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符号学家克丽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这是互文性理论的根基。互文性通常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文本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阅读则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将众多与某一课文相关的文本置于课堂之中,挖掘文本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互文文本来解读主文本。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首诗词作为其他诗词的“镜子”,开展互文性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梳理与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习得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继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一、同主题互文,感受表达
之情
几千年来,中华诗词浩如烟海,灿若星河,但根据表达的情感,大体可以分为爱国、思乡、送别、田园、怀古等若干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互文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表达之情的感受。
1.同一主题,以诗解诗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第二首诗为陆游的爱国诗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整首诗意境辽阔,感情深厚。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黄河之长、华山之高、大好河山之壮丽,后两句重点写北地遗民之苦盼,实际上表露了诗人自己心头的失望。如何更好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呢?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查找陆游的生平资料去理解,也可以把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放在一起教学,通过“以诗解诗”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北地遗民以及诗人陆游为何会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呢?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南宋诗人林升的诗篇《题临安邸》,相信大家读完后就会有所发现的。
生:我从《题临安邸》一诗中发现,陆游与遗民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失望,是因为南宋统治者根本就不想收复失地。
生:我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读出,统治者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思进取,怎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呢?难怪陆游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失望。
师:同学们紧扣着诗句分析,很好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接下来再比较这两首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异同呢?
生: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爱国诗篇,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生:这两首诗还有一个相同之处,诗的前部分都是景色描写,后部分则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生:这两首诗也有不同之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陆游通过“泪尽”“又一年”等词,表达未能得见朝廷收复失地,解救遗民于水火的悲苦之情,而《题临安邸》一诗,则是表达了诗人林升对统治阶层的强烈讽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首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无论是悲苦还是讽刺,都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之情。
从教学片段不难发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的互文阅读,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又能引导学生梳理探究爱国诗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可谓一举两得。
2.同一主题,学法迁移
在璀璨的唐诗星空中,送别诗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放出夺目的光芒。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编者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积累送别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泥于单篇诗歌的教学,可以将一组送别诗放在一起,进行互文阅读。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大家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生:《别董大》《送别》《赠汪伦》。
生:《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
师:看来送别诗还真不少!
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
生:我们通过朗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诗情的方式来学习的。
师:下面请大家用同样的方式自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这两首诗。
同为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有很多相同之处。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精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然后再引导学生互文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并迁移运用“朗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诗情”的方法,自学两首诗。以此,帮助学生梳理送别诗的特点,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同时不断深化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
二、同手法互文,品味表达
之妙
许多古诗都会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等。教师可以把运用同样手法的古诗放在一起,开展互文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品味其表达的妙处。
1.不同诗人同手法互文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把感情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这一单元除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之外,编者还在语文园地中编排了一首唐诗《蝉》,意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诗人是如何通过咏物来表达情感和志向的。在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互文阅读的方法,将《蝉》与王安石的《梅花》、于谦的《石灰吟》以及李贺的《马》这四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先读再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时学生不难发现,四首诗都是咏物诗,且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揣摩诗人是如何托物言志的,围绕“所托的物有什么特点”“所托物与诗人有什么联系”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探讨后大多能感受到正是诗人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将其与自己的人生志向紧密相连,才创作出传诵千古的诗篇来。此时,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手法写一写常见的事物,将所学的表现方法进一步内化。通过这样的古诗词互文阅读,联系单元语文要素,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与探究咏物诗的表达特点。
2.同一诗人同手法互文
