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山东省德州市面对基层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各种诉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做好创新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以入选山东省委组织部“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直接联系区”为契机,通过抓创新、强基础,建机制、提质效,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其成功做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价值。
一、凝“新”聚力,以“新力量”激发“新活力”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必须在创新党建新路径上作文章,把基层党建与居民的实际需要紧密相连,把群众的身边事当作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德州市在社区工作中积极探索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路径,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红色动力”,形成一些独特做法。
1.建强“新阵地”。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德州市按照“阵地建在小区里、服务送到家门口”的理念,建成453家“红色驿站”,集便民服务、党员教育、居民议事等功能于一体,“有事找驿站,没事去驿站”成为居民生活新常态。驿站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堡垒,也是帮助居民的公共场所,居民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可以通过求助驿站得到及时解决,让群众体验到只要有需要、党组织就在身边,从而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感不断提升。
2.创新“新模式”。基层党组织的运作,必须与新群体的形成紧密结合,探索新的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德州市全域创建“红色物业”,率先推行物业企业党员、小区支部委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探索社区网格托管、国有企业兜底等物业管理模式,“三无”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与之前相比,物业投诉率下降9.5%。“红色物业”管理模式,把社区民众的生活诉求放在首位,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让社区管理理念得到跃升,一路推行下来,得到民众的普遍好评,这一点在老城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3.凝聚“新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县级城镇出现了新的就业群体。德州市通过组织建设、贴心服务、有序引领三方面措施凝聚起这些新群体,保证了社会持续稳定。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德州市主动聚焦新就业群体难管理、难融入的问题,组建物流快递、直播电商等9个行业党委,设立美团骑手等11个党支部,建立41处“暖心蜂巢”,提供热餐、充电等6种服务,实现新就业群体党建有组织、需求有通道等“十有”行动目标。这些工作站在新群体的角度解决问题,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得到他们的真心认可,有效团结了新就业群体。
二、从微入手,以“微模式”撬动“大治理”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工作在社区,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州市在社区治理工作中,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突破口,从“微”入手、向“小”发力,打通社会治理“微循环”,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滚雪球效应,赢得民众发自内心的支持。
1.划分微网格。基层社会治理要在网格化中进行才更有针对性。城市化带来人群结构关系的巨大变革,同住一栋楼,空间上所有住户是近邻,但由于职业身份以及年龄差异、习惯爱好的不同,使得楼栋构成典型的熟悉的陌生群体社会。德州市以楼栋为基本单位划定3200余个微网格,组建“楼栋红管家”队伍,每个网格配备1名联络员,建立1个微信群,将触角延伸到最小单元,打通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微网格,让“楼栋红管家”发挥作用,利用数字媒体将每个住户关联起来,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
2.开展微服务。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具体的琐碎小事,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的需要。如何对待这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考验着基层工作是不是真正站在群众角度,真心为群众着想。只有服务到家,让社区工作人员真心实意做好基层工作,才能凝聚民众向心力。德州市积极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干部及志愿者接单”的“点单式”服务模式,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汇总形成“需求清单”,党员、志愿者上门服务。目前已公示开展服务项目8100余项,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3.建立微公约。社区作为基层共同体,个人与他人之间和睦友好相处,必须用约定俗成的惯例加以约束,这些行为规则被称为“微公约”。德州市充分调动居民自治主动性,针对楼道治理、车辆管理、文明养犬等问题,引导居民制定“微公约”,并定期公示“红黑榜”,评定“守约人”,让文明公约内化为居民的自觉行为。通过长期坚持,引导社区居民逐步形成良好向上的风气,促进和谐稳定社区的形成。
4.认领微心愿。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多个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德州市组建“微心愿”联盟,吸纳爱心企业53家、爱心市民2100余人,设立“微心愿”超市2个,累计点亮群众“微心愿”1500余个,以“小切口”“微实事”做活了基层治理“大文章”。这些事项,针对社区不同的需求群体,超越了经济利益,更多地站在服务百姓的角度去完成。每个心愿虽然来自不同的个体,但可以调动多群体的广泛参与,汇集到社区居民自身,促成他们发自内心的满意。
