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背景信息、备课应用、教学应用3个主要维度,围绕资源内容、资源来源、平台、工具、数据、场景等主要指标,对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及差异情况开展调研分析;从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以学为主的高质量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与新场景的建设,提升师生利用数字化平台与工具赋能教与学的能力等3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数字化转型;数据赋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36-03
近年来,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西部地区学生与首都学生共上一堂课的场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基础教育课程数字化资源4.4万节的汇聚[1],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切实感受到了一根网线、一块屏幕、N级平台,为教育实现山海跨越、时空穿梭带来的巨大变革。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海量浏览,网络用户人数的持续激增,体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实践表明,中小学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还存在需求与建设不统一、应用与能力不匹配、应用场景不清晰、数据支撑不足等问题。本研究立足于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分析,以期发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应用过程中的新需求,精准定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方向,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赋能中小学教学的新动能。
数字化教育资源生态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关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研究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王运武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软件和硬件教育资源[2]。硬件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照相机等数字化设备。软件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中所使用的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软件标准、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黄月胜、刘乔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学习成为可能[3]。李栗燕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还应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教学软件、网络平台、虚拟教育系统、交互式学习系统等[4]。夏红梅等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包含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使用数字化平台完成任务的意识[5]。吉广萍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数字化教育中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将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6]。由此可见,新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综合应用软、硬件资源开展的以信息技术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促进教育对象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依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文件要求,从背景信息、备课应用、教学应用等3个维度将调研内容聚焦于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现状。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研对象为北京市16个区域(包括燕山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学校兼顾普通资源校和优质资源校。学段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年级涵盖中小学阶段1至12年级。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5 920份,对问卷数据进行清洗后得到有效问卷共15 919份,有效率为99.9%。
3.数据质量
本研究回收的问卷中,男性教师占比20.5%,女性教师占比79.5%。地理位置结构中,城区学校占比45.0%,近郊区学校占比34.6%,远郊区学校占比17.4%,其他地区占比3.0%。学段结构中,小学阶段占比44.3%,初中阶段占比31.8%,高中阶段占比22.5%,其他阶段占比1.4%。考试学科结构中,统一考试学科占比84.8%,非统一考试学科占比15.2%。职称结构中,二级教师占比30.3%,一级教师占比38.6%,高级教师占比23.7%,正高级教师占比1.5%,其他占比5.9%。本研究选用克隆巴赫Alpha系数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主要指标涉及12个题项,总信度系数为0.842,可靠性较强。经过专家审定和结构效度与覆盖度分析,满足测量学要求。
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数据分析
1.总体样本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侧重使用以教为主的资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为课件(85.2%)、教学设计(73.7%)、课堂实录(45.6%)、微课(40.6%)、学案(30.7%)。可见,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侧重于以教师的教为主。
(2)教师更愿意选择大型官方的网络平台或免费的学习资源。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主要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69.0%)、区级提供的教育资源(61.2%)、自己收集整理的网络免费资源(52.0%)、市级提供的教育资源(47.2%)、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资源(26.3%)。可见,国家级、市级、区级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
(3)教师更加侧重选用以教为主的网络资源平台,以及备课、管理和数据分析的工具。教师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和教学工具主要为学科资源平台(74.6%)、网络课程平台(64.8%)、支持备课的工具(40.9%)、直播教学平台(29.7%)、班级管理类工具(19.7%)。可见,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仅停留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层面。
(4)教师已经基本具备应用新技术进行以教为主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师应用新技术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场景主要为课堂互动(70.3%)、课前诊断(42.9%)、在线答疑(41.2%)、作业批改(39.4%)、成绩分析(31.3%)。可见,中小学教师更加注重新技术在以教为主场景中的应用。
2.样本间的差异性分析
一是形成了以教的资源为主、以学的资源为辅的数字化备课资源库。经过交叉分析与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表1)表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应用在城区;小学阶段重在教师教学,初中阶段重在学生知识巩固,高中阶段重在学生能力提升;统一考试学科注重测量学的结果,非统一考试学科重在辅助学的过程;二级、一级和高级教师重在教学设计,正高级教师重在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是形成以官方学习资源为基础保障,教师个人收集购买、学校整体购买开发的个性化数字化资源供给方式。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应用在城区;小学、初中阶段资源以官方平台为主,高中阶段资源以个性化为主;统一考试学科以官方资源和企业开发为主,非统一考试学科以自主建设为主;二级、一级教师以官方和自主建设为主,正高级教师以自主开发和收集为主。
三是形成以教为主的资源平台和以备课工具、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管理工具和数据分析工具为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师最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和教学工具主要应用于城区;小学阶段重在在线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备课资源和精准分析;统一考试学科重在备课资源、精准分析,非统一考试学科重在备课工具;二级教师重在在线学习和知识积累,高级教师重在备课,正高级教师重在精准分析。
四是形成以教的活动为主、学的活动为辅、教学全过程测量分析为支撑的数字化教学场景。教师应用新技术开展过的教学、教研活动场景主要实施在城区;小学阶段重在学习活动设计,高中阶段重在教学过程测量与分析;统一考试学科重在测量与分析,非统一考试学科重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一级、高级教师重在学习活动设计,正高级教师重在测量与教学活动设计。
数字化教育资源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议
1.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技术视域下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从数码化到信息化,再到数字化的过程。数码化时代主要做的是把原来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转换成由0或1组成的电子文件。信息化时代主要做的就是利用网络让这些电子文件自动“跑”起来,改变原有的线下流程,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可靠地完成任务。数字化时代主要做的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原有整个组织进行重构。即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化赋能现有教育工作,甚至改变教育工作模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数字化赋能,数字化赋能的核心在于数据,数据的产生源于应用,应用的基础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原动力。
2.促进以学为主的高质量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与新场景的建设
政府提供的官方网络平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政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提供了保障,赢得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中小学教师备课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资源分析显示,以教为主的资源(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微课)得到了较高的使用率,但以学为主的资源(学案、作业等)使用率相对较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用数字化手段重塑教学生态。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都动起来。动起来的关键有三点。一是以学为主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建设。二是开发可供交互学习的平台,搭建学习资源与学生可交互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资源推送、学习诊断、答疑辅导、虚拟实验等相关服务。三是创设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新场景,使教学能够产生更多的互动与连接,使任何可以实现学习的场所都能变为课堂,使教学行为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变得更加轻松。
3.提升师生利用数字化平台与工具赋能教与学的能力
平台与工具是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赋能的两种重要手段。数字化平台与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使用,一方面能够形成教与学可视化、结构化教育数据积累;另一方面能够生成教与学动态化、可视化的量化分析结果(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师生利用数字化平台与工具的能力,能够促进更加自主的学习活动设计、更加合理的知识脉络生成、更加精准的教与学过程定位以及更加有效的教与学策略改进。
受调研地域条件所限,本研究还未能在其他教育发达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以学为主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方式、实施策略、数据分析等将成为后续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踔厉奋发开新篇:二〇二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回眸[EB/OL].(2022-12-30)[2023-02-1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12/t20221230_1037203.html.
王运武.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 9-11.
黄月胜,刘乔.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情报,2011,31(9): 67-70.
李栗燕. 以共享理念推进数字化时代的法学教育共享机制[J]. 法学教育研究,2017,16(1): 83-96+338.
夏红梅,皮琳琳,王春媚. 论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国家级新能源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10): 34-39.
吉广萍.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9):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