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与素养目标视角下单元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

2024-07-18 00:00:00夏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7期

【摘 要】新修订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对主题学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这需要我们在主题学习活动中,创设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数字化场景,着眼大概念与素养目标两个视角,开展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以整体性视角,诠释单元模块设计思维;以大概念统领,明晰单元素养学习目标;以生活化元素,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以任务链推进,探究可迁移的数字技能;以素养线引领,形成可测评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信息科技;跨学科;素养;大概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45-03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颁布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新教材的研制和编写,笔者参与了其中部分教材的编写工作。2023年9月,全省绝大部分学校都启用新教材开展教学。我们期望,通过将课程标准理念转换到教材内容编写,将教材内容落实到教学实践,再由教学实践回溯到课程标准要求响应,形成一个可操作的闭环。一年多来,我们始终聚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中涉及的大概念开展学习,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思想与方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并就单元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开展了实践探究。

学理依据: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大概念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提炼了本学科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反映了学科的本质与内涵,是一种上位的概念。它能够有效地将零散的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近年来学界和业界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大概念”上,形成了“大概念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重要抓手”这一共识[1]。

素养表现为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中,能够将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用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2]。

大概念教学是以单元为单位来实施的[3]。大概念与素养导向下的单元主题活动,需要我们围绕大概念组织学习内容与资源,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这种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要求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凸显信息科技学科融合的价值,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 ,同时需要注意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以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路径:开展单元主题学习活动

以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数据编码探秘”跨学科主题活动为例,包括“在线学习小能手”“自我管理小管家”“用数据讲故事”“用编码描述秩序”等内容。在浙教版三年级信息科技教材中,我们选取了“在线学习小能手”这个主题,并由此设计了一个单元。本主题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科技、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实现不同课程学习主题与在线学习方式的融合。通过实践,我们就如何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形成了可操作的范例。

1.以整体性视角,诠释单元模块设计思维

本次教材设计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明晰单元设计的“望远镜思维”和“放大镜思维”,深度挖掘单元设计的外延与内涵。

(1)单元设计的“望远镜思维”。“望远镜思维”可以理解为单元的外延与扩展。因此,我们需要将视角放到整个学段、整个义教阶段来梳理教材中单元之间的关联。就“在线学习小能手”这个单元而言,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获取在线资源”的学习,学生知道网络蕴含丰富的数字资源,可以支持人们开展数字化学习并能在平台上获取文本、图片资源。本单元要让学生明白:根据学习需要,有效搜索学习资源,探索信息科技支持学习的新方式,也为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互联网应用”做准备。同时,通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展在线学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主题学习,已经知道可以根据需求对问题进行分解。本单元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和深入,并为第三学段“身边的算法”搭建学习支架。

(2)单元设计的“放大镜思维”。运用“放大镜思维”,我们需要将视角对准整个单元,厘清单元内部各课时的内在逻辑,从而将单元设计的内涵予以明确。以“在线学习小能手”单元为例,共5课时,展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般过程:确定主题、规划设计、资源收集、制作作品、交流评价。第1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在线学习工具确定学习主题,这是整个单元活动开展的前提。第2课时,学生主要利用合适的在线工具收集、分析信息,根据学习需求分解问题,并用文字、图示等方式来描述问题与任务,这是上一课时的延续也是后续几课开展的保障。第3课时,学生主要了解可通过自创素材以及其他途径收集素材,并筛选所需素材,为下一课时做准备。第4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理选用在线学习工具,整合加工资源,创作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学习成果,并采用多种方式对成果进行展示、评价与完善。完成主题学习作品,是前面几课时成果的物化。第5课时,学生主要了解评价量规的制定,以及如何使用。这是对整个主题学习活动的提升。

2.以大概念统领,明晰单元素养学习目标

学科大概念是系统构建学科框架的重要概念,反映学科的核心思想。它能够统一和整合分散的学科知识,指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学科的核心内容,揭示学科的核心本质。跨学科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及跨学科大概念,将学习本单元后学生对信息科技“所知”“所能”和“所成”的内容融合为一体进行表述[4]。

以“在线学习小能手”单元为例,我们认为本单元涉及的大概念有“数据存在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组织和呈现”“算法可以用文字、图示、代码等方式进行描述”“网络蕴含丰富的数字资源,有助于开展数字化学习并创作、分享各种数字作品”“通过采集数据并对其进行计算,可以转换其形式,并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

