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点亮了灵感,启迪了智慧。对学生而言不懂就问,方得长进;对教师而言要善于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学为中心”的“立学课堂”理念出发,带着问题学习,以学习提升思维,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经历完整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使“学”在“问”的引导下展开,在“思”的推动中深化,让“问”“学”“思”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一、预学适度前置,以问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有效的预学是“立学课堂”先学后教得以高效的重要保证。预学的起点是学生已具有的知识、能力、素养的储备,预学时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自行解决,有的需要课堂集中探讨。教师通过梳理预学阶段的问题,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教学的起点,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中,除去特殊的阅读策略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会涉及到预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预学单,从不同角度、不同难易程度提供学习、思考的支架,明确预学应完成的任务,指导学生带着任务预学。学生对自己已掌握和待解决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会使课堂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识记字词,了解大意,深入文本,层层递进,在每一个环节中给予一定的问题考量,或以符号标识,或以语言记录,教师对学生已有学习准备和认知水平有了充分了解,可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中有五岭、乌蒙、金沙、大渡等红军长征中标志性的地点词语,有逶迤、磅礴等难以理解的词,要想与文本产生共鸣,先要扫除字词障碍。学生在预习第一遍时,通常会圈画那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在求知欲的驱使下查找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及长征路线,这就是自发的主动学习。
二、课堂适时解惑,以学增智
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依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特别是如何带着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学习,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探讨,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疑问,以教师与学生双向奔赴的姿态展现结果,是“立学课堂”理念所追求的。
以问题推进任务单的学习,是导学案的板块模式。每个环节通过精心设问、组织共学、教师伴学等形式,探索在“立学课堂”视角下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善于思辨、乐于表达的课堂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咬定青山不放松——确定主问题
以主问题为驱动的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起阅读与思考的支架,达成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2022年版课标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达成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找到理解文本的突破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主问题驱动的方式,能抓住文章的关键,支撑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索。
在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围绕一个“壮”字,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设计主问题:课文是如何描写五位战士的?主问题的设计既针对内容又涉及写法。学生通过对语段的朗读与感悟,体会壮士的英雄气概,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在交流中通过分析语段的描写,发现个体刻画与整体描摹的特点,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一个主问题,既涵盖了人文主题,又涉及语文要素,在分步落实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这五位战士在作战时各fcbfa6cabc1f162c1e78d94ca87e43ed2da69411744b758aa4695ad7effd3d8a自有什么样的表现?圈画关键词句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对个体的聚焦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发现五个战士团队作战的场面是对他们的整体描写,称之为“面”。把点和面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就叫作“点面结合”。学生在阅读交流中习得方法,随之运用到其他部分的学习中,整个课堂始终围绕主问题,层层推进,才能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
2.一石激起千层浪——捕捉生成性问题
如果说主问题的探究是课堂学习的主干,那么新生成的问题便是能使主干进行光合作用、使之蓬勃的枝与叶。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成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课堂的亮点。教师在倾听与交流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共思共学的过程中,课堂生发出新的活力。
学生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教师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将问题这样排序:狼牙山五壮士是谁?什么样的人会被称之为壮士?为什么称五位战士为壮士?他们有怎样的英雄壮举?……有的问题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有的问题需要结合已有经验谈谈自己的认知。教师在这些问题中适时抓住关键词“壮士”,启发下一阶段的探究:“为什么会称他们为五壮士呢?课文一开始称他们是什么,在哪里称谓发生了改变?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呢?”学生在小组内迅速开展合作,联系上下文进行交流,发现称谓的改变出现在第4自然段的开头,原因是五位战士成功完成了连队交给的任务,这是身为战士的职责。但是,面对敌人的穷追不舍,为了让老百姓有更充裕的时间转移到安全的地点,他们面对两条路,毅然选择走上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这是舍生忘死的牺牲,更是英勇无畏的豪迈,顺理成章被称之为壮士。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究,从一点突破,纵深挖掘,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打造成课堂亮点。
3.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辨开放性问题
语文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重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开放性问题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跳出二元思维,进行发散的多元思维,开展思辨的互动交流,既立足当下,又放眼未来,拓宽视野。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获得“向前再迈一步”的动力。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忆读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单:梳理冰心判断好书的标准,试着分条归纳要点。学生在小组学习时,通过圈画关键词,找出冰心评价好书的标准。那如何从文本迁移到生活呢?教师紧接着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身边的同学,能写一写推荐的理由吗?”这个问题将学习任务具体化,应用于生活。学生在推荐好书的同时,可以以冰心的好书标准为标准,也可以举一反三,说出自己推荐的理由。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倾吐和交流自己认知感受的路径,呈现出真实的想法和体会,是他们基于文本认知,又高于文本的自我选择、自我表达、自主提升的表现。学生置身于开放性问题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这些多元性的策略最终都会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关键能力。同时,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要清晰地呈现出学生可见、可感的思维,如:板书、思维导图、逻辑性的语言表达等,这些方法、策略的运用能让思维可视化,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三、延学适量拓展,以思赋能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思维空间无限。合理、适量且富有个性的课后延学能让学生在巩固的同时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2022年版课标提倡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制订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经典阅读编排了四篇课文,单元目标是让学生走进经典,产生阅读的兴趣。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由于名著阅读工程量较大,为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半途而废,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人物;根据文字描述和故事情节画一画人物,制作人物卡片;针对某些存在争议的人物,开展一场辩论会,辩一辩人物,感悟人物形象的立体与丰满;选取精彩的片段,小组合作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鼓励学有余力和学困生结对开展阅读,文白对照读故事。教师也加入到名著的阅读与分享中,和学生一起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品读精彩故事。这种集听、说、读、写、演、辩多种形式于一体的阅读延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捧起书来读,还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生活,进行学科融合,拓展语文的运用能力。
从预学阶段的问题意识培养,到课堂教学的问题解决,再到课后延学阶段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立学课堂”视野下的问题导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以一种纵向发展、横向延伸的模式贯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引发思考,以思维构建框架,以评价促进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唐闸小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