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理想的翻译”

2024-07-16 00:00:00方华文/译析
英语世界 2024年7期

要想“理想”地翻译外国诗歌,就必须准确了解外国诗歌里包含的文化以及我国的本土文化(后一种“了解”是为了避免外国诗歌译入后水土不服,让我国读者不知所云)。除此之外,还得精通外语和中文。清末洋务运动的主将马建忠博士1认为译员必须熟悉译出语和译入语,通晓其中的同异,对原文的内容和文理需了然于胸,做到心领神会,译时一气呵成;译文应与原文在意思上达到一致,令读者有如观原作之感。他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如是说:“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诗人是最有个性的群体,不是浪漫的,便是现实的。有的胸有乾坤,下笔如天马行空,有的则同情民间疾苦,或代民倾诉,或对不公口诛笔伐,不一而足。本文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为例,对其诗作进行译析。郭沫若翻译过雪莱的诗,他在《〈雪莱诗选〉小序》中写道:“……雪莱的诗心如像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他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如果能达到郭老的这种境界,你翻译的诗歌就一定是“理想”的,因为你成功地将一位外国诗人请进了中国,连气息都没有变,只是换上了中国人的衣服(即用中国诗歌的形式表现外国诗歌的味道)。我也翻译过《雪莱诗选》,以下段落摘自其中的《西风颂》一章。

原文如下: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我的译文如下:

强劲的西风啊,你是秋天的呼吸,

来去不见踪迹,枯叶四散逃离,

像邪鬼见到神明般躲避你,

枯叶中有黄,有黑,有白,也有红——

像是染了瘟疫的群体;

这几句诗展现的是一幅“秋风扫落叶”的图画。“西风”隐指当时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而“落叶”代表的是各种颜色的黑暗势力,诗中透露出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翻译这几句诗,可以用“形似”,即译文里沿用原作里的“西风”“枯叶”和“邪鬼”这样的“形”,以达到“神似”的目的,也就是抒发诗人那激荡的情怀。翻译时能做到“形神兼备”便是“理想的翻译”。

以下段落亦摘自《西风颂》。原文是:

If even I were as in my boyhood, and could be

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 over Heaven,

As then, when to outstrip thy skiey speed

Scarce seemed a vision; I would ne’er have striven

As thus with thee in prayer in my sore need.

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

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

我的译文如下:

如果我能返回少年,

陪你一道翱翔蓝天,

比你飞得快并非虚幻,

我就绝不会苦苦地哀求向你乞怜:

卷起我吧,

像卷起一朵浪花、一片树叶、一朵云团!

哪怕让我落在荆棘树上,刺得我血迹斑斑!

这几句诗表现出了诗人强烈的追求革命的愿望:愿随“西风”一道翱翔蓝天,哪怕“血迹斑斑”也在所不惜。能用中国诗歌的形式展现出这个主旨,同时不脱离原作的格式(包括风格),就是好译作。

*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文学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已发表翻译作品两千余万字,其中主要包括《西顿动物记》《人鼠之间》《玩偶之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草叶集》《简·爱》《嘉莉妹妹》《雾都孤儿》《双城记》《无名的裘德》《傲慢与偏见》《蝴蝶梦》《儿子与情人》《少年维特之烦恼》《红字》《牛虻》《马丁·伊登》《君主论》《社会契约论》《格列佛游记》《达尔文自传》《富兰克林自传》和《太阳照常升起》。

1马建忠(1845—1900),江苏丹阳人,1876年赴法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帮李鸿章办理洋务。1894年他曾向清廷呈《拟设翻译书院议》。该奏折实为翻译理论论文,阐述了从事翻译的要旨及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