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项目式学习可以实现计算思维的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以完成任务的分解;通过制定方案可以完成对任务的抽象表达和对算法的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完成对数据的建模;通过交流评估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时发现程序中的漏洞与不足,优化程序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思考和探索中创造新事物,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发展计算思维。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计算思维;校本活动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64-02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的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方面核心素养。基于项目式学习可以实现计算思维的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献的研究以完成任务的分解;通过制定方案可以完成对任务的抽象表达和对算法的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完成对数据的建模;通过交流评估可以形成对程序的优化迭代。
计算思维和项目式学习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项目式学习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指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它是对一个复杂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项目作品的设计、计划和实施的过程。在此阶段,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构建与技能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指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一般而言,项目式的教学过程包括六大环节:确定主题、制定分工、确定项目方案、合作探究实践、交流成果、总结评估。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解决自己身边的真实问题,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接近实际的学习环境中得到锻炼。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四年级校本活动课程“评比读书小状元”为例,探讨如何基于项目式学习发展小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再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并设定问题的切入点,使问题的导向更加清晰。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直观认识,明确问题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环境中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抽象、分解,完成关键字、关键变量的定义。
本课设计的任务是学校进行阅读小状元的评选,根据学生的阅读量设计一个程序完成小状元的评选 。主题确定了,任务即随之明确:比较阅读量。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分解任务寻找问题的切入点。“阅读量”是一个关键,是以“字”为单位,还是以“本”为单位;“小状元”是一个人,还是一批人,一批人有多少;评选有没有时间和范围限制,是一个学期还是一个学年;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评选,还是全校一起评选……学生将评选小状元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在小任务分析中确定关键因素,理解问题的本质。接下来开始设置关键字,并把关键字抽象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变量符号。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合作学习、抽象问题本质的能力。
2.查找文献,确定方案
项目式学习强调文献研究。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学校需求,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再经过团队研讨、探究实践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确定方案,完成算法的设计,实现算法从思维导图过渡到流程图。
笔者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定义问题,通过走访学校主管教师了解“阅读量”的含义;通过下发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小状元”的认知;通过查找资料明确小状元评选的“周期”。再经过小组的讨论制定“评选小状元”的方案:以阅读字数5000字为合格线,8人为上线,以学期和年级为单位进行评选。首先分年级统计学生在本学期的阅读量,不足5000字的不能入选,然后根据统计数据筛选出前3名学生,并输出3人的姓名、年级、阅读量和名次。这一阶段教师要准备相应的框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步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考,并对问题进行整体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计算思维和问题分解能力。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是通过个人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学习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基于原有心理结构和知识基础进行知识建构,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本阶段的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把知识转移到现实世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的建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根据流程图拼摆程序积木块,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在上机实践时学生会碰到各种问题,通过合作会让学生很快走出思维定式,发现自己的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如果读取的数据大于5000同时多于“第一名”的字数,要把它存入A1变量中,然后与A1比较,大于A1,就把A2数据转移到A3中,A1数据转移到A2中,然后A1接收新的数据;小于5000的数据则直接舍去。这样形成一个简单的公式:如果A>5000且A>A1,则A3=A2,A2=A1,A1=A。通过合作探究,学生逐步把流程图转化成机器代码,完成程序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本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程序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建立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流评估,优化迭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努力体验一次成功,便会由此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成功的力量和意念。实践也证明,将作品交流融入教学环节中,确实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学生在介绍自己方案的时候,也在对自己的方案进行逻辑梳理;在回答同学的质疑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在同学的建议中,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方案;在同学的掌声与羡慕的眼神中,不断增加着自己的自信。如在评估学生的作品时,对于优秀的作品既要肯定程序设计的思路和完成的效果,也要提出“变量还可以减少吗、程序还能优化吗、出现4人以上并列第一的情况如何解决”等问题。对于未完成的作品,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努力,寻找程序中的亮点加以肯定和表扬;其次要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把这条语句改一改,再给你5分钟就能完成”,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本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优点提出表扬,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程序。同时也要注意分层评价、因材施教,鼓励不同小组或学生进行拓展任务的尝试,从跟着做、试着做、我会做等不同层次去完成任务。
结 语
总之,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项目式学习,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任务中的问题、分解任务、确定方案;通过合作探究,在不断尝试过程中完善算法设计和程序建模;组织交流评估,既要展示优秀的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要及时发现程序中的漏洞与不足,优化程序设计。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思考和探索中创造新事物,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发展计算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