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逆向教学设计采取评价先行模式,教学评价先于教学活动,更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是更适应课标要求的教学设计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更好地架构和领悟知识与技能,真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合所“学”,与现实世界有效勾连,迁移运用,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提高学科素养。
一、逆向设计的基本内涵
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精选单元学习内容,重组整合课程内容,在大主题、大任务统领下,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以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大概念的提取,即将学科大概念转化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落实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大概念是将知识片段联结成有结构的、有联系的模型,助力学习者通过深入讨论、积极探索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将零碎散乱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促成对大概念的持久性理解。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提出了“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预期结果;第二阶段是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第三阶段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种设计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在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生的学习达到了目的。
因此,基于逆向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精准解读新课标、综合分析教材等元素来明确学习目标,依据如何证明目标达成来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根据评估证据来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以课标为终点,以课标为起点”是逆向教学设计凸显的特征。
二、逆向设计理论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预期结果,明确主题意义与目标
1.确定核心大概念。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单元解读的基础上提炼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以核心概念统摄意义单元的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选编VLW8Aw/NS+BxpxtZZp+1QA==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两个民间故事以及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习作“缩写故事”、“快乐读书吧”的《从前有座山》和语文园地六个内容。对照课程标准,本单元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基于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以及单元习作要求“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我们提取了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熟悉故事情节,丰富故事细节,发挥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创造性地复述”。
2.明晰学习目标。
围绕提取的大概念,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将理解“什么是创造性复述”“什么是缩写”“怎样讲故事更加生动、吸引人”等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文学体裁的表达特点,尝试用自己的创意方式来传播民间故事,展现民间故事的魅力。在迁移运用目标中,创造性复述故事方面学生能以民间故事中某个人物的口吻大胆想象,丰富故事情节,将故事讲生动;在缩写故事方面,能用所学方法进行缩写,做到情节完整,保留主干,能缩写《猎人海力布》以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二)确定评估证据,选择恰当的评估项目
选取合适的评估证据,能够正确引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避免盲目性,并在不同阶段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评估证据除了作业、测验题外,更倾向于表现性任务的完成、学习成果作品的提炼。就本单元的学习而言,评估证据确定如下:
1.设计表现性任务。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大单元教学,整个意义单元的教学要在一个大任务统领下循序渐进地安排一系列子任务。联系本单元的教学资源,可以设置三个情境任务:任务一:听从前的故事。其中活动一为“重温爷爷奶奶讲过的故事”,活动二为“我喜欢读民间故事”。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民间故事,整理民间故事阅读榜单。任务二:举办海力布的故事会。其中活动一为“海力布讲自己的故事”,活动二“为乡亲们讲海力布的故事”,活动三为“石头的自述”。这三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用不同身份讲故事,同时学习缩写故事的方法。任务三:策划《牛郎织女》连续剧。其中活动一为“说说我要分几集”,活动二为“编制每集剧情指南”,活动三为“来点新鲜小创意”。这三个活动旨在调动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逆向设计中的表现性任务具有多元、交融等特点,过程中答案不唯一。在搜集评估证据时教师要设计针对每个任务的评估标准。以任务二“举办海力布的故事会”为例,为判断学生是否能以海力布、乡亲们、石头等口吻进行创造性复述,可以从“变换人物角色、对话转述、表达流畅度、吸引程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故事的实时检测,以期在此环节达成阶段一的既定预期目标。具体评价标准设计(见表1)。
表 1 海力布故事会评价标准(创造性地复述)
2.搜集其他证据。
(1)开展小组合作。《猎人海力布》可以围绕问题“如果你是小导游来讲述故事,面对充满好奇的游客,如何介绍‘海力布’这块石头?”来讨论。在将《牛郎织女》编连续剧的过程中,讨论“故事可以分哪些剧集,如何填写剧情指南表”等。
(2)出示随堂测试。针对《猎人海力布》变换角色进行人物对话转述的专项训练;在习作“缩写故事”中,在学完《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的“摘录、删减、概括、改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方法迁移,缩写完整故事。
(三)追求理解本质,设计学习体验与教学
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体验情境,提供有效的任务支架,借助评估证据,构建基于核心概念的任务驱动型学习路径,设置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单元大概念的理解、内化和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以本单元任务三“策划《牛郎织女》连续剧”为例,运用逆向设计进行相应的学习体验和活动设计,比如在确定每集剧名环节,小组交流讨论,根据分集的内容,确定每集剧名,形成连续剧目录,此环节主要让学生联系《牛郎织女(一)》的情节,梳理出“身世凄苦—用心照看老牛—织女被抓,天河相隔—初心不改,七夕相会”这一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配角色,综合运用《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中的创造性复述方法。
逆向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更加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需持续运用逆向设计思路,助力学生依托主题内容的学习,进行深度理解,内化知识与技能,实现迁移运用,培养核心素养。在尝试进行逆向设计后,我们更加体会到,教师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告知者。这是逆向设计值得我们深入实践的地方。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2021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JY14-ZB144)阶段性成果】 ■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人民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