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2024-07-15 00:00:00黄榆清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文章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策略,以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德育

作者简介:黄榆清(1983—),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东湖初级中学。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程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应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通过渗透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善用教材资源,挖掘德育元素

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1]。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以教材为基础。教师要善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初中语文教材由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板块构成。因此,教师可从阅读中的德育、写作中的德育、实践中的德育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以读品德、以写思德、以行传德。

(一)以读品德:阅读中的德育

阅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而增强文化自信是重要的德育目标。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使其在提高审美品位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

在形式结构上,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可大致划分为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等类型。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师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入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现代文,教师可着重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入手渗透德育。教师可根据课文对应的人文主题设计相应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七年级下册课文《黄河颂》的教学为例。《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认识光未然其人,再系统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诗人写道:“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由此足以可见全文饱含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感受其中的家国情怀,能够坚定文化自信。

(二)以写思德:写作中的德育

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教师应捕捉写作材料中的德育渗透点,设计以德育为导向的写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接受德育。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板块以“写出人物的精神”为主题,这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要想写出人物的精神,应写其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写其值得学习的优秀品德,如闻一多在钻研学问时的专注认真,邓稼先的无私奉献、待人真诚等。”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小人物或大人物。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写作活动“写出身边的人物精神”,具体要求包括:回顾教材,总结课文中的人物精神;聚焦生活,找到精神风貌突出的小人物或大人物,写出他们的人物精神。学生从思考“写什么”和“怎么写”,到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在此过程中能受到优秀人物的精神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以行传德:实践中的德育

除读写活动之外,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还注重综合性学习板块的精心编排。因此,教师可以聚焦综合性学习板块,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学生以行传德,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为个人素养[2]。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布置了“人无信不立”的综合实践任务,设计了“引经据典话诚信”“环顾身边思诚信”“班级演讲说诚信”三个环节。教师可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首先,教师可开展“古人眼中的诚信”讨论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体现古人诚信品质的成语、名言、典故等资料,并讨论诚信的内涵;其次,组织“身边的诚与不诚”讨论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分享个人经历,分享身边的诚信故事和失信现象,思考诚信和失信的利弊,以及古今诚信的异同之处;最后,开展“诚信之思”课堂演讲活动,让学生综合以上讨论感悟,完成一次即兴演讲,总结自己的诚信之思。

从两次讨论到一场演讲,学生始终围绕“诚信”这一主题展开综合性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从了解诚信发展到自主践行诚信,成为一个诚信之人。

二、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渗透德育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兼顾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渗透德育[3]。教师既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真实案例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发挥问题的促思作用,让德育水到渠成,还可以以开放性话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达到德育目的。

(一)情境引学

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正如陈鹤琴所强调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作为大自然和大社会的“活教材”,生活既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活教材”,也是德育的“活教材”。正确认识并发挥生活情境的引学作用,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效果。

以八年级下册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为例。在该篇课文中,作者用精妙的语言展现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打鼓场面、铿锵鼓声以及后生们的雄壮舞姿,将陕北特有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从传统文化这一角度入手,广泛收集各地区人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真实案例,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苏州刺绣、山西剪纸、浙江戏曲等,均可作为《安塞腰鼓》的课堂助学资源。通过接触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拓宽学习视野,坚定文化自信,认识到新时代青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使命与担当。

(二)问题促思

教师可通过巧妙设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由此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问题设计要具有逻辑性和递进性,才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精神和品质。

以八年级下册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为例。在该篇课文中,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为了让学生掌握论证事物的基本方法,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形成敢于动手实验的品质,教师可依托作者的论证过程设计相应的问题,营造多问善思的课堂氛围。问题设计如下:“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在现实科学实验中,哪些事例可以体现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认为,我们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问题核心从“作者怎么论证”过渡到“作者为什么论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深入思考。从思考问题到回答问题,学生能够逐渐理解并内化格物致知精神。

(三)话题深探

教师可以在发挥问题的引思作用之后,继续挖掘话题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以九年级上册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教学为例。该篇课文全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塑造精神的三间小屋。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你有自己的精神小屋吗?”“怎样塑造精神的三间小屋?”等话题讨论活动。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人生目标不同,精神小屋自然也天差地别。显然,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提升精神境界,塑造自己的精神小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感悟参与话题讨论,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对塑造精神小屋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塑造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精神境界。

三、发挥评价作用,调整德育重点

课堂教学评价,既能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又能为调整德育重点提供重要参考。教师可应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发挥评价的作用。

(一)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线

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评价,可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德育落实情况。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小说天地”为例。教师可将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划分为分享自己的小说阅读经历、总结小说常见结构、整理小说简介、复述小说故事、评选故事大王、点评小说人物、改写小说等环节。每一个综合实践环节,都可以落实过程性评价。

比如,在“点评小说人物”这一环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填表,来了解学生对不同小说人物品格的认知情况,使每位学生都能明确相关小说人物身上值得学习的人物品质。

(二)以总结性评价为补充

总结性评价常发生于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以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教师可系统地总结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通过肯定和赞扬学生,进一步升华德育效果。

比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小说天地”结束后,教师可以依据“是否理解小说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能否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学习其精神品质”等指标,紧扣学生的课堂表现,展开多维度的总结性评价,并根据德育目标,评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下,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注意个人的行为表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结语

本文从善用教材资源,挖掘德育元素;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渗透德育;发挥评价作用,调整德育重点三方面入手,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教师可运用以上策略巧妙渗透德育,促使学生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曹智琴.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新路径[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6):118-120.

[2]王红蕾.“情”与“智”并进:谈初中语文与德育教学的融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11):71-72.

[3]王海荣.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与思考[J].学周刊,2023(30):136-138.

[4]曲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学科中实现育人的德育思考与实践[J].成才,2023(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