曲演唱中共同诠释、相互提携。
5.可观察性。可观察性是指创新成果的可见程度,其高低直接影响受众的接受和采用。创新成果越容易被观察到,就越有可能被广泛接受。例如,电视节目通过新颖的内容和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新的体验,从而填补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其在心理上感到满足和平衡。在创新的节目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能在自然环境中参与游戏、唱童谣、讲故事等活动,共同享受休闲时光。这种氛围就像是一个户外的家庭聚会,或是一个欢乐的大型派对,为观众们带来一场暑期的嘉年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节目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美育的功能。此外,参加音乐会的不仅是孩子们,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可参与其中,在草坪上共享温馨幸福的时光。节目的参与者们纷纷感慨,一起度过了最有意义、最快乐的一天。
传播渠道即传播媒介或平台。《草坪亲子音乐会》属于总台央视少儿频道的一档特别节目。长期以来,总台围绕提升新媒体竞争力,大力推进新媒体技术平台和融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用更加“硬核”的技术赋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总台以媒体融合需求为引领,将优势资源向新媒体集聚,深化构建一体化传播模式,加快推进云网一体化新型技术架构应用,构建轻量、移动和智能的全媒体视音频制作发布体系,并制定总台融媒体大数据标准,充分挖掘海量内容和用户大数据资源蕴含的丰富价值,还建设总台传播平台集群,提升总台对外传播能力。在总台打造的多元新媒体环境中,《草坪亲子音乐会》得以通过总台央视的电视端以及央视网、央视频APP、央视少儿公众号等多平台多渠道进行传播,助力节目和童谣的扩散传播与推广。
自2023年6月1日首档节目播出以来,截至2024年2月,《草坪亲子音乐会》已成功播出10期。其中,在北京录制5期、在秦皇岛冰塘峪录制5期,电视端收视累计1.3万次,新媒体端总观看量1.8万余次;大屏端的收视率为0.123% ,收视份额为1.328%,观众规模累计达495.9万。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十一”期间,《草坪亲子音乐会》获得“当周节目及电视剧”收视排名第一。主持人马凡舒表示,虽然节目录制已经完成,但一幕幕景象依旧挥之不去、令人难忘。孩子们在草坪上自由地追逐嬉戏,在帐篷前逍遥地清热纳凉,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歌唱,同唱一首能穿越三代人的新编老歌,幸福的时光慢慢地流淌,一首首童谣依旧耳边回荡。国家一级演员孙茜认为,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合家欢节目,它不仅仅属于儿童,更适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乃至全家亲戚共同观赏。节目以童谣为主题,歌曲背后寄托着时代背景和人文故事。一家几代人同唱一首歌并产生共情,亲情在这里浓缩并得以升华,也实现了童谣文化的扩散与传播。
按照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的路径和过程皆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的增长特征。创新扩散的开始阶段比较缓慢,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后,扩散的速度就会突然加快,进入飞速增长阶段。当系统中的采用者大多都进行了这种创新,创新扩散就达到饱和状态,随之而来的是扩散速度逐渐变缓。在整个过程中,采纳创新的人数会随时间的推进呈现出S形曲线的样式,大众传媒的传播以及新媒体的传播,也遵循了这种增长曲线。《草坪亲子音乐会》节目作为传播源头,以“嘉年华”形式开启社会化系统传播过程。无论从嘉年华(Carnival)前身即欧美“狂欢节”(类似中国的“庙会”),还是从今天成为包括大型游乐设施并辅以文化艺术活动的公众娱乐盛会来看,这种形式都大大助力着童谣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在节目中,主持人月亮姐姐带着一群小朋友还有其家人汇聚在草坪上,还邀请了很多经典老歌的原唱蔡国庆、杨洪基、王洁实、孙茜等艺术家,共同开启别开生面的“草坪亲子音乐会”。孩子们充当绝对的主角,既是歌曲的演唱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在月亮姐姐的召唤下,艺术家们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玩起跳皮筋、丢手绢、木头人等儿时的经典游戏。孩子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也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由此体现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合家欢节目,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有回忆和参与的点,进而与节目共情并共享温暖幸福时光。《草坪亲子音乐会》跨越年代之多、影响面之广,让参与的每一代人都津津有味、其乐融融,既能尽展童谣魅力,也让童谣随之传播开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寓教于乐,“美育”在儿童阶段就应让其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草坪亲子音乐会》通过电视及新媒体传播,利用大众传媒传播童谣文化,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创新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感受童谣的文学美、艺术美、韵律美、节奏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这一传播过程具有创新扩散中S型轨迹的特点,以音乐嘉年华形式传唱童谣,结合了及时、迅速、广泛的大众传播与劝服效果突出的现场人际传播,有针对性地聚焦目标人群并确定相应的传播策略,通过展现童谣文化魅力,对童谣进行更有效、有趣的传播。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主持人
参考文献
[1]汪波.童心会童谣:儿童教育生命化的一种构建[J].小学德育,2010(13).
[2]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永利.《草坪亲子音乐会》:寻找开启美育嘉年华的快乐密码[EB/OL].(2023-09-11)[2024-02-27].https://column. chinadaily.com.cn/a/202309/11/WS64feb77ca310936092f21380.html.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