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要教好这门课程,帮助学生发展语用能力、提升语用素养。教材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板块来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语文园地就是其中之一。语文园地作为具备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板块,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从内容出发,立足单元整体,揣摩编者意图,找准语用训练的突破点,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用多元视角打开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语用素养。笔者就以五年级上册为例,分析如何以多元视角和创新思路发挥语文园地的教学价值。
一、对话交流——依托实际问题,开展交流活动
语文园地作为教材中的常设板块,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以及教授一些阅读、写作的方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开展语文园地的教学时,要尝试从传统的方式中跳出来,打开新的教学思路,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可实施、可实践的对话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阅读、写作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园地巧妙地编排了本单元的内容“阅读的方法”,进而编写了板块内容,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理清思路,在设计某个交流活动时,必然离不开主题的确立,这也是为顺利开展活动而预先铺设的地基。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给出的讨论内容就是围绕“如何提升阅读的速度”而展开。为了促进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阅读方式,教师可以从单元主旨入手,来设计实际问题。如,可以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我们在以往的阅读中,通常会强调要细致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若是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文章时,如何阅读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问题的抛出,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快速阅读的方式”,一个是“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从这两个关键点出发,让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结合之前学到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手段来寻找启发。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既然是快速了解文章内容,说明不是要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解读,因此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文字上,思考如何快速理解文字。”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将“文字”作为思考的方向。这时,有些学生就会提出:“我们要以完整的句子的形式去阅读,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这样我们可以以句子为单位去阅读文章,加快了速度,同时也易于我们理解。”还有的学生会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还要学会取舍,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或词句时,要学会跳过,因为这些内容往往并不会影响文章整体的表达,但是如果停下来思考,可能会打乱阅读的节奏。”从学生的讨论中,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快速阅读的技巧。
由此可见,教师结合学习主题,向学生提出某个具体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具象的内容上,进而对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相互的探讨中,掌握合适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式,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合作探究——创设实践情境,开展合作学习
如果思想的交换可以创造出新的思想,那么实践的互动则可以带来更加精彩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园地板块中,合作学习也是重要的一环。从栏目的内容出发,教师要学会转变思维,读懂文字隐藏的教学目的,进而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实践情境,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合作学习任务。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栏目的内容围绕景物描写展开,涉及对多种景物描写手法的解析,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拟人、比喻……“词句段运用”中要求学生设计一幅海报。教师将两个栏目的任务相结合,不难发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将景物描写的手法运用到实践中,进而创新设计理念。因此,本质是要考查学生对于事物表现力的塑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实践情境,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抛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作业。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心得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过程,使最终的作业更具独特的个性。如教师以元旦作为情境,让学生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学生根据此情境,来开展合作项目。在合作中,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些学生认为海报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在海报的下方直接写上“元旦联欢会”,有些学生会对其进行补充,如再加一个标语“欢度元旦,绽放青春”,让观看者可以明白活动的集体是青少年。在海报的绘画方面,有些学生利用景物描写中动静结合的思路,将天空中绚丽的烟花以静态定格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将嬉戏的孩子刻画得生动活泼,让人产生视觉上的层次效果。再比如通过拟人的画法,将小猫、小狗赋予一些人的情感,再画出小孩子一起玩耍的场面,也会让元旦佳节的欢乐气息更加浓郁。如此一来,就可以创作出一幅兼具不同想象和思维的海报。
在合作绘制海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感受到独特的乐趣,产生创作欲望,同时能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运用。从教材编排的本质和教学目的出发,教师可以快速抓住关键,为学生选择高效的学习方式,创新教学视角,发挥语文园地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拓展积累——理解文字内涵,提升思维高度
语文园地板块非常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一般会通过设置“日积月累”栏目,编入一些优美的诗词或句子,让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对于该栏目,除了记忆和背诵之外,积累和运用才是更加重要的目的。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增加对该栏目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走进诗句中的世界,真正读懂诗,理解诗,运用诗。
诗句的积累用途广泛,意义深刻,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真正用好这些诗句,究其原因,自然是不理解诗句。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中,教材向学生提供了不少的诗词名句,但是教师要明确的是,理解好文字的内涵,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积累。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中,就以“读书”作为主题,向学生提供了宋代朱熹笔下的两首《观书有感》。教师可以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所表达的内涵,也可以通过某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首先是直接讲解,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表明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才使得水渠清澈如初,因此做人要想心灵澄明,就离不开读书,只有不断读书才能一直提升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诗句的含义,除了可以提高背诵的效率之外,还能让学生在写作时,知道该如何使用这句诗。另一种方式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观书有感·其二》诗句的字面意思,提问学生:“为什么往日船难前行,但昨日却行驶自如呢?”学生根据首句中的“春水生”给出答案——涨潮了。教师接着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读书”上,并让学生思考这首诗隐喻了什么道理。学生不难发现,行舟就像是人的思绪,而潮水就是书。书读得多了,自然也就可以做到“此日中流自在行”。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间接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掌握诗词,并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积累的诗句,如此一来也真正达到了语文园地编写该栏目的目的。
总而言之,教学语文园地,教师要做到点面结合,将板块中的不同栏目串联,创新思路,按照主题引发出交流、合作、积累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锻炼思维,提升学生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