三、放权赋能,以“沉下去”实现“强起来”
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于联系基层群众,想民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拉近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的距离,群众与社区工作者心贴心、实打实,这样,社区必然焕发出新的活力。德州市在社区工作中重视重心下移、力量下派,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1.服务下沉。居民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民生事项的便捷提供是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德州市在社区工作中把民众期盼之事做到实处,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居住环境,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205项审批事项下放镇街、135项下放社区,实现高频民生事项就近能办、少跑快办、一站办结。率先启动“完整社区”建设,集成托育、养老、医疗、购物等功能,居民不出社区便可享受高品质生活供应。
2.执法“进院”。基层社区发生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仅仅一个部门行动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必须相关部门联动,才能快速高效解决问题。德州市推进综合执法进社区改革,建立“3+5+N”治理模式,以镇街、社区、物业三方为主,城管、公安、建设等五部门联动,其他执法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实现“问题不出门、解决在家门”。部门联动需要党委政府的决策支持,需要形成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这也是党委政府倾注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体现。
3.街长“上街”。近年来,街道交通与停车问题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城市街道管理,特别是偏远道路与社区内部道路的治理,面临乱停车、占道经营等治理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德州市全面推行“街长制”,对337条重点道路逐一落实街长,并配备城管、交警等执法人员,在街道的不同位置与不同时间段,采取灵活机动措施治理乱停车问题。同时,设置“空中街长”,借助无人机定期空中“巡街”,构建起“街长吹哨、部门报到、空地联动”的立体化管理机制。这一做法不再仅仅依靠执法部门维护街道秩序,而是充分调动社区与居民的积极性,与相关执法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及时高效,治理成本低,效果突出。
四、强化智慧支撑,以“智慧化”推进“高效化”
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多机遇与治理手段。在基层治理中,德州市探索“智慧+”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把数字技术与社区治理有效衔接起来,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高效便捷,形成新的治理理念,推广到社区治理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治理效率,推动治理向“智理”转变。
1.打造智慧城管。近年来我国智慧化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数字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优势ck2zLWYsPnArW2Nc8CZnpN8/t01MgsBnv38YyFiBMDw=凸显。德州市积极推进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议,将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等问题纳入城管“天眼”监控范围,管理部门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社区群众需求,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推出智慧创城应用场景,利用AI技术自动识别城市不文明行为,发现后及时纠正。这些措施操作技术成熟,运用广泛,高效简洁,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
2.创建智慧社区。德州市探索将“智慧+”应用到社区工作,搭建智慧社区云平台,融入智慧安防、智慧养老等板块内容,建成省级智慧社区14个,其中“智感民意”等6个案例入选省级智慧城市优秀案例。在“智慧安防APP”平台,可对社区实施24小时监控、图像视频实时回传、自动记录社工巡检痕迹。社区居民可通过APP查看社区新闻和服务信息,独居老人可以通过紧急呼叫功能联系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服务平台,可以整合社区治理、居民服务、社工和党员管理三大功能。
3.做强智慧综治。积极利用智慧平台化解矛盾,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居民接受度高,有利于平安社区建设。德州市积极打造“网格化治理”智慧运营中心,建立云处置、云评议等“云上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出“e调解”“云庭审”等“云”调处品牌。2022年以来,“云”解决矛盾280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这些措施既高效快捷又方便了民众,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矛盾处置效率。
4.创新智慧警务。基层工作离不开警务,智慧警务是发展趋势,高效快捷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原则。德州市在基层警务工作中创新“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建成警力、警情、现场、处置“四个看得见”超视距作战平台,打造7处智慧警务站。2022年以来,辖区警情下降12%,事件处理效率高效快捷。
本文系山东省委党校2024年度重大项目攻关创新科研支撑项目 “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效能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