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涌现,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求,新质生产力不断引领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发展动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作用愈发明显。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依托,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助推器。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最新阶段和方向,体现了现代科技创新的高度集成与应用,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融入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高度契合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和生态系统。为更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应积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4)06-0058-12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面对错综复杂、形势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及其驱动力逐渐衰退,亟须采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1]。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和挑战,形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动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考察黑龙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202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全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积极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模式、激发新动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自提出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和实证角度对新质生产力展开了探索研究。从理论层面看,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3-5]、生成逻辑[6-7]和实现路径[8-10]等展开讨论;二是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出发,探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1-12]、赋能城乡融合[13]、助力新型工业化[14]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15]等。从实证角度看,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视角出发,选取合适的指标构建新质生产力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分析[16-18]。总体来看,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目前对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理论层面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和动力源泉,厘清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针对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状况和现实困境,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途径,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解析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界定
从唯物史观来看,生产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生产力提供发展动能。立足于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变和我国实际国情,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最新演进趋势,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丰富内涵。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催生的,具有高效能、高质量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19]。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权威且完整的定义,即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20]。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本文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数智化背景下,以科技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主要目标,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质增效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在技术创新驱动下经过量的不断积累最终产生质变的必然结果。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历史生态和创新驱动的结合,体现了更高水平的生产效能。综观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新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通过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依靠科技不断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原创性技术的持续创新。第二,“新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反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更新换代。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土地、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和过程,提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量。同时,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不断涌现,正逐渐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发展的新质要素。第三,“新业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产业发展是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承载和表现,是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不断催生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变革,对产业组织进行深刻调整,具体体现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两个方面。新质生产力正是蕴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新业态”中的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而科技进步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它的每一次质的跃迁都会推动工业革命发展和产业体系变革。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类迄今为止经历了三次完整的工业革命,每次革命都会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巨大改变,使得新兴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在蒸汽动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纺织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使机器代替了手工,改善了传统生产方式下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电力领域实现了技术性突破,电力在生产、通信等多个领域发挥了强大作用,发电机和内燃机的普及,使得生产效率得到大规模提升,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子信息技术的变革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与使用实现了跨越物理距离的低成本知识共享和信息沟通,带动了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生产发展,社会劳动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信息时代。进入21世纪,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为生产力的又一次升级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对生产力的正确认知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在我国发展历程中,一直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对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必须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二、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关联
现代化产业体系承载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就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依托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的以先进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集成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种要素,为其充分发挥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体系性支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依托。
1.提供产业平台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产业作为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多元化的产业平台。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传统产业的地位牢不可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依托。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并非处于对立面,要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与产业新赛道相伴而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产业代表了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唯有大规模发展新产业,搭建创新合作产业平台,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合作,新质生产力才能充分释放活力。
2.提供创新渠道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转化渠道。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先进的创新体系和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不断更新和改造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够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得以快速转化并进行产业化应用和推广,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
3.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根基,尤其是高科技、创新型等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梯度培养、人力资本开发等,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优秀人才集聚,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也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因此,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之策。
(二)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助推器
现阶段,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需求,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革命性技术突破,实现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并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在关键核心领域构筑新的行业竞争优势,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因此,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助推器,新质生产力通过多重作用机理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导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旨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关键核心领域的技术突破,特别是原创性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技术基础的根本性变革,为产业发展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持,从而加速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使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以大幅提高。同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使得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最终建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2.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一样都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方式,不断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等各个生产环节,实现对资源和要素的精准匹配和最优配置,这不仅提升了单个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还促进了要素资源协同、实体经济与新型生产要素的整合等,从而使得各类优质要素不断集聚并得到有效利用,避免了资源和要素的浪费,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
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驱动产业不断向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一,数智化是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时代,算力、云计算、5G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使用。新质生产力利用数字技术优化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数字化服务等转型升级,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组织结构,提升了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助于形成高水平产业结构,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其二,高端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过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有序引导企业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鼓励企业自主品牌的创立和升级,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使品牌在价值链中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层次的跃升。其三,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在新型工业化模式下,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生产方式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新质生产力符合绿色低碳生产的新发展理念,倡导推广绿色创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使用绿色技术,通过应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创造出高质量、低消耗和高性能的绿色新产品,从而构建起绿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四,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体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产业间界限逐渐模糊,产业间相互促进和融合成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如数字化产业和实体经济产业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等,不断释放传统产业能量,激发产业生产活力,优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从多个维度所激发出的先进生产力效应,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此,准确把握和有效利用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应我国时代发展需求的产业体系,是评价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状况