教材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山居秋暝》中有非常明显的静态、动态描写。不仅如此,王维的许多诗都表现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诗放在一起,组织互文教学。先让学生读读三首诗,说一说总体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再读古诗,思考诗人是如何表现山林的静谧悠远。学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诗句时,不难发现三首诗都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然后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山林静谧的特点,以及诗人恬淡而不失生动的诗风;最后再引导学生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一处熟悉的景物。互文学习,读写相济,如此,方能帮助学生梳理与探究古诗的表达特点,汲取经典诗词的丰富营养。
三、同诗人互文,架起对话
之桥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互文阅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与诗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1.同一时期诗篇互文阅读
诗人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创作大量诗作,不免会有些主题相同、情感相似的诗,教师可以以此让学生进行互文阅读。如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曾写下一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其中“黄师塔前江水东”被编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再找来其他几首,如“黄四娘家花满蹊”“江上被花恼不彻”“江深竹静两三家”等指导学生互文阅读,引导学生透过清新自然、韵味十足的诗句与“诗圣”对话,体会诗人对安定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留恋,帮助学生梳理与探究杜甫初居草堂时写的诗歌的特点。
再比如,范成大退居乡下后,曾写下一组《四时田园杂兴》大型田园诗,并按季节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个部分十二首,一共六十首。这些诗主要写了各个季节乡村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和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各编入一首,分别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两首诗进行互文阅读。学生会发现,同样是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似乎侧重写乡村的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则重在写乡村里的人。再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就会发现第一首诗看似在写乡村景色,实则句句在写人,处处写农忙:果熟花稀,意味着新一轮农忙就要开始,而“无人过”则暗藏着农村没有闲人手,农事繁忙的现象。这样进行互文阅读,与诗人范成大对话,从而感受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对乡村景色、乡村农民的赞美。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了范成大退居乡村后所写诗歌的特点。
2.不同时期诗篇互文阅读
有些诗人会随着人生的变化,写出主题、情感不一的诗篇,教师可以就此组织学生互文学习。清代郑夑的《竹石》被编入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巧妙地将诗人为官时、罢官时、辞官后所作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宦海归来诗·其二》三首诗引进课中。通过互文阅读,学生会发现诗人虽处人生不同阶段,但始终关心百姓疾苦,保持高尚情操的秉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进一步梳理与探究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此外,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示儿》时,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将陆游的《观大散关图有感》《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引进课中让学生进行互文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难发现,无论是什么时期,爱国是大诗人陆游永恒的主题。同时,互文阅读也是学生对所学陆游诗的一次梳理和探究。
四、同意象互文,领略文化
之美
毫不夸张地说,意象是古诗的灵魂,只有引导学生抓住了意象,才能更好地读诗、赏诗,继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同一意象的古诗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互文阅读,通过多首古诗之间的相互印证,不断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1.自然类意象互文
明月是古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之一。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时,可以组织互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意味,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泊船瓜洲》后,你知道诗人是借什么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生:诗人是借月亮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我还知道李白的《静夜思》也是借月抒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念着故乡,他把这种感情寄托于天上的月亮了。
师:是啊。从古到今,月亮经常在文人墨客的诗篇中出现,并且常与思念乡亲联系起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呢?
生:我知道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看到升起的月亮,就思念起友人了。
生:我还知道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下的月亮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诗人思乡,所以就觉得家乡的月亮格外明亮。
师:同学们交流得很好,思乡与明月是古诗中永恒的话题、常见的文化符号,大家课后可以继续搜集类似的古诗,并且思考:为什么诗人总喜欢用明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呢?
在此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研究了借月抒情的古诗,让学生体会到明月是一个常见的文化符号,并鼓励学生继续就此话题进行探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聚焦“青山”“柳树”等自然类意象,开展古诗互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2.人文类意象互文
古诗词中,除了自然类意象外,还有不少人文类意象,如舟、酒、琴、棋、书、画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蕴含同一人文意象的古诗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互文阅读,除了加强积累、相互印证外,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意象的人文内涵,梳理研究同一人文意象古诗的特点。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引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李白《送别》),“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等诗句,让学生开展互文阅读。
学生联系诗句,不难想象这样的画面,帆影渐渐远去,诗人久久不愿离去,不尽的江水更渲染着离别的情意。继而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送别诗中,都会出现‘帆’呢?”学生在讨论后就会明白“帆”代指舟船,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是陆路的马车,二是水路的船。这样,离别时,人们所乘舟船自然也就成了抒写离别诗的意象。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互文阅读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其感受到不同古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能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梳理与探究,为古诗词的教学提供全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周山镇实验小学/江苏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