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2024-07-18 00:00:00王鹏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7期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科幻预言,也不再是新闻,它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社会。从手机付款到人脸识别,从送餐机器人到无人驾驶汽车,这些都是最近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看来,我们不得不重视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了!

由于人工智能可以部分代替人的工作,人们忧心忡忡,不得不考虑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职业选择:哪些职业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现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会有哪些变革,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公民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自然也要考虑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能”与“不能”,教育又该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

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预测了300余种职业的前景,不少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如会计被取代率为97.60%,银行职员和政府职员被取代率为96.80%。那么教师的职业前景如何呢?BBC的预测是0.40%,即被取代的可能性很小。为什么会是这样?BBC给出的理由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尽管发展迅猛,但是它还没有社交能力,如处理人际关系、协商等能力。此外,它还谈不上有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的真心实意的关心,没有审美和创意能力。教师之所以能胜任他所从事的职业,不只是因为他精通 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爱与关心,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为学生所信任和尊敬。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但是,教师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可以一成不变。技术的进步无疑会对这些产生影响。以数学教学为例,信息技术的介入正极大地改变教学的现状,使得教学更有成效,抽象的内容借助直观变得容易理解。例如,动态数学技术的引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如图形的旋转、函数单调性和周期性的展示等,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便于学生解题思路的构建,而计算机强大的数字快速计算和符号演算功能使以前我们想到而做不到的教学设计能够展现在学生眼前。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的出现则显示出更多功能,例如,即时反馈与人机交互功能,使我们看到更多技术赋能教学的美好前景。但实事求是地说,它目前处理教学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提出问题的解答有时是正确的,有时却是胡说八道(在这项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这或许是难免的)。所以笔者认为,当下在教学中完全广泛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机尚未成熟,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积极尝试,取得经验,并对这种交互式的技术改进提出建议。

教师与技术携手是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技术的作用,但教师的主体作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教学组织、教学实验)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需求恰当地引入技术,要脚踏实地进行实验探索,而不是从技术和理论出发赶潮流地推广新技术。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编 辑:卢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