围绕单元中涉及的大概念,我们将本单元的素养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利用在线学习工具开展合作学习,认识到在线学习工具对学习的影响;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设备获取学习资源,依据学习需要有效地管理资源;通过把一个大的学习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学习主题,知道规划主题学习过程的方式;理解可以根据学习需求对问题进行分解;学会用图示描述解决问题的顺序;借助H5网页制作工具、网络平台等在线工具进行数字作品创作、展示、交流,尝试开展数字化创新活动,感受应用信息科技表达观点、创作作品、合作创新、分享传播的优势;知道用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进行网络信息交流。

3.以生活化元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以生为本,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和喜欢的主题。三年级作为大多数学校信息科技教学的起始年级,在处理将第一学段内容融入三年级教学的同时,需要注重选取合适的主题,用真实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信息科技的世界。

那么具体的主题活动以什么为载体呢?在主题的选取时,我们可以考虑从其他学科教材中寻找契合点。如结合科学学科,以“探寻身边的植物”为主题,制作校园植物图谱;结合语文或美术学科,以“感受独特的魅力”为主题,探寻或创造描写植物的诗歌、散文以及绘画等;结合劳动学科,以“叶脉书签制作”为主题,开展叶脉书签制作方法的学习并实践。我们也可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从民间工艺、地域特征、服饰饮食等方面了解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与语文等学科的融合。

4.以任务链推进,探究可迁移的数字技能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连贯的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单元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在线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1)通过在线学习工具收集信息确定主题。任务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在线学习工具,并思考怎样快速收集信息。任务2:功能体验。小组成员分享使用这些工具的感受,并记录在学习单上。任务3:问题聚焦。通过网络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特定主题的兴趣点,共同确定学习主题,如北京长城的雄伟、洛阳牡丹的艳丽、重庆火锅的诱人、绍兴古城过大年的记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任务4:在线表格实践。学生利用在线工具高效、快速地汇集信息,体会其便捷性。任务5:经验分享。小组成员交流在主题学习各阶段可利用的在线学习工具。

(2)围绕研究主题规划研究过程并且描述。任务1:成果形式确定。小组讨论并确定研究主题的成果表达形式,本次我们选取了“探究城市市花”作为主题,通过“制作市花数字名片”的方式了解主题研究的一般步骤。任务2:研究过程规划。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初步规划研究过程,并以文字或图示的方式详细描述,同时体验数字化学习工具的特点,根据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3)收集市花的相关介绍资料并分类整理。任务1:自创资源。学生围绕主题,尝试撰写自己对市花的研究报告、生活感悟、绘制相关的图片或拍摄相关视频。任务2:合作收集。通过在线搜索和在线交流,小组合作获取市花研究资料,并结合跨学科学习,讨论与完善学科间互补的内容。任务3:分类管理。学生在组内共享收集的资源,补充其他学科的学习资源,并对素材文件进行必要的分类管理。

(4)利用数字化工具协作完成市花的宣传。任务1:初步制作。学生整合、加工收集到的素材,完成作品的初步制作。任务2:页面排版。学生从文字、图片等角度对素材进行精心排版与调整,使作品更具吸引力。任务3:成果呈现。学生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将研究以多种形式呈现,反复预览自己小组的作品并完善。如在作品中添加合适的视频呈现研究报告的多样性,添加合适的背景音乐,使作品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等。

(5)结合量表完善市花的研究报告并分享。任务1:量表评价。学生结合作品评价量表,分组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互相学习。任务2:作品优化。根据大家的评价和修改建议,结合其他作品的优点,各小组进一步完善作品。任务3:网络发布。学生选择一种方式,如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将作品发布并分享给同伴。

5.以素养线引领,形成可测评的评价指标

根据单元的总体学习内容,我们将本单元的评价指标按课时分为“在线学习工具的使用”“学习主题的分解与描述”“学习资源的在线收集与筛选”“数字作品的创作”“学习成果的分享交流”五个评价指标,每个指标按照素养指向,通过3个层次的水平进行描述。以“学习成果的分享交流”为例,其素养指向为“能将学习成果通过网络分享评价,感受应用信息科技分享传播的优势;能用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进行网络交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层次而言,我们认为最浅层次的学生能在同伴的帮助下将学习成果通过网络分享,能用图符表达观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将学习成果通过网络分享,并用简单的文字表达观点;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将学习成果通过网络分享,准确表达观点,合理使用评价语言。

实施思考:整体构建学习目标

基于大概念与素养导向下的单元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教学,就教师层面而言,需要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架构,需要厘清大概念与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对应关系;就学生层面而言,需要逐步形成对学科知识系统化建构,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了解由大概念统领的学习目标。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整体构建学习目标,聚焦核心概念,着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3] 刘徽. 大概念教学: 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李锋,兰希馨,李正福,李素琛. 单元视角下的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23(3): 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