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教学中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2024-07-16 00:00:00陈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6期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具有文辞优美、意境深邃、表现手法独特等特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架构的方式组织单元内容,安排了大量在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关联性的古诗词。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包括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该单元的主题是“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三首古诗词均作于南宋时期,描绘的都是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编者这样安排,是希望学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等方法,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初步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横向联系,寻找课内古诗词间的渊源承接关系,纵向发展,拓展相同或相似主题的古诗词,巧妙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古诗词组读中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联系,感受美好的田园风光

三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虽不相同,但在主题上却有相似之处,都描写了南宋时期的乡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三首古诗词中的意象,立足于彼此之间的联系,紧扣“乡村”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美好,进而体会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师: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心中的乡村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

生:我觉得乡村是动物的天堂。这里有飞来飞去的蜻蜓和蝴蝶。《清平乐·村居》中提到了“中儿正织鸡笼”,说明这户人家还养了鸡。

师:你同时关注到了三首古诗词,真会学习!乡村,就是动物的天堂。

生:我觉得乡村也是植物的天堂。这三首诗词中写到了梅子、杏子、麦花、菜花、树、青草,让我感受到乡村充满了生机。

师:看得出来,乡村,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生:我发现农村很多人家都有篱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中都提到了“篱落”。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篱落”就是一道属于乡村的风景线,给田园生活带来了很多诗意。你们看,课文的两幅插图上就有篱笆。

生:我看了插图,发现乡村的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关注到了插图,真好!“篱落疏疏一径深”,诗中的“径”就是指这样的小路。我们之前还学过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径”也是同样的意思。

教师紧紧关注单元主题“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将三首古诗词联系起来,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时就可以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学生在学习中抓住关键语句,将动物、植物、篱笆、小径等意象相互联系、相互延展,加深了对南宋时期与众不同的乡村风景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古诗词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拓展,体会多彩的儿童生活

很多古诗词在主题、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教学时,教师应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将相关古诗词引入课堂中,既有利于连贯学生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纵向学习,又有利于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彰显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孩子们都在做些什么呢?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菜花盛开的时候,孩子们就去追黄蝶。

师:是的,农村孩子的生活就是这么无忧无虑。

生:《清平乐·村居》中写到最小的那个儿子正在溪头“卧剥莲蓬”。

师:是啊,躺在溪边剥莲蓬,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我们回忆一下,之前还学过哪些和乡村生活有关的诗?在那些诗中,孩子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生:学过《夜书所见》,诗中的孩子在秋夜里捉蟋蟀。

生:还学过《村居》,诗中的孩子放学后就去放风筝了。

生:我还知道《所见》,诗中的孩子放完牛后去捉树上的鸣蝉了。

师:和乡村生活有关的诗其实有很多。(课件出示相关主题的古诗词)这些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情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和乡村生活有关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古诗词所营造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感受如诗如画的乡村风光,体会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建构一个相互映衬、相互联系的立体课堂,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古诗词教学。

三、想象,领略独特的生活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南宋时期的乡村生活,被诗人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但和学生亲历的当今社会相距甚远。而想象,是沟通感性和知性的桥梁。教师可以借助关键语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体验,描述自己心中纯朴、独特而又和谐的乡村生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通过交流,我们感受到乡村独特的风景,体会到了乡村孩子独特的快乐。同学们,发挥想象,如果让你们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你们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交流讨论)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很喜欢

这样的生活。除了孩子,乡村里还有其他人的身影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三首古诗词。

生:《清平乐·村居》中写到大儿子在田间劳动,二儿子忙着编织鸡笼。

师:是的,他们长大后,就要慢慢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生:《清平乐·村居》中还写到了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他们正在喝酒、聊天。

师:这对老夫妻辛苦了大半

辈子,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也可以享受惬意、舒适的生活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们的活动,却留下了这么一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同学们,发挥一下想象,这时候人们都在干什么呢?(学生交流讨论)

师:老年人享受生活,成年人辛勤劳作,小孩子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难怪本单元的导语会这样说——“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教师设计这样的对话问题,给自己和学生都留出了想象的空间。学生体会到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激发了口语表达的兴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在想象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实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有效融合。

四、比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等的基础。教材中的古诗词虽然在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关联性,但还是有很多差别。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丰富教学内容,在“异同”的比较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进而让学生习得古诗词学习的方法,不断发展思维能力。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古诗词之间的共同之处?(学生交流讨论)

师:那这三首古诗词又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呢?(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引出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信息,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寻找比较的切入点。)

师:这三首古诗词在创作背

景、诗歌风格、景物描写等方面有不同之处。这一比较,我们的视野就不一样了。之后你们在学习有关联性的古诗词时,既要关注它们的相似之处,也要找一找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学习,能让你们收获更多。

比较,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比较古诗词之间的异同时,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寻找比较的切入点。比较习惯的养成,是以比较方法的掌握为基础的。教师只要坚持引导,学生就能开阔古诗词学习的视野,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2022年版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以课标理念为指引,改变“一诗一课”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主题”意识,积极开拓教学思路,精心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古诗词组读的方式有效融合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样的课堂,一定能生发出更多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