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2024-07-16 00:00:00王超冯亚辉
求知 2024年7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亲自领航掌舵新时代文化建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贯彻落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这个首要政治任务,需要从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主体、文化价值、文化包容五个方面来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文化传承: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的大事要事,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的亲自部署下,中央政治局曾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过多次集体学习。其中,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突出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价值的必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治国理政实践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智慧。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并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将其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以义制利,以道制欲”的中华经济伦理观创造性转化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将“中为大本,和为达道”的中华社会伦理观创造性转化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价值愈发凸显,中华文化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期,中国人民坚定相信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如果说在新时代之前,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我国在所继承的既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一个自在、自发的历史过程,那么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将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尤其是提出“第二个结合”,使“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国的自主自决选择。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当代最为生动和宏大的实践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辽远的历史纵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最好的继承是发展。当前,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自觉深化内化转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要求,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其适应当今社会并为之服务,在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中自觉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二、文化创造:发扬创新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当代体现。一方面,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全面推进深度耦合,在文化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世界范围内文化激荡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愈发从幕后走向前台。历史表明,每逢重大历史关口,中华文化总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运而生,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而且还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的内在使然。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这一文化创新方式的硕果和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拼盘,它本身就是一大创新,而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经由“结合”而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新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凸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文化创新的结果,而且还强调文化创造,要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标识性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定然不是为了重现历史的旧貌,而是为了超越传统,再现中华文明的时代新颜,因而必须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使其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符合,才能古为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实现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二是吸收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在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国要始终秉持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坚持同世界其他一切文明进行交流互鉴,走出一条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道路。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无论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抑或是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汲取古今中外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本土化,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我用,打造一批熔铸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三、文化主体: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中华大地为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实践场域,真正做到“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视野的有机统一,在转化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积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真正体现了这一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真正做到了这一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以高扬,充分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创新创造需要主体,只有确立了文化主体性,文化发展才会更具活力。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凸显了党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主心骨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成立之初就展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团结带领中华民族继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以生动的实践有力地夯实了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和核心地位,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航向。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文化创造必须依靠人民和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巩固了我国的文化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就是要时刻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将人民视为评判文化作品的“裁判员”,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天职。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四、文化价值:将文化的重要价值提升至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格外强调了文化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对文化的价值、地位进行了新定位,从价值层面突出了文化之于个人、民族乃至国家的重大意义,创造性提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创新性论断,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价值意义的深刻认知,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及价值作用的认知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是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撑。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能够领先于世界,不是依赖于数度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实力,更不是靠穷兵黩武的对外扩张,而是仰赖中华文化强大的塑造力、凝聚力和吸引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遭遇了无数的磨难厄运,但从困境中走出得以重生,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中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战略高度阐发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历史表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与兴盛。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之中,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将文运与国运、文脉与国脉相连,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充分彰显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格外凸显了文化的价值性,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必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五、文化包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的新时代产物。从根本上讲,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初就是汇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汲取人类最新文明成果来充实发展自己,展现了突出的发展开放性。中华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兼收并蓄。从这一点上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二者开放包容的特性使然。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指导地位,以自身的真理性,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被充分激活,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以自身的人文气质、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总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发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文化包容的产物,而且还坚持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达至“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顺应世界各国加强文明交流对话的共同心声,以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提出各文明在交流互鉴时要秉持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进步。首先,坚持文明的平等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国只有放弃“唯我独尊”“妄自尊大”的文明优越心理,才能真正切实增进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其次,坚持文明的包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对待异质文明要“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在求同存异中取长补短,实现各自文明的长足发展。最后,坚持文明的开放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各文明只有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明的平等性、包容性以及开放性,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创项目“‘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冯亚辉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