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本文借助建构主义、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和文化接受理论,为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提升路径锚定了理论坐标,进而提出了五条通过课堂活动提升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路径,即建构基础框架、制订阅读计划、挖掘深层意义、多元解读问题、反馈阅读成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课堂活动 阅读理解 中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的第一个任务群,贯穿了整个高中语文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学题材和风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监控自己的阅读进度,并对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1]。自主阅读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学会管理学习时间,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活动中提升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通过整合建构主义、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和文化接受理论等多元理论框架,提出了若干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及沟通能力。
以课堂活动提升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2]。学生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如与他人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该理论强调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及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整本书阅读”中,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因而,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意义建构。
二是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认为学习者在自我驱动和自我调节下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自主学习者能够自我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时间,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度,并在必要时调整学习策略[3]。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学习时间和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制订阅读计划,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是深度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和理解,提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该理论不仅指出学习者应记忆和理解事实,还强调学习者应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4]。这就意味着学习者需要理解知识背后的概念、原理和逻辑关联性。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深入探讨文本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四是文化接受理论。文化接受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文化接受过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理解和认同文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文本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理解和认识到文本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包括历史、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5]。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课堂活动提升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路径
课前引导,建构基础框架。在开始“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基础阅读框架,主动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信息,如作者背景、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6]。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学术背景、创作动机等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和作者的观点。如果文本涉及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并将其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文章中可能包含特定的文化元素、习俗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识别文化内涵,并解释其在文本中的意义,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主题、结构、风格和修辞特点,帮助学生预测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线索。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文本相关的扩展知识点,如相关的文学流派、哲学思想、科学发现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家族背景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动机,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清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封建社会的矛盾、科举制度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作品中的时代特征。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识别《红楼梦》中的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信仰、礼仪习俗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其在文本中的体现和意义。最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的结构布局、主要主题(如人生虚幻、社会矛盾、女性地位等),把控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预测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线索。
制定计划,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在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首先,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标准保持一致[7]。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探讨作品的主题等。上述目标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方向和重点。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内容为自己设定具体的阅读目标。学生自主设定的目标可以是理解特定章节的情节,可以是分析某个角色的行为,也可以是探索作品中的某个主题。自我设定具体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阅读作品。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时间安排,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计划内容包括阅读时间、阅读目标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和反思等。通过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阅读时间,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能够跟踪、记录自己的阅读进度。通过执行有目的的阅读计划,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讨论如何有效地管理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通过讨论互动,学生可以得到启发,并互相学习。最后,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并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检查进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和课堂活动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深入分析,挖掘深层意义。在“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例如,在阅读《乡土中国》时,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提供示范,通过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展示文章中所采用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土”为例,教师可以探讨“土”在《乡土中国》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在书中,“土”常常与传统、稳定、土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到“土”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如对土地的依赖,土地如何与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故事的进展相互交织等。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选择《乡土中国》中的一个章节或一个人物,运用教师所示范的分析方法,挖掘其深层意义。例如,学生可以聚焦于“差序格局”这一重要章节,分析其中的象征和隐喻。学生可以针对文章内容,探讨差序格局所反映的传统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同时,深入分析该章节如何体现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变革。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社会格局对书中人物关系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其如何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乡村社会背景和价值观。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分析成果以写作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可以撰写一篇关于《乡土中国》中某个章节或某个主题的分析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都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讨论交流,多元解读问题。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各种疑问和想法。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与他人分享,从而获得更多的观点和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书籍的内容及文章主题。例如,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学生往往会对其描述的乡村社会结构、传统习俗和人际关系产生疑问。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疑问点作为问题讨论的切入部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多层面问题。比如,学生可能会对书中描述的“差序格局”感到困惑:它如何成为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又是怎样维系着社会秩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差序格局”对人物行为和社区互动的影响,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构建有逻辑性的论点,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同时,给予合理的反馈。这不仅对语文阅读理解至关重要,同时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阅读评价,反馈阅读成果。阅读评价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阅读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阅读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个人陈述、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书评、读后感等,由此全面评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除教师评价外,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同伴评价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视角看待自己的阅读成果,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自我评价则能够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能力。在课堂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思考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阅读方面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成果,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提出关于情节理解、人物分析、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意见,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通过阅读评价,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同时,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的结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结语
“整本书阅读”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审美情趣。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探索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建构主义、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和文化接受理论等多元理论框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通过运用上述理论框架,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周玉.基于课堂活动提升高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J].作文,2024,(08):21-22.
[2]赵东梅,王海.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J].中学语文,2024,(05):58-59.
[3]张婷.混合式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分层教学——以双课堂推进《红楼梦》专题教学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01):46-50.
[4]顾真榕.思辨:指向深度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42-44.
[5]何建东.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为例[J].学园,2022,15(26):81-83.
[6]芮雯.基于单元进阶式学习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1,(20):35-37.
[7]于莲,王炜玮.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