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类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模式下的美育实践活动,推进美育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发展,以提升美育育人成效,对落实国家美育政策,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扩优提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数字技术在美育实践活动中的途径、应用与作用。
【关键词】数字技术;美育实践活动;艺术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68-02
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既是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目标。2023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提出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要求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丰富艺术体验。2024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推进三阶段艺术展演机制,强化宣传推广,促进成果转化。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
以数字智能技术支撑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已成为业界共识。“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以下简称“艺术节”)是北京市教委组织的面向全员开展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涵盖艺术展演展示、大师工作坊、交流、研学实践活动等内容,至今已举行二十七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数字技术助推艺术节发展,在首都学校美育领域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是艺术节的重要创新。本文以“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为例,从实施路径和具体应用入手,阐述数字技术在学校美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在学校美育实践活动中的实施路径
1.搭建工作平台,助力教育治理
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教育管理和服务流程再造,以ChatGPT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了教育治理模式。艺术节面向首都基础教育全体师生,大数据、学籍管理、优秀社团管理等多平台数据共享,为信息发布、报名管理、资格审核、成绩统计等环节提供了支撑,实现了教育治理的需求与提升。
2.搭建展演情境,助力活动成效
美育实践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审美体验和艺术特长,加强参与感,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艺术特长的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收获与提升。利用数字技术、AR/VR等可以搭建不同的美育实践活动情境,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内容体验。艺术节涵盖演出、交流、展示、工作坊等不同内容,数字技术拓展了时空范围,激发了师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参与体验。
3.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互动评价
交流展示是美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成果展示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艺术节利用直播、线上+线下等技术手段,发布活动成果,参与师生可以共享其他团队成果,既增强了成就感,又客观认清了自我价值。
4.搭建传播平台,助力成果转化
美育实践活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需要场馆、校内外师资的支持,利用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活动进程、成果、效果,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我们利用公众号等多媒体手段,发布、推送艺术节相关信息,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进而改进了活动形式与内容,推进活动育人成效。
数字技术在学校美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1.构建活动管理系统,多平台关联
北京市基础教育有150余万中小学师生,美育实践活动分班、校、区、市四级机制,工作数据量大,需要教育系统多平台数据共享。艺术节组委会设在北京市少年宫,我们研发了市级活动管理平台。报名模块与各区活动系统衔接,各区根据活动不同内容、项目、组别,网上提交报名数据,参加各项活动,精确到学校、班级、师生。审核模块与市教委学籍管理系统关联,核对学生学籍情况,核查学生是否位于相应班级或学校;评审模块与成绩统计系统相关联,按照评奖标准自动赋予不同奖项,并可实现线上自动打印获奖证书;总结模块会自动统计各区组织情况、工作经验和相关资料,为优秀组织奖的评审提供依据。
基于数字技术的活动管理平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解决了学籍资格审核等关键环节,让面向全员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成为可能。
2.拓展活动时空范围,多情境联动
美育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受地域和时间及其他因素限制,难以满足各区师生尤其是郊区师生按时、同时参与活动的需求,影响了学生活动的体验感和参与热情。在艺术节展示活动中组织线上评审,既有现场展示、远程评审的形式,也有线上提交影像材料、集中评审等方式,评价形式更加灵活,受到师生好评。在合唱、戏剧展演活动中,我们利用评审模块,由各参演单位网上提交视频,各评委线上审阅评分,系统自动汇总成绩的方式,全市参与活动达350余校次,扩大了覆盖面,实现了城区、郊区均有参与的成果。
线上线下相结合办活动正在成为艺术节的重要形式。在行进管乐展演沙龙活动中,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报告及嘉宾沙龙在主会场举行,参与师生通过实况直播的形式参与。在器乐、舞蹈项目金帆团组展演活动中,小演员在舞台上展示美育成果与风采,全市师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演出,每场观看达到5万余人次。在合唱大师课,除现场150名教师学员外,利用直播平台观看专家讲座的教师演员达600余人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应用在艺术节多种场景中,有效解决了场地不足和参与资源匮乏等问题,激发了师生参与的热情。
3.创新活动体制机制,数字化助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美育实践活动的多样化、高质量、资源整合成为可能,为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公平、开放、包容的参与环境。在没有数字技术协助和推动的情况下,师生只能被动参与到单调的美育展演活动中,功利化与竞技化一度成为美育实践活动的唯一目标。利用信息技术统筹艺术节活动参与项目与人员,确保了公平公正。通过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手段,多渠道宣传艺术节成果,展示优秀节目,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美育的共鸣。通过远程论坛、沙龙活动,研究艺术节项目内容、历程与成效,实现艺术节从机制到体制的转型,让学生真正站在舞台的正中央。
数字技术在学校美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规范了组织与管理
数字技术帮助美育实践活动的组织方自动处理大量工作数据,借助多平台联动改进工作效率与效果,提升了工作绩效,使时时、处处、人人参与的美育浸润计划成为可能。
2.拓展了实践学习空间
在数字技术帮助下,活动时空得到拓展,活动形式丰富有趣,突出了美育实践活动参与师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达成教育部要求的“学会、勤练、常演”的目标。
3.广泛传播了实践成果
实践成果的多渠道分享以及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参与师生有了交流的体验与分享的乐趣,实现了“艺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特长”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转变。
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北京市学生艺术节”呈现出参与人员热情高、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特点,达到了提升师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的,受到了参与师生和基层组织者的好评与认可,艺术节活动在北京市各区教委收获的满意度达到100%。数字技术和美育实践活动的融合,拓展了美育实践活动的情境,在提升参与者审美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信息素养,二者相得益彰,切实提升了美育实践活动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