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探索

2024-07-18 00:00:00张青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7期

【摘 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中小学生“七个一”活动实践模式的总结提炼,尝试以具代表性的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从模式、内容等层面进行数字赋能的创新探索,结合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各层面的推动与改革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讨论与建议。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72-02

首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1.数字化赋能教育具有长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更是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重要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过去3年间中国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教育数字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首都教育数字化工作要求

2024年,北京市教委基于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纲要,就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布置了五大项工作,即“积极构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生态”“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能力”“促进教育数据要素高效共享利用”“健全教育数字化统筹推进机制”。纲要充分指出了首都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成果呈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2014年,北京市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了“四个一”活动;2021年,依据市委党史学习领导小组《关于充分利用首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确定了北京市中小学生“七个一”活动(以下简称“七个一”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等七家场馆,以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开展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

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充分体现了首都教育以“馆校”结合等方式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的教育理念。以“七个一”活动对首都博物馆红色教育资源挖掘、课程开发、成果宣传等方面进行现状梳理。

(1)加强全市红色资源内容挖掘研究,突出展示首都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生动地讲好首都红色故事。着力对博物馆红色教育资源的教育性进行积极挖掘,服务于全市中小学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需求。开发制作符合青少年喜好的微视频、微动漫、微课程,将面向成人受众的活动、讲解词等内容按照学生学习的需要重新编制和审定,注重场馆以馆藏体现故事性、互动性和吸引力的能力。

(2)有效依托“七个一”活动,推进全市博物馆红色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抓住各场馆主题和时代特色,围绕七个相关场馆,建立活动体系,深入推进实践育人。探究开发青少年红色仪式教育和主题教育,积极发挥七家场馆资源优势,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创新活动形式、内容和载体,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主题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实践教育育人效果。

(3)推进红色教育资源实现网络育人功能,引导七家场馆建立红色场馆网上学习资源,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发线上线下联动活动,不断扩大红色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宣传推广。

数字化赋能博物馆红色教育的思考

依据全国和首都对教育数字化发展相关文件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数字赋能博物馆红色教育与现代科技能力提升的有效融合,具有时代意义和研究价值。依据实践活动的教育特点,建议博物馆教育重点从虚拟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创新与教育规律三个维度做好关系处理,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协调与统一。

(1)从资源整合角度,处理虚拟与现实关系,加强数字空间与博物馆空间协调统一。首都博物馆资源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不仅涉及本市各区各校学生资源利用的平衡,更是为全国建立高质量博物馆红色教育资源库提供有力支撑。

传统博物馆展陈易于聚焦显性资源的常规开发,陷入“什么便于展示就展示什么”“展陈需与观众保持固定的物理距离”的逻辑闭环。博物馆本身具备远超其现场馆陈的丰富元素,展陈的资源信息也远超现场能够肉眼看到的内容。据笔者实地调研与访谈发现,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等多家“七个一”场馆均已全面启动或阶段性完成对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梳理,许多受储存条件限制而一直未能公开展示的文物,以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文物细节信息等,都能通过数字化处理完整、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对全面提升博物馆资源挖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和高质量活动课程,需要有一批行业内的翘楚资源作为基础,教育数字化为资源的共享与挖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2)课程开发重点体现虚拟形式与红色教育资源内容的协调统一。传统博物馆教育容易采取常设讲解辅导和展品展示的课程形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下时代需求。尤其是经过了近几年博物馆教育的热潮和学习需求的激增,家、校、生以及全社会对线上线下活动形式的创新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博物馆本身就自带高“关注度”、高“流量”,尤其需要利用新技术,进一步研发新颖独特、具有领先性、故事性、探究性的活动课程,将红色教育以更为新颖的形式输出。如博物馆的“长征路线”,串联起一段数字化文物信息长廊,让学生在线上“重走长征路”。

数字化让课程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预约人数的限制,可吸纳更多学习者的参与,同时高效的互动让学生不再止步于“参观者”身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与理解中。尤其是基于博物馆自身资源进行线上资源开发,加强活动课程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学校空间内外相融合的形式,更是起到了扩大教育公平覆盖领域的作用。

另外,博物馆教育资源数量繁多且类型丰富,容易存在资源挖掘和使用不深入、不成体系的问题。数字化对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辅助化帮助,便于开发适宜本单位资源特色和人力优势的课程项目。

(3)博物馆研学的行后阶段做好新时代创新与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进一步体现博物馆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活动前对资源的整合与挖掘,活动中对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活动后则需要做好教育效果固化。博物馆红色教育虽然在课程设计中秉承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理念,但其根植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初衷,仍然将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切实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最为根本的教育任务。

目前“七个一”活动各场馆基本建构起了官网、官方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依托千龙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数字化活动表现形式,拉近书本知识、博物馆文物与学生的心理和物理距离,让学生置身其中,全方位沉浸式体验。

结 语

推进教育数字化既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首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字化已经成为赋能基础教育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以博物馆实践活动为代表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领域进行数字化创新,以期在跨越学科与时空壁垒上有所突破,对实现红色教育实践形式创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