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融通,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2024-07-16 00:00:00毕吉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6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读写融通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三至六年级的教材都单独设置了习作单元,充分表现了编者对阅读与习作融合教学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传统阅读与写作割裂的现象,可以依据单元特点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教学,实现读写融通,使学生在读写互促的学习活动中真正提升习作能力。那如何实施读写融通教学呢?

一、阅读与习作情境相互贯通

在教学中,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材中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相应的阅读与习作内容,同一单元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与本单元习作目标要求相契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同一情境下开展阅读学习,由读到写,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表达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习作话题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本次习作旨在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带来的好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课文与习作要求,将本单元学习任务情境设定为“撰写我的实验报告”。在这个任务情境下,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是结合《蜜蜂》一课,以“蜜蜂是怎样回家的”为题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任务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任务三是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好奇心。在“撰写我的实验报告”学习任务教学中,可以通过“做个有意思的实验”的任务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有序表达的能力。借助图表来梳理是为了让学生写出来的内容更具条理。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在做实验时的心理活动、心情变化和新发现、新启示、发现的规律等进行描写,写完以后可以评选出“最成功的实验”“最成功的实验报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实验的兴趣与乐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埋下种子,让学生的阅读与习作始终处于同一情境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有序表达的能力。

同一单元中阅读与习作都是围绕着同样的表达要素进行编排的。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单元阅读与习作要求设置学习任务情境,利用真实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融为一体,实现阅读与习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阅读与习作训练点相一致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这些课文在选题立意、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单元习作的特点,对单元内所有的课文进行整体分析,立足课文与单元习作要求确立阅读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习得习作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提升习作能力提供条件。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三篇课文中都蕴含着许多习作训练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构段方式和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用给学生呈现了很好的范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图片,仿照课文所运用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海滨小城》一文在表达上主要采取了“总分总”的谋篇布局方式,且每段话都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公园的一角”为题目写上一段话。《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教学这一课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四季景色。教师依据不同的课文特点,把阅读教学与本单元习作要求结合起来,巧设学习训练点,促进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教材为基础,发掘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用以读促写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多方面关注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真正提升习作表达能力。

三、习作任务分解到阅读教学

传统的习作教学总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逐篇进行,习作安排在单元之末,阅读与习作分家,孤立进行教学,这种把阅读与习作割裂开来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要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就要将单元阅读内容与习作内容进行整合,把习作任务进行分解,并融入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带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习作的素材与技巧,从而有效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话题是“我的动物朋友”,本次习作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介绍动物朋友,能够抓住动物特征生动、形象地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并且能够有条理地描写自己的动物朋友,通过具体的情境把动物朋友的特点写清楚。在介绍和描写动物朋友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动物朋友的喜爱之情。为了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教师可以把单元习作任务分解到单元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部分的内容,通过阅读感受冒号的用法和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然后,带领学生学习《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通过阅读这些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还有就是作者是如何选取有价值的典型材料来表达自己对动物的情感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描写动物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学生完成习作的过程更加轻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关联起来,再结合习作要求把习作训练分解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这样一来,习作教学不是最后环节,也不是孤立的教学,而是作为一种习作方式贯穿于学生阅读的全过程,这样可以稳步推进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搭建习作支架

习作支架主要是写作知识、语言范式等方面的支架。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适切的习作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文章的写作密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为学生搭建指向习作的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

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为例,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能够将游戏过程写清楚,学会恰当地用词,做到语句通顺,能够按一定的顺序记叙,把自己的心情描述出来;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将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连句成段;能够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下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本单元的课文《牛和鹅》《一只窝囊

的大老虎》《陀螺》就有许多关于

人物心情描写方面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的方法。为了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这样的习作支架:

1.多媒体出示丢沙包、抢椅子、跳大绳、拔河、两人三足跑等游戏活动的图片资料。

2.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项目。

3.想想自己在游戏前做了哪些准备。在游戏过程中,自己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4.想想游戏结束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把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习作支架的搭建可以使学生对自己需要写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学生结合读过的表达心情与感受的学习材料,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学习内容。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习作与阅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搭建恰当的习作支架,可以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使学生习作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把握单元课文与习作之间的关系,从阅读与习作的融通教学出发,设置阅读与习作相一致的教学情境及训练点,结合习作训练要求把习作任务分解于阅读教学之中,依据学生实际需要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思维导图支架,帮助学生把握单元阅读与表达的重点,让学生习作的路径更加清晰明确,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