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发展的多维挑战与路径优化

2024-07-17 00:00肖卓琳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3期

[摘要]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基于传播生态理论,探讨在多平台、多终端的信息传播环境中,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通过跨媒体运营和应用新媒体技术,优化职业发展路径,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通过实证分析,文章提出了针对技术适应、专业素养提升和跨媒体协作的具体策略,以期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应对融媒体时代的职业挑战。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生态理论;播音员主持人

曼纽尔·卡斯特尔认为:“社会的形态正围绕着信息技术的渗透而重新构型,即形成一种依托信息逻辑而展现的网络社会。”[1]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化成为地方畅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创新基层治理范式,实现精准治理的重要路径[2],尤其是融媒体中心的崛起,使播音员主持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技术变革对传统播音主持技能的冲击上,还表现在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接收习惯的根本性变革上。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其媒介形象、姿态语态、功能需求等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发生了显著变化[3]。文章的核心议题为: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如何有效应对职业发展挑战?播音员主持人如何优化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深入探讨,希冀为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引导责任的深化与重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新媒体生态正在重塑舆论的形成机制和公众的参与模式[4]。这一变革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扮演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还要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承担起舆论引导的责任。

播音员主持人在新媒体生态中扮演的舆论引导角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上,还体现在播音员主持人对舆论场域的深度理解和引导策略的创新上。特别是在技术与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生态与播音员主持人的舆论引导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新媒体生态的复杂性和舆论场域的多元化也为播音员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同时避免被虚假信息、负面舆论所误导,成为播音员主持人所面对的挑战。

在技术文化共生的视角下,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形成机制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坚守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确保舆论引导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二、融媒体建设与“新闻人”素养的协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近年来,我国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且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和平台拓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22年4月,中宣部、财政部、广电总局联合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加快地市级媒体融合,方案提出先在全国60个地市试点,要求三年之内基本完成,这让地市级媒体的整合融合挂上加速挡,成为硬任务。”[5]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传媒行业的生态,还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媒介融合解困之枢:增强用户黏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主要承担着新闻报道和节目主持等职责,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他们需要适应新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第一,融媒体中心为播音员主持人提供了工作平台和机会。在传统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主要在电视台、广播站等媒体平台工作,但随着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他们必须适应不同的媒体平台,革新传统传播方式,拓展工作范围。第二,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促进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多元化的能力,如文字编辑、视频制作、社交媒体运营等。

融媒体中心建设对播音员主持人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供工作平台和机会、构建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融媒体中心为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融媒体中心利用效率低这一问题也不容忽视,“融合发展也涌现出许多问题,资金、技术、人才、平台等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6]用户互动和用户黏性的不足,反映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更加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二)生产主体泛化之势:专业创新升维

在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与职业记者的边界逐渐模糊,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从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逐渐转变为“新闻人”,意味着对经典新闻生产理论中职业中心论和精英主义取向的深刻反思与超越[7]。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需要继续深化和拓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增强实践创新意识。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敢于尝试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新的节目形态,以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例如,通过应用前沿的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播音员主持人能够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信息传播体验,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接收并感知信息内容,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播音员主持人能够实现对受众需求的精准分析,进而实现更为精准的信息推送。

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需要不断增强作为“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以适应融媒体中心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三、生态变革:“数字在场”理论变迁与媒体角色演变

所谓“数字在场”,指在虚拟空间中,相关主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与受众的实时互动,并增强其参与感。该内涵融合了海德格尔的“此在”理念与传统媒体的“身体缺场”理念。由于物质的实体性与传播形式的分离,电视艺术得以从具象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升华至一种抽象的艺术表达形式。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虚拟人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在场”体验[8]。对播音员主持人而言,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而是能够通过各种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实时与受众进行互动,实现跨媒介、跨平台的传播。

