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教学评一致”课堂构建与实施

2024-07-18 00:00:00陈春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7期

【摘 要】教育数字化是通过全过程教学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将传统经验性教学向以数据交互、信息评估为主的数字化教育转变。数字教育发展目标涵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教学与评测、支撑办学与治理、创新管理与保障等方面。数字化赋能教学与评测,强调以知识与数据双驱动,提升教育教学和评价效能,撬动课堂教学与评价发生深层次变革,构建“教学评一致”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学情分析;精准教学;教学评一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91-02

引 言

数字化赋能教学与评测,强调以知识与数据双驱动,提升教育教学和评价效能。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精心设计方式丰富、维度多元的评价任务,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科学诊断学情,以学评教,以学定教,精准优化师生的教与学,构建“教学评一致”的小学数学课堂。

应用大数据诊断学情,以评促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基于“教学评一致”理念,教师在教学目标统领下,反向思考和规划教学活动,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提前进行评价设计,再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学情分析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与教学干预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遵循课标要求,认真编制作业或测评内容,采用在线测试、自动评分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测评数据,后台即时形成分析报告。教师根据报告进行学情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课前,教师从知识起点、经验起点和困惑迷思三个方面出发编制前测练习,通过对前测数据的分析,探寻兼顾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路径,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主动的发展。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之前,教师编制的前测练习包括三个任务,需要学生在线进行测试。任务一:算一算。(1)制作一个棱长为1米的无盖鱼缸需要多少玻璃?最多装多少升水?(2)在长、宽、高分别为2、2、3分米的饼干盒一周贴上商标,至少需要多少纸?饼干盒的体积是多少?任务二:搭一搭、拼一拼。给定长度分别为4、5、7、9厘米的四种小棒(数量分别为3根、4根、7根、12根)和规格为1×1、2×2、2×1、3×1、3×2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数量分别为7、5、3、3、4张),利用以上小棒或纸板,可以搭成或拼成怎样的立体图形,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任务三: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如何进行推导?

测试结果显示,各班学生任务一、任务二完成情况均不错,其中任务一的正确率达90%以上。任务二的典型错误作答是没能有序思考,导致答案不完整。而任务三的完成情况欠佳,30%左右的学生不能完成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表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基于以上数据,整理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重心不再放在旧知重现上,而是让学生站在单元学习的角度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和推理能力。如学生既可以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入手,结合体积计算方法推导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00;也可以从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出发,用每层面积单位的个数(底面积)乘层数(高)计算体积单位的总个数(体积)加以推导。

课中,新授任务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把相关的习题投到大屏上,学生通过答题器或平板电脑现场作答,作业数据可以马上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可以根据作业数据即时调整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解决最多买几件商品的问题(单件购买和两件买)”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出示如下配套练习。某种衣服69元1件、99元两件,高阿姨有68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件这样的衣服?还剩几元?为便于反馈,教师把题型从解决问题改造成选择题,每一个错误选项对应着学生的一种典型错误。学生作答后,教师可以即时看到每种选项的选择人数和具体姓名,就能清楚把握学生掌握情况,从而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同时,这样的反馈方式满足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答案的正误以及错误原因的愿望,使其在练习环节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积极投身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作业或测评并收集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从而推断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是否遵循课标要求,是否做到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评、所评即所教。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之后,针对多数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时,往往停留在让学生拉一拉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发现易变形,从而揭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不去挖掘不稳定性是由其形状不唯一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现象,教研组设计以下练习:如图1所示,用4根这样的小棒,可以围成————种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数据显示,本题的年级得分率为15.86%;班级得分率最低为2.22%(近50人的班级只有一人答对),最高为23.26%。这个数据充分暴露部分教师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扮演“不讲道理”的教师角色的现象。针对测评结果,教师开展补救教学,即把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结合起来,开展对比教学,让学生进行操作学习,发现给定三根小棒的长度,所能摆出的三角形的形状是唯一的;而给定四根小棒的长度,所摆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是不唯一的,从而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本质。

基于大数据精准教学,以评促学

精准教学是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所开展的因材施教,能够协助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数字教育借助学习过程中双向数据反馈,进行教学过程诊断与评价,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潜力、创造力以及学习进度等数据,科学引导教师差异化指导学生,实施精准教学。

根据评价数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在作业上实施分层作业,精准优化师生的教与学。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开发大量的在线课堂学习资源,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使用。以我校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基础教育组获奖课件“小学数学在线课堂——位置与方向”为例,作为移动终端课件,它不受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供学生反复多次学习,把课堂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它的内容包括导学案、微课视频、知识链接、作业部置、在线检测、智力转盘等。同时,课件还针对在线测评中出现的典型错例提供相似的错题,供学生练习。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优生可以作为预习材料,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完成智力转盘中的内容;学困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反复回看微课、错题再练等,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困惑点。学校还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课件,在停课、停学期间的线上教学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随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平台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为精准优化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极大地减轻了教学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的压力和负担,特别是提供大量不同版本的精品课程,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师备课授课水平。在“双减”政策落地的今天,教师基于课堂实时评价数据,从平台提供的基础性作业和习题库中精选作业和测评内容,建成教师个人的习题库,供本班学生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师生的教与学负担。

大数据具有强大的记忆储存功能,学生完成的每一份作业、参加过的每一次考试,它的轨迹都是存在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我们可以形成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画像,通过多次轨迹的变化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分析每位教师的教学及学校近阶段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真正落实减负、提效的“双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