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教学谈

2024-07-16 00:00:00周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6期

2022年版课标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表达与交流”中明确指出:“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置了“意见不同怎么办”的口语交际主题。意见出现分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各持己见、据理力争,当然是一种生活和表达的态度,但协商解决、统一意见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应课标,这一口语交际的训练主题蕴藏着与上述目标定位相呼应的重要资源。如针对不同的意见,就需要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协商解决的过程,就需要关注到语气、语调的适当,同时在积极沟通的过程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鉴于此,编者在最后的“小贴士”中明确了建议:“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这些建议是要让学生经历发表意见、聆听意见、分析意见,直至最后统一意见的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些建议的中肯之处,以心悦诚服的态度吸纳到自己表达与交流的经验体系中。

一、亮明观点:设置多种角色,层次清楚地发表意见

丰富认知,习得方法,要经历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思考。面对“意见不同”的交际主题,教师不能将学生置于调和者的角色,而要将其作为持有不合意见的一方,通过团队呈现的方式,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渲染真切、浓郁的氛围,营造真实的场景。如编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极具生活化的案例:其一是关于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其二是政府为了发展交通,应不应该砍树的问题。教师对这两个案例的运用,可以采用从扶到放的基本原则,以第一个案例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既与本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形成呼应,也为本次口语交际形成“不同意见”提供辨析资源。

教师引导学生以体验的方式选择一种角色,从他们的视角揣摩他们的观点,并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课文,迁移表达观点的方法,尝试运用“直接点明观点+按序陈述理由+重新强调观点”的结构,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如针对第一个案例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时,学生站立在普通市民的视角表达观点:“我认为春节应该燃放烟花爆竹,放鞭炮是千余年来中华民族庆贺新年的传统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增加节日气氛,没有了鞭炮,就缺少了年味,所以我觉得春节就应该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环节,学生纷纷从普通市民、消防队员、环卫工人、鞭炮厂工人等视角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选择与此相关的其他任务,展开各自不同的表达。

由个人视角先行发表意见,在课堂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场景,意见各不相同,契合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意见不同怎么办”,奠定了后续协同、商量、讨论的基础。

二、感性认同:尊重他人观点,准确客观地聆听意见

所谓口语交际,就是以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实践活动。口语是形式,是载体,也是媒介;交际是内容,更是关键。因此,口语交际不能陷入单方面纯输出的局限中,更需要在彼此互动过程中形成交际。学会聆听是形成互动的基础,面对不同意见,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观点。为了更高效地达成观点统一,就需要认真聆听他人意见。在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表达观点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范畴放在学生聆听上,并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其一,基于信息内容,关注表达了什么。即在聆听时,关注对方想法、意见以及陈述出来的理由,重在与自己的角色形成对比,明确不同点在哪里,差异究竟在何处。其二,基于角色定位,辨析怎么思考。借助其理由,洞察对方究竟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尤其是从对方的角色出发,感受其观点中合情合理的元素,为后续意见的统一提供基础。

光说而无听,便不是真正的交际。准确快速地把握对方表达的内容,即便在意见不一致时,也尽可能地形成感性上的认同,聆听就会有对话、协商的空间与可能。

三、洞察探寻:深入关联对比,真实冷静地分析意见

语言内容和形式是表达者内在思维准确、集中的体现。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思考、辨析与聆听要有机交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呈现的不同意见进行真实客观、冷静及时的分析。

经历了第一个例子的“扶”之后,从第二个例子“该不该砍树”来看,学生基于自己选择的角色所呈现的不同意见非常鲜明,就此形成了浓郁的对立感和冲突感。一位学生从司机的角度明确认为:生长在道路两边的参天大树严重影响了交通,尤其是在车流量较大的情况下,给自己送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制约了城市的运行节奏,影响了经济发展,所以非常支持政府为了扩展道路,砍掉两旁的树木。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位学生的发言,自然存在着其合情合理之处,这是意见不同的双方得以协同商量的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直接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意见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这样就直接掉入了辩论的思维之势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以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让这位学生回心转意,但结果却适得其反。针对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尊重、共情的方式,先对这位学生的观点进行认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营造和谐、温馨的对话空间;其次,对其陈述的理由进行分析:希望交通更加便利,激活城市运行节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哪一条理由都站得住脚,不仅考虑到了自身作为一名司机的工作便利,还着眼于整个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何错之有呢?

通过这样的认同、共鸣和分析,不同意见的两组学生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率先落实了编者“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这条建议。

四、调整视角:转换角色定位,真诚和谐地统一意见

“意见不同怎么办”作为口语交际的主题,所指向的训练价值是要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从矛盾冲突走向和谐共建。针对这一点,编者所提供的建议是:态度平和,以理服人。经历了上一板块的共情和分析,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情感认知上的调和,态度平和的目标已然达成。

首先,针对以理服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尝试从更多的维度展开阐述,力求让对方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关注问题,学会全方位考虑问题。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适当让步,表明诚意和姿态是达成意见统一的基础。再次,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尝试以帮助对方解决后顾之忧的方式,促进意见的统一。如上一板块中,面对那位学生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他的观点本质上并不是针对树木,而是要能够更加快速、便利地开车,砍掉树木只不过是他的无奈之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转换视角,尝试围绕着其所关心的问题出谋划策。如在城市外围建设更多的快速通道,分流车辆,丰富了路径选择的空间;再如实现不同类型的车辆管控,分时段出行,自然也就缓解了司机朋友们支持砍掉树木的想法。由此,双方意见在真诚沟通、以理服人以及为对方解决后顾之忧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统一。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教师针对学生在两个鲜活案例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借助他们形成的感性经验,再组织学生对课堂进行复盘,继而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共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大家的意见都会有分歧。当意见不同时,我们不仅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并准确把握对方的观点,懂得换位思考,做到态度平和、尊重不同意见,进行友好协商。

课标在教学目标板块中将“表达与交流”作为目标体系的重要维度,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为学生搭建真实交流和沟通的空间,善于从教材编者所设置的交际主题入手,开掘着重训练的要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周庄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