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如何厘清小学语文教材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从实践层面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的问题,文章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总结出其中隐含的心理健康元素包括情感教育、成长教育、品德教育、沟通交际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心理调适教育六种,提出教学实践应从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手段融合三个维度推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有切入点、支撑点、发力点。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杜娟(1983—),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其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价值越发突出。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成为各阶段教育工作的普遍追求。因此,各学科教师均应明确自身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重要责任。语文学科包含深厚的人文内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与可靠的条件。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着明确的主题与语文要素,除了明确语文知识技能培养方向,还隐含对于心理健康层面的关注,这些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一)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强调情感体验、认知、表达,能够为学生理解、处理、表达情感提供帮助,使学生具备情感管理能力。在各个年段的教材中,均有与情感教育内容相关的篇章。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燕子》为例。作者通过赞美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对春天到来的欢欣[1]。此类文章多以作者的情感经历引导学生理解情感、感知情感、学习表达与控制情感。
(二)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成长的价值,认清成长的规律,体会成长的过程,树立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成长教育元素主要隐含在以介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为主的文章中,发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文章中讲述的做人道理,引导、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
(三)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品德教育元素主要隐含在讲述人物行为、品质的文章中。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朱德的扁担》为例。文章通过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起挑粮食的故事,突出革命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优良品德,鼓舞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效发挥品德教育的作用。
(四)沟通交际教育
沟通交际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掌握沟通交际的技巧,从而与他人高效率沟通。沟通交际教育元素通常隐含在口语交际活动与习作活动中。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转述”为例。此活动以沟通中的基本技巧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准确转述他人的话,使学生能够弄清要点,准确传递他人表达的信息与情感,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2]。
(五)自我认知教育
自我认知教育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具备自我认知与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认知教育元素主要隐含在讲述主人公经历的文章中。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计”为例。此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如此,能促进学生深化自我认知,完成自我反思,从而更准确地了解自己。
(六)心理调适教育
心理调适教育强调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各种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心理调适教育元素主要隐含在描述人物遭受挫折、面对压力的文章中。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陀螺》为例。文中描写的“我”的世界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堆满乌云,也曾有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然而,“我”终于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体会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古话。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目标融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
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需要教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这是后续推动两者深入融合的基础,也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此处的针对性体现在多方面,如针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特征、针对学生心理需求、针对学生人格特点等。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教学为例。课文隐含成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心理调适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介绍了蜘蛛三次均以失败告终的开店经历[3]。课文安排在二年级下册,此时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显著提高,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因此,学生能够客观判断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从而能够总结蜘蛛身上的问题,发现蜘蛛害怕苦难、缺乏坚持精神的性格特点。
在融合视角下,笔者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目标:能够结合课文的情境图完整地讲述故事;能够说清故事中的道理及对自我成长的启示。
思维能力目标:能够帮助蜘蛛找到开店失败的原因;能够借助蜘蛛开店的故事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学会认识自我并有效管理自我。
审美创造目标:能够根据蜘蛛开店失败的经历,总结经验,发挥想象续编蜘蛛积极应对挑战、改变自我的故事。
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相融合,为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切入视角的适切性,有利于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推动以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进程。
(二)内容融合,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支撑点
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还要将具体的心理教育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有具体的支撑点。教师可以深挖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匹配的内容,以此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为例。课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内容有以下部分。
一是课文第二自然段,此段着重描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形态。首先,笔者带领学生感受爬山虎的叶子从刚刚长出到渐渐长大,颜色从嫩红变为嫩绿的景象。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耐心地、连续地观察一种事物的经历,使学生认识到留心观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最后,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好,丰富学生的人文体验。
二是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并将观察到的内容形象地描写出来。如,作者对爬山虎如何攀爬进行了细致且生动的描写,并运用“触、变、巴、紧贴”等动词,还原爬山虎攀爬的过程。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仔细观察,还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成为爬山虎,在风吹雨淋且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使自己更强壮、更牢固地附着在墙壁上;如果在向上爬的过程中,遇到墙壁上凸起的石子、钢筋,又该如何应对[4]。由此,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学习如何正确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最后,笔者启发学生:“面对挑战并不是盲目地坚持与付出,而是需要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如果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然就能够用‘脚’牢牢贴紧墙壁,从而不断向上生长。”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成长教育与自我认知教育两个方面出发,采取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课文内容对应、融合,为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点。
(三)手段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发力点
手段融合指向教学的实践层面。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手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融入语文教学,通过双向融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在手段融合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得以优化,有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新的生长点,也有利于让教师拥有更多的发力点。
1.角色扮演,体悟情感,培养爱国情操
角色扮演是直接有效的情感体验方式,也是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手段。在语文学科中,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均以人物经历的形式呈现,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为例。唐代诗人杜甫听到叛乱结束的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作出此诗。针对诗的内容,有的学生提问:“诗人又有‘涕泪’,又有‘喜’,他想要表达什么?”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简单的重返故乡一事能让诗人如此欣喜?”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开展角色扮演前,学生要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诗作的社会背景,从而深入分析人物情感。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一人扮演诗人杜甫,一人扮演杜甫的妻子,其他的小组成员扮演村民。笔者向学生提出建议:“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扮演杜甫的角色,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此,学生可以被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感染。
2.写作表达,抒发情感,端正人生态度
写作是锻炼、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渠道。通过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的教学为例。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穷苦渔民桑娜夫妇主动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展现了桑娜夫妇在面临困境时所展现的人性光辉,赞美了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温暖的故事到此结束,关于桑娜夫妇收养两个孤儿后的生活,课文并未交代。据此,笔者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组织学生续写课文内容。
有的学生续写的内容比较阳光、积极,他们描绘桑娜一家通过努力,逐渐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的学生续写的内容比较消极、颓废,他们叙述桑娜夫妇收养孤儿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双方都后悔收养了孤儿,开始彼此埋怨,经常吵架,最后一方出走,家庭破碎[5]。
学生续写的内容反映了学生的人生态度。虽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笔者提倡学生创作的多元化,但是笔者更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美好,让学生感受人性的光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全面研究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从目标、内容、手段等维度出发,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高晓娟.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华夏教师,2023(36):25-27.
[2]张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班主任,2023(22):31-33.
[3]胡学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3(19):84-86.
[4]王兰.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6):91-93.
[5]陈萍.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