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24-07-15 00:00:00马思微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论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进行分析,以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国家

作者简介:马思微(1999—),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新镇中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受错误思想的影响,有的人对国家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正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利于达成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路径。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科知识获取、成绩提高为目标,不重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爱国主义教育,与立德树人缺少联系[1]。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符合时代主题,可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实施现代化教育提供助力,让立德树人的相关教育理念真正落地。

现阶段,无论是道德与法治教材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包含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许多学校也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制订了爱国主义教育方案,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优化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结构,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以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系统、有效、具体。

(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更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无数愿意为祖国献身的爱国志士。初中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部分初中生未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学校教育端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很有必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度、国家历史和爱国主义的内涵,坚定“四个自信”,可滋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基于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教材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依据。现行的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部分内容的主题与国家、集体等有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运用教材中的实例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和出发点。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是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使用教材开展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主题,制订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一课时,教师应结合本课主题,明确“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感”等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体现本课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个人、集体、国家的概念联系起来,讲述概念的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和作用、集体与国家的关系的问题,并结合“杨根思连”、中国女排的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珍视集体荣誉,维护国家利益。

(二)基于法律渗透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内容

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较多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讲述大量枯燥的内容。实际上,单纯的理论灌输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也无法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只有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弥补教学缺陷,保障学生的发展,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媒介和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基于法律,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发掘与法治、人权、国家建设有关的教学内容,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学生加深对法律与国家的认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等方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我们应该做到遵守宪法,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支持国家的法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这样能够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法律与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爱国情怀。

(三)用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有许多对道德、法律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而历史的发展与历史人物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人物、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来诠释爱国主义的内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林则徐为官清廉,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在流放期间,林则徐为新疆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伊犁人民仍习惯称阿齐乌苏大渠为‘林公渠’。由此可见,爱国表现为急国家之所急,愿意为民族尊严而战。像林则徐这样爱国爱民、乐于奉献社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教师也可以利用“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故事,向学生讲述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借助能够展现林则徐、钱学森等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让学生有所启发,进而真正明白爱国主义的内涵。

(四)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日常生活中,初中生在使用网络等各种媒介时,会收到关于“爱国”一词的信息,读到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对爱国主义形成一定的了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用时事政治及相关素材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更有感染力。

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出“间谍”这个概念和相关的真实案例,通过有趣的问题进行导入:“大家是否喜欢看电视剧?大家看过哪些有间谍的电视剧?大家认为间谍是什么样的人?”待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几则关于群众举报间谍行为的新闻。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发现间谍行为后为什么要立刻进行举报?大家认为涉世未深的初中生该如何反间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讲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间谍对国家的危害、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告诫学生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这样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五)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灌输,而在于思想引导、激励和启迪。已有经验、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初中生虽然求知欲旺盛,但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并不深刻。俗话说:“锣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这说明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质疑、讨论,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深刻了解爱国主义。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围绕关于“爱国”的话题展开分析、讨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

如在学生学习“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人的观点“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开展辩论赛,同时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联系生活,引用案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等,理性思考国家强大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探究决定个人幸福的关键因素,进而明白:国家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幸福与否;国家财富分配合理,个人才会真正受益。

(六)通过开展活动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德育需要教师将课堂内外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相关的道德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行为。爱国主义教育同样也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而应让学生真正付诸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使学生通过演讲、绘画、阅读等,将爱国意识转化为爱国行为,从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在建党节、建军节等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爱国题材的电影,并撰写观后感。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利用研学活动的契机,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参观革命遗址,让学生重温峥嵘岁月,接受红色教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定期将爱国人士的事迹整理成PPT,并在课堂上展示[3]。教师还可以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在国旗下宣誓,让学生讲述革命故事、演唱红色歌曲,以此领悟革命先辈的精神,加深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爱国是每一个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下去,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当作课程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资源开发、案例引用、生活化教学等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逐渐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J].教师博览,2023(30):91-93.

[2]张进胜.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2022(41):19-21.

[3]裴华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