基于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已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基本构建起体系全、规模大、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产业结构体系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具有多层次结构、多样化布局、产业集聚度高的特征。第一,多层次结构。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涵盖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多个层次,这种产业结构体现了我国产业的长期演变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第二,多样化布局。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多样化特点。东部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具备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受地理因素、经济基础等条件的限制,存在科技水平较弱、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技术、资金、创新人才等要素的持续供给,中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开始崛起,在全国层面逐渐形成区域性、多样化的现代化产业布局。第三,产业集聚度高。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自身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不同地区形成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和杭州互联网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壮大各地主导产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地,从细分产业的构成与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与协调两个方面对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进行详细分析。
就细分产业的构成与发展而言,细分产业构成与发展主要是指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和布局情况。在传统行业方面,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传统产业去产能比例增大,逐步实现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我国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现已培育形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产值超过20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左右。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的15.5%,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8%提高到31.8%。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经过十余年的时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从2014年的7.6%增加至2023年的13%以上,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我国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步伐加快,现已形成第一批共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此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3年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其中,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分别以25%、19%和17%的占比排名企业总数前三。在未来产业方面,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驱动的、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具有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各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积极性高涨,多地联合高校共同设立未来产业研究中心,部分省份还明确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例如,北京市提出重点发展量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安徽省提出发展生物制造、类脑科学、质子医疗装备等未来产业;广东省提出重点布局信息光子、太赫兹、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
就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和协调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和协调是畅通经济双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行业、区域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布局。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故大部分产品在国内便可实现全产业链配套。其中,我国拥有制造业的全部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已经构建起从终端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关配套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及相关配套体系,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国不断推动形成供应链集群,在武汉、杭州、成都、宁德等12个试点城市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此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数字供应链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8.25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7.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94%。
2.产业能力体系
现代化产业能力体系主要是指产业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我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大了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生产能力逐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商业化应用有所增加,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推广使用,一些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企业崛起,加速了产业的创新升级。尤其是在大数据领域,正涌现出一批以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新晋力量。
独角兽企业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主力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独角兽企业涉及金融科技、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领域。根据《2023全球独角兽榜》,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球共有48个国家的271座城市设有独角兽企业,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 361家。其中我国以316家独角兽企业排名第二,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的23.2%。我国独角兽企业科技属性强,前沿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比较多,涉及的产业包括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电子商务等。在全球独角兽企业价值排行前十中,来自我国的独角兽企业有5家,分别是字节跳动、蚂蚁集团、Shein、微众银行、菜鸟网络。
3.产业保障体系
现代化产业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产业保障能力,受新型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包括以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类基础设施和以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智能养老等为代表的融合类基础设施。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1%,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1%。进一步地,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相关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0亿美元,同比增长24.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4 000亿元,同比增长18%。
在制度环境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包括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研发资金支持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为产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以制造业为例,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来扶持智能制造的发展,使智能制造“排头兵”企业接连不断涌现。此外,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部门共同开展了2023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为智能制造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推动了智能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部分传统产业仍处于低端水平,存在产能过剩现象,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动能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部分传统产业仍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转型升级阻力较大,部分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遇到困难。同时,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市场、资本、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
第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在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的加速推进下,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层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在科技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总量和占比较少。这使得我国科技创新内驱力不足,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短板,如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等制造业核心技术仍需依靠进口。
第三,产业链升级缓慢,供应链存在风险。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升级存在阻碍,其发展具有失衡和滞后特征。部分企业面对创新存在畏难情绪,宁愿延续传统生产模式,以低成本、低价格参与全球竞争也不愿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这使得产业链升级迟缓,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一些上游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不能实现自主生产,核心技术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少数关键环节仍受制于人。此外,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全球供应链不断重组和变动,这给我国供应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第四,区域资源分布不均,地区产业发展失衡。国内高端产业体系不健全,区域间高端创新要素、新介质材料与高素质劳动者也存在显著差异,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不均衡。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自身优越的资源禀赋,具有相对成熟的产业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对完善;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存在滞后现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尽管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区域间产业发展仍存在过度集中等问题。
第五,创新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优秀人才引进体系不够完善,易导致创新人才流失,尤其是在高端制造、研发和技术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同时,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导致人才供需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六,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交流合作遇阻。在逆全球化态势下,我国外部产业链体系的完整性受到冲击,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核心技术在国家间的转移受限,国际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最新阶段和方向,体现了现代科技创新的高度集成与应用,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融入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高度契合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和生态系统。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等方面入手。
1.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是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使中国在技术层面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内驱力。一方面,从现实出发,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加快解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实现“卡脖子”领域的突破,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未来出发,将科技创新重心前移,聚焦前沿创新理论研究,大力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深入研究,鼓励原创性技术研发,实现新技术和新领域从“0”到“1”的突破,努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新市场。
2.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
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够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波动,促进各生产环节的畅通和协作。因此,巩固和提升优势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第一,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集群。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不断重组,以及与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有效打破生产力约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带动我国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地位迈进,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整体向前发展。第二,灵活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网络化协同能力和响应速度。第三,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进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化发展。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产业体系门类齐全,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因而要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第一,引领传统产业融合重构,加大对具有低效率、高耗能、高污染特征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加强新技术在传统产业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和应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传统产业的驱动作用,推动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助力传统产业发展效能、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第二,加大对传统产业集群化的支持力度,形成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的产业化集群和利益互联的产业发展共同体。第三,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传统产业高质量供给,因而要对传统产业中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部分进行重点改造升级。
