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24日,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成为中日第一对正式缔结友好关系的城市,这也是新中国和国外缔结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开启了国际友城交往的历史篇章。50多年来,通过城市之间高层互访、经贸推介、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我国的国际友城交流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文化体育、观光旅游、人员交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对外交往,增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友城交往已经成为城市外交的主渠道,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中国50余年国际友城交往发展的变迁
国家对外战略具有高度复合性,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交往是国家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具体体现。推动国家对外战略的实施,需要包括城市在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发力。全球化、国家主导和地方权益是推动国际友城交往发展的三大动力源。我国国际友城交往的起源正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萌动期,彼时正是全球化浪潮兴盛之际,国际交流的频繁叠加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国际上全球化城市的兴起和国内城市国际化的需求相向而行。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的中国和西方国家矛盾的缓和以及即将开启的对外开放国策推动着国家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允许和赋权地方开辟对外交流新通道,以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大局。与此同时,与改革开放伴生的治理权力从中央向地方的扩散,提升了地方政府的主体意识和对外交往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境外投资吸引力、推动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驱动着地方政府在对外交往中跨出历史性步伐。
中国的国际友城交往发展史,是国家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交流的生动历程。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际友城交往快速发展时期。短短十余年时间,中外国际友城发展到350对,交流范围遍布北美、欧洲、非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对外交往从解决互通有无、接触了解,逐步进入到友好交流、深入沟通阶段,并进一步发展到在进出口贸易、文化教育、人员往来等领域务实合作。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城市交流为打破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促进中国与有关国家关系的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世纪交替之际,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城市的参与为国家和地区合作提供了全新的资源与渠道。如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东盟东部经济增长区、图们江次区域开发等区域合作中,区域节点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各沿线城市纷纷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与相关国家城市间加强沟通联系,夯实城市的枢纽和节点作用,发挥了推动全球重大战略实施的功效。
回顾国际友城交往发展的50多年,城市交流成为对外交流和国家关系的“晴雨表”,城市外事活动与中央外事活动相辅相成,城市对外方针与国家对外政策有效衔接,城市外交与国家总体外交同向同行,友城交往在国家关系和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半个多世纪的友城交往,不仅拓宽了国家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也深刻推动了区域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为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注入了强大活力与动能。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友城交往的“变”与“不变”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外交在总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发挥国际友城交往的战略性作用。
1.国际友城交往面临的“变”。一是大国实力的变化伴生友城交往主导性的调整。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世界权力重心的变化导致在国际友城交往中,城市交往的主动性在变、城市交往的方向性在变。中国友城发展受大环境影响,在国别性、区域性以及国家重点战略方向上都有调整和变化。二是国际秩序的动荡倒逼友城交往内容的调整。国际安全秩序、国际金融秩序、国际卫生秩序等的变化引起城市交流内容的变化。仅仅强调城市参与和平构建和冲突预防很难涵盖当今城市外交实践更加丰富的内涵。国际城市交流更需要在经济、文化、气候、科技等领域,推动非传统安全议题的发展。三是国际政治生态剧变抬升国际友城合作交流门槛。国外民粹主义泛滥和国家主义的强化为城市交往增加了难度。在政府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在城市层面打开外交突破口,更需要城市、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和影响,利用城市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合理规避国家之间的难题,推动在求同存异中寻找双方的最大公约数,推动保持民众层面的交流和沟通,减少国家间政治关系波动形成的牵制。四是全球性挑战提升友城合作专业性。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和智能科技推动着城市交流合作向更专业、更聚焦的议题转移。城市在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更多地参与“高级政治”议题,以提升总体竞争力和应对治理难题的能力。
2.国际友城交往面临的“不变”。一是友城交往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没有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崛起,友城交往在国家外交中的重要性不降反升。城市作为信息交换与传播中心,也是信息生产的核心地带。以城市为载体发展对外合作交流,能深入到国家之间的各个层面,城市间反应更加敏捷、机制更加灵活、对象更加具体、项目更加务实。城市的参与不仅推动地方政府参与对外交往,也容易推动地方企业、团体和媒体的共同参与。二是友城交往的动力源没有变。从全球化的维度看,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虽然逆全球化和脱钩断链的言论甚嚣尘上,但这仍属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涟漪,其基本趋势和进程没有变。从国家交往的维度看,推动多层面、多角度对外友好交流的趋势和方向没有改变,基于多边主义的全球共通共融的发展逻辑没有变化。从地方政府发展的维度看,城市的功能在扩张,对外交往的能动性没有减弱,推动我国城市国际交往的基本动能没有变化。三是城市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和趋势没有变。城市化发展推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的涌现和城市群发展的崛起,推动城市作为治理单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尤其是大城市,作为全球化网络的节点,聚集着复杂的全球组织指挥系统,日益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全球治理中推动城市发挥更大作用,符合全球治理趋势。四是友城交往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用没有变。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城市要充分发挥“国家名片”的作用,在文化外交、公共外交领域有所作为。城市既要强调作为全球城市网络节点的“共性”,追求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愿景;更要自信地凸显自己的“特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跨国城市网络关注共性领域、塑造共同认知,让国际社会了解更真实更鲜活的中国。
三、以加强国际友城交往赋能城市高水平开放
天津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化港口城市,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截至目前,与天津签订友好城市、友好交流与合作、友好交流与合作意向书或备忘录的城市近百对,覆盖50多个国家。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合作,提高天津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
立足于将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天津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城市体系中,仍将持续为提升自身的层级和在体系中的位置而努力,这就是城市外交的最强大动力。坚持服务中央总体外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需求,将城市外交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有效对接,讲好天津故事和中国故事,发挥对外友好交往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城市外交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天津实现城市国际化和高水平开放大有可为。
天津推动国际友城交往要从六个方面着力。一是锚定友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进一步明确天津作为东北亚枢纽城市、中国首都圈核心城市、中国北方门户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对外交流定位,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对外开放水平。二是着力加强与东北亚城市间的联系,补充东北亚中央政府直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短板,从城市层面推动国际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教育交流、公共卫生危机、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合作。三是重点加强中日韩城市间经贸领域往来。以中日韩自贸区先导区建设为抓手,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内就关税减让、投资、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领域规则先行先试,促进中日韩城市之间更多互联互通。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契机,推动中日韩首都圈城市交流合作,深化在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数据安全、产业互补等领域的交流。四是不断拓展与东盟的合作,拓宽东亚地区海上物流新通道。加强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园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五是优化友城合作机制,在国际友好城市圆桌会议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友城间的高层互访和对话机制,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扩大国际友城工作的参与主体,发挥企业、高校、智库机构的能动性,扩大城市交往的深度和基础。六是利用身边的国际社会讲好天津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重视打造城市国际名片、塑造城市全球形象给城市长远发展带来的实际利益,发挥好入境外宾和留学生的纽带桥梁作用,积极推动天津的文宣作品、文艺活动走向海外,把天津故事和中国特色传播出去。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