(一)技术驱动下的深度整合与生态重塑

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媒体中心通过整合电视、广播、报纸及新媒体平台等多种传播渠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实现了信息的多元化、即时性传播。这种变革不仅丰富了媒体生态的内涵,还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融媒体中心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传播环境,促进了不同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媒体之间的竞争形态将转变为多元化、全方位的竞争形态。在此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基于自身专业性和人气,不仅增强了媒体机构的品牌传播力和市场竞争力,还为新媒体行业的进步和繁荣提供了助力。播音员主持人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创新应用展现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为整个信息传播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播报液态环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为播音员主持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人工智能技术被频繁地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各个环节,以职业媒体人为主体的传统新闻生产正在逐渐进入多元行动主体参与、专业化与智能化并重的时代”[9]。例如,通过应用语音合成技术,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声音;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播音员主持人可以构建出逼真的传播场景,为受众提供更具沉浸感的视听体验。

变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第一,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丰富,媒体播报呈现“液态化”倾向,与齐格蒙特·鲍曼提出的“液态社会”高度契合。尤其在移动新闻直播语境下,媒介所构建的虚拟时空与现实世界的物理时空实现了深度交融。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实体空间的无缝对接与融合,还体现在二者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与社交互动平台。这不仅有力推动了新闻业的“液态化”进程[10],还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流体动力,有助于塑造新的社会行动场域。这个场域既包含传统的物理空间,也涵盖虚拟的网络空间,二者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社会信息的传播与流动。第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增强专业能力,采用多样化的声音和形象来满足不同平台受众的需求,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以适应新媒体生态的发展需求。

(三)脱域机制下的声音形象再定位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脱域机制逐渐显现,社会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域性互动,而是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得以重构。安东尼·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所谓脱域,实质上是指社会关系从原有的地域性互动框架中抽离,进而在一种跨越不确定时间界限的重新构建过程中实现‘解域’。这一过程揭示了社会关系从具体的空间限制中解脱出来,并在时间的无限流动中得以重塑的现象。”[11]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当前信息传播格局的变革提供了重要视角。

“脱离场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指文化从特定的社会圈层、团体所持有的“文化场”向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所共有的“文化场”转移[12]。这种文化脱域现象在媒体融合中尤为显著,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掌握传统媒体的播报技巧,还需深入了解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点,实现跨平台、跨媒介的协同传播。同时,脱域融合为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可以通过与不同领域的媒体合作,实现声音的多元化应用和形象的个性化塑造。例如,播音员主持人可以积极参与网络综艺、短视频等新媒体内容制作,并将自己的声音和形象与不同风格的节目相结合,从而展现自身的魅力。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以“新闻人”的姿态继续承担着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崛起、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都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播音主持基本功,还要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方式,承担起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

挑战与机遇并存,融媒体时代为播音员主持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实时传递信息、进行互动交流,与受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未来,播音员主持人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坚守社会Ngg1UAUKuNyD5oT3xEs/ZA==责任和道德底线,确保舆论引导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基于自身专业素养,为信息传播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戴宇辰.媒介化研究: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147-156.

[2]黄艾.媒介化治理的基层本土实践:样态、结构与范式[J].编辑之友,2023(12):57-63.

[3]赵睿芳,王虹凯,张鹂.提高新闻舆论“四力”: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重构[J].新闻爱好者,2023

(04):86-88.

[4]连文超,王灿发,王晓雨.媒体融合进程中大舆论场舆论引导格局变化与路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24(01):23-26.

[5]杨明品.地市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路径与深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01):17-22.

[6]曾祥敏,刘思琦.媒体融合十年考:传播体系、社会治理与自主知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现代出版,2024(01):47-60.

[7]常江,罗雅琴.“新闻人”:数字新闻生产的主体泛化与文化重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119-128.

[8]黄琳,张毅,陈实.虚拟主持人:作为“数字在场”的身体传播与脱域融合[J].中国电视,2022(11):82-91.

[9]张志安.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8):96-101.

[10]詹晨林.“液态”的移动新闻直播:内在特质与生产变革[J].电视研究,2023(05):76-78.

[1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2]俞逆思,陈昌凤.从泛在到脱域:媒体融合与传统文化节目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0):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