4.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具领先优势和发展潜能的组成部分,代表了现代技术发展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先导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特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新增长引擎,促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完善产业布局,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优先方向、支持政策等,更好地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加快前沿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从中选取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领域,打造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集群管理机制,形成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加强对主导产业的统筹布局和政策引导,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催生出更多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新兴产业企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积极关注全球科技前沿动态,提高前沿科技创新发展的预判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技术的研发和突破;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针对未来关键领域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分阶段培育未来产业,积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不断探索未来产业的新应用场景,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规划指导、进行前瞻性布局。同时,加大对未来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吸引和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未来产业企业,并鼓励未来产业企业主动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与合作,打造开放友好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5.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第一,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其中,数字产业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数字化的信息和技术转化为新型生产要素,将其投入生产生活过程,通过创新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从而形成数字产业链,释放产业集群效应。如组织实施“人工智能+”计划,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产业数字化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强调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积极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第二,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包括提升网络带宽、建设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系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第三,建立健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打破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同时确保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
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向纵深演进,全球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正在重塑,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关键助推作用。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平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依托。只有将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两手抓”,才能夯实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和产业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备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其一,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尊重生产力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与战略部署,明确重点领域、时间表和路线图,稳妥有序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二,建立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标准化、中介等服务保障体系,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其三,优化技术交易市场环境。深度挖掘和拓展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市场有序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二,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产业园区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赛道,二者分别构成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孵化工具”和“孵化场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算力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制造新基础设施,为技术创新夯实物质基础,以期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产业园区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完成对产业园区建设的升级改造,有助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通过推进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向产业园区布局,引导产业园区向前沿科技领域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支持产业园区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平台。
第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其一,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健全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获取报酬的市场化机制,打破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先进技术与过程演进的有效协同。其二,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地位,通过实行激励导向,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三,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关于知识产权、数字治理、网络安全和数据权属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加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相关政策供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建设,保证新技术的合理合法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根基。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其一,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提高产业人才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打造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的人才队伍。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有效对接产业需求,为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应用提供人力支持和保障。其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制定合适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便利的科研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三,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政策。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对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给予支持和奖励,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开放发展。扎实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着眼于新质生产力的开放融合,通过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共建平台等方式,加强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优化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和使用,实现要素在企业间、地区间、国家间畅通流动,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与要素基础。另一方面,鼓励我国优势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国际联合研发与创新,形成互惠互利、融合发展的开放式产业交流与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开放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积极促进国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畅通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我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Reform]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4-05-23].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
2378.htm.
[2]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3]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4]赵峰,季雷.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4(1):92-101.
[5]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
[6]胡莹.劳动分工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24(2):13-25.
[7]韩江波,沙德春,李超.新质生产力的演化:维度、结构及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1):8-16.
[8]周文,许凌云.再论新质生产力: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4(3):26-37.
[9]李政,崔慧永.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29-144.
[10] 张姣玉,徐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逻辑透析与实践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4(1):34-45.
[11] 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改革,2024(3):38-47.
[12] 罗必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南方经济,2024(5):1.
[13] 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2):11-21.
[14] 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15] 任保平.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与任务[J].经济问题,2024(5):1-6.
[16] 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31-47.
[17] 朱富显,李瑞雪,徐晓莉,等.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工业技术经济,2024(3):44-53.
[18] 吴继飞,万晓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J].技术经济,2024(4):1-14.
[19]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37-148.
[2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01).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HEN Meng-gen ZHANG Ke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ew production factors such as date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The key to build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to vigorously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continues to lead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production methods, business models and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its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omplementand promote each other.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support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nd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is the boost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represents the latest stage and direction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high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ower source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e must fully integrat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nd form a highly compati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ecosystem. In order to form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nd build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e should accelerate efforts to overcome key core technologies, optimize and upgrade industrial chains and supply chains, transform and upgrad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oster and strength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an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digital economy.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