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陶艺课而言,积极融合现代科技成为提升课程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陶艺教师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工具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兴趣,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82-02
陶艺技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各族文化交流、融合后留下的艺术结晶,其中蕴含了我国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关于依托数字技术的陶艺校本课程建设,已成为国内陶艺教学研究、探讨的热门课题。本文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依据,以陶瓷美育为切入点,对我国陶艺进行简单介绍,分析有关数字赋能陶艺课程建设的内容,提出具有建设性与指导性的建议,助力艺术教育实现创新发展。
深化美术学科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美术教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传授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深入观察、识别并解读美术作品、图像、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从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术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美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规则,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陶艺——西关风情篇”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了解陶艺制品的特点,依托信息技术特点,准确分辨高、浅浮雕;(2)了解陶艺制品材料与工具,提高对陶艺制作的认识,掌握陶艺设计与制作方法;(3)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高学生创作能力与审美能力;(4)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确定数字化陶艺课程重难点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个体差异性,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如对于陶器的历史沿革、制作流程的工艺、文化内涵等,让学生多维度地对我国陶艺进行深入了解,避免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找不到学习的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正式的课堂上教师让小组进行课堂展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独立性,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1]。
数字化陶艺课程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陶艺成型工艺方法,提高学生陶艺制作工艺水平,培育学生陶艺欣赏能力与美学素养;(2)指导学生学习陶艺浮雕设计与制作方法;(3)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领悟西关文化精神与品质。
数字化陶艺课程教学难点:(1)设计个性化陶艺浮雕;(2)合理把控陶艺制品制作步骤;(3)培养学生对荔湾传统人文素养的认识,学习并传承西关人文精神和艺术品质。
探索教学内容,数字赋能陶艺课程的思考
教师应主动、积极地探索陶艺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对数字技术应用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角度进行考虑,融入数字技术的教育理念,以转变传统单一的陶艺课程内容为目的,构建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及创新性特点的课程内容;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的同时,要对如何应用数字技术指导陶艺课程开发与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限制,教师应对有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考量,以期借助大数据、互联网、计算机等,突破传统教学中课堂空间的局限性,打破时间与空间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限制,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科学平台,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陶艺知识提供依据。
因此,一线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数字化课程,为信息化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实践依据以及确切可靠的数据信息[2]。教师要注重做好数字化课程的探索记录,结合教学情况进行整理总结[3]。教师可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向学生展示“陶艺——西关风情篇”的艺术作品,以联系、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工艺品,感受图像的特征。教师通过悉心讲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陶艺制品的理解和认识,以期提高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学会识别陶艺作品形式及内容等特征。通过图像识读测评的方式,指导学生用精简的语言和文字直观表达出自身对陶艺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应用数字技术,陶艺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案例
以“陶艺——西关风情篇”为例。首先,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中,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建立起具有科学特点的资源共享平台,并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整合网络数据库中各类陶艺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将“陶艺——西关风情篇”有关的学习资源分享至学习平台中,为学生拓展了解陶艺知识的渠道,并为学生提供获取陶艺知识的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可实现教务部门、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教师及学生等多个主体的有效联通。借助信息技术分类整合的特点,将不同类型的陶艺课程学习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根据课程类别进行分类,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资源,丰富陶艺课程内容与课程教学的形式。
其次,为丰富“陶艺——西关风情篇”课程设计的内容,可将数字技术运用至课堂教学中。在传统陶艺教学中,陶艺成型方法虽多,但各类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基于数字技术的陶艺课程开发建设,可通过应用陶瓷3D打印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陶艺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设计创造力,陶瓷3D打印技术引入能够成为提升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有效手段,教师还可充分利用3D打印技术的原理、性能和操作技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带领学生根据观察花器来感知其尺度和比例关系,通过自主协作进行3D建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花器造型,打印出成品,以此来落实陶瓷美育的教学理念。
最后,教师可利用数字技术对陶艺课程教学任务进行细分,通过自由分配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陶艺产品的设计流程,指导学生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利用资源共享平台搜索陶艺知识学习所需的资料,同时还能与教师在线上进行深入交流,使陶艺课程教学的形式更加多元化。
结 语
数字技术对美术教育,尤其是陶艺课程的影响深远,彻底变革了传统授课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教师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陶艺制作流程和历史文化,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视觉与知识体验,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并激发学生兴趣。此外,数字技术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陶艺等美术知识得以迅速、广泛传播,消除了地域差异带来的教育鸿沟。总之,数字赋能为美术及陶艺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不仅优化了教学方式,更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便捷与平等传播。
参考文献
李毅宏,罗玲,陈福庆. 依托信息技术的陶艺校本课程建设策略[J]. 师道·教研,2021(1): 50.
马淑惠. 让陶艺课程在学校里生根发芽:和平区铁路五校教育集团砂山四校陶艺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 基础教育论坛,2017(20): 20-23.
王波.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8): 35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