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用文化凝聚共识以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延安时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党系统领导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奠定了基础。《讲话》针对文化界的错误倾向,明晰了文化建设必须遵守的原则、坚守的立场、发展的方针以及坚持的指导思想等问题,及时纠正了文化发展中的错误倾向,推动了延安时期党的事业的发展。探析《讲话》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对于新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进而增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以及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一、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文化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话》中指出,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有两支军队,即“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而“文化的军队”是团结全党、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它与“手里拿枪的军队”共同铸就了中国革命的“两翼”。抗日战争爆发后,来到延安的部分文艺工作者“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这极不利于广大人民大众的解放和现实的斗争。毛泽东认为,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基于此,想要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人民力量的作用,就必须让文化服从现实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相辅相成,文化从属于政治但又影响政治。在毛泽东看来,文化建设工作要服从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在延安时期,党最大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对外抗战,为此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切合实际的口号,并利用壁画、报刊等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力行,这使得中国共产党逐渐掌握了文化工作的领导权。
党领导文化建设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坚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首先,文化建设要服从于党的中心任务。一方面,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工作者要自觉创作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凝心聚力的文化作品;另一方面,文化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要运用主流媒体引领社会文化方向,以文聚力。其次,“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塑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键在人,在队伍。最后,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要求,在为党和国家的奋斗中使之落地生根。
二、思想引领: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影响人们选择改造世界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讲话》指出,文化界存在追求“超阶级的爱”“抽象的自由”等错误倾向,这显然违背了“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这一原则。其一,文化具有政治性,“超阶级”的文化只是资产阶级的臆想;其二,国家在独立以前,自由根本无从谈起,侈谈“超阶级”“绝对自由”的文化只是空想。对此,毛泽东认为,文艺工作者也要像革命者一样,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以清算唯心主义倾向。就人民性而言,必须向社会学习,研究工农群众,从而懂得他们的心理,在思想感情上同他们打成一片。认识源于实践,人民性的认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即必须调查研究,而不是坐在“亭子间”。而唯心主义等非无产阶级倾向正是抹杀了这两个特点,从而导致文化出现超越政治、脱离社会的现象。由此可见,文化创作者只有坚守人民性与实践性的创作导向,才不是“口头的”马克思主义者。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物质作为基础也需要精神作为升华。置身“两个大局”之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失精神动力。首先,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充实的物质保障使人民更好条件享受文化成果。其次,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巩固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积极推进“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最后,掌握网络话语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加强党对网络舆论的领导,坚持党管互联网、引领新媒体,要做好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网络精神家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根本立场: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
文化建设的立场回应的是文化为谁服务的问题。回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不难发现,无产阶级文化是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延安时期,文化界出现过文化内容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基于此,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的“大众化”是克服错误倾向的有效方式。唯有如此,创作者才会从情感上接纳工农群众,从而使他们愿意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语言,最终才能创造出“大众化”的作品。不难看出,群众立场贯穿文化创作过程始终。
价值取向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价值取向的先进性集中表现为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专制导致“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社会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决定了其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立场,而这一立场是实践所需、价值所指、目标所归。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社会发展现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文化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人民需求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人民既“心情舒畅”又“干劲十足”。另一方面,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熟悉群众的语言,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创作出不流于形式的作品,最终受到群众的欢迎。因此,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时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四、发展方针:坚持文化建设的守正创新
文化受制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对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而既包含自强不息等民族品格在内的精华,也包含封建糟粕。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还提出“区别开来”“批判地兼收并蓄”等一系列极具辩证思维的观点来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长期革命实践及对实践的总结中,毛泽东找到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他对“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进行旧词新意的改造,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形式。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愈加明显。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文化的地位、作用作出新定位,认为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证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和文化。其次,要充分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坚持民族之根与世界之林相融合。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要求我国在积极吸纳其他国家创造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将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最后,要一以贯之地推进“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总体逻辑及实现机制研究”(22&ZD02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22JHQ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