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植活动因其趣味性与实践性深受幼儿与教师的喜爱。文章从意义、原则、策略三方面出发,阐述班本课程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成培养幼儿自主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班本课程;种植活动;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简介:仇艳(2000—),女,江苏省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
班本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种植活动则是一种利用幼儿园环境开展种植教学的活动,其既能让幼儿收获生动真实的体验,又能让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幼儿实际学习生活进行观察分析。在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时,教师应利用好班本课程这一教育载体,立足幼儿实际,从实际教育环境出发,科学设定教学内容,通过幼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1]。
一、班本课程种植活动对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意义
种植活动是教师落实因材施教、开展生活教育的常见活动,也是培育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幼儿对科学现象产生的好奇与问题为线索,针对性制订教学方案,让幼儿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种植活动对发展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培养探究精神
种植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安全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幼儿自我探索的好奇心。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提问、思考、操作、实践、感悟等系列步骤,主动发现事物特征,分析活动变化条件,构建对环境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建立起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收获直接经验,培养探究精神。
(二)提高科学素养
在种植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空间,以及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能够满足幼儿随时随地开展探索的需要和按兴趣开展活动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地展开探索,不断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利用周围环境资源解决问题,通过科学的途径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在分析交流问题的同时,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会进一步加深,为幼儿在后续活动中的主动探究埋下种子[2]。
(三)发展观察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科学探究的“引路人”。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是幼儿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问题来源于生活,其答案也存在于生活。在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分享交流,阐述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对问题做出的判断与所采用的解决措施,从而发展自身的观察能力。
二、班本课程种植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导向而开展活动。在种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活动进度与最终教育效果以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的有效力度为参照指标,幼儿越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与材料、环境进行互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越强。因此,教师需要随时跟踪、注意幼儿的好奇心,重视幼儿需求,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适当根据幼儿的需求、反馈调整活动内容,预设下一步环节。教师还需要考虑到,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对活动材料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教师要始终支持幼儿的种植活动,针对性地投放教学材料,以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
(二)鼓励性原则
鼓励性原则,即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思考,针对困难提出问题,合理假设,在安全、合适的条件下,支持幼儿开展趣味性学习活动。在一定情况下,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际上是针对某一现象的观察与发现。如在活动“参观种子博物馆”中,幼儿对各式各样的种子感到十分好奇,明明种子瘪瘪的、干干的,看似已经没有生命力,却还是能发出新芽。幼儿聚在一起对展台上的种子进行观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猜测。在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假设后,教师应进一步鼓励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其余可能性,使幼儿大胆验证、大胆尝试,助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种植活动期间抓住恰当时机,捕捉幼儿灵感瞬间,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由于幼儿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他们在发现一个新问题、拥有一个新想法时,很容易将其忘记。在及时性教育原则下,教师需要把握教育机会,捕捉幼儿有价值的想法,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与假设做进一步的引导,帮助幼儿展开自主深度探究,强化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如在活动“参观种子博物馆”中,幼儿展开对种子类型的探讨,认为种子博物馆里收藏了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植物的种子。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幼儿谈论的话题,将这四种被幼儿提及频率较高的植物作为本次种植活动的对象。
(四)延伸性原则
延伸性原则,即教师针对幼儿现有的某一科学探究行为,设计拓展活动,使幼儿进入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并非一项短期的教育工程,应该分层次逐步进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针对幼儿现有的探究行为,设计能促进幼儿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衍生性科学活动,在逐步地计划引导中,带领幼儿自然而然地深入科学探究,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如在“种植种子”的活动中,有些幼儿种下的种子在两周后还没有发芽。借此,教师可以设计“种子不能发芽的原因”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提出“种子不发芽与温度、水分有关”等假设,并带领幼儿查阅资料、开展实验,验证此猜想的准确性。
三、班本课程种植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大班正是幼儿学习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的阶段。随着种植活动的开展,幼儿会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就要加强对幼儿活动探究行为的关注,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含义,根据幼儿实际创设更多趣味的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幼儿现有的科学知识,调动幼儿对学习未知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
(一)关注现象变化,获得直接经验
在“参观种子博物馆”的活动中,幼儿们为几粒种子的归属争辩不休。明明认为这些种子很像她看见过的辣椒种子,是一个小圆片形状的。而潇潇很不服气地反驳道:“这明明是番茄种子,我吃过的番茄里面都是这样的小圆片。”这时,涛涛突然想起来:“我们可以闻一闻这个种子辣不辣,这样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是辣椒种子了!”幼儿们纷纷上前去闻,发现没有辣椒的气味,于是觉得这应该是番茄种子。但是这时候小杰似乎又有了想法:“好像妈妈昨天给我煮的茄子里面也有这样的小圆片。”大家纷纷大笑。这时,笔者提出问题对幼儿进行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茄子的种子长什么样子吗?”幼儿开始猜测:“长长的?”“紫色的!因为茄子也是紫色的。”在幼儿激烈的讨论中,笔者引导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查询资料,解开辣椒、番茄、茄子种子的“秘密”,从而获得与这3种植物种子有关的直接经验。
(二)关注材料需求,合理投放科学材料
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是种植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支持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在种植活动中,幼儿需要不断和材料接触,进行材料间的组合验证与实验,在反复验证与实验中,积累科学知识,为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现实需求,做好幼儿对不同材料使用要求的可能性分析,根据预设需求投放材料,并在活动过程中按幼儿实际需求进行不断调整,以此满足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要求,促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区别各类种子”的活动中,笔者准备了西瓜、冬瓜、木耳菜、西葫芦、丝瓜、苦瓜等24种植物的种子供幼儿观察;在种子播种环节,预先放置了水壶、铲子、盆等工具;在科学角放置了一些作物标本、种子图鉴与科普类图书。这些活动材料的投放,有效支持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深度研究。除了提前为幼儿准备好种植材料,教师也可鼓励幼儿自己寻找需要的种植材料,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拓宽幼儿科学探究视野,达成教育目标。
(三)支持探究想法,鼓励幼儿深度探索
1.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在对比中得出结论
如何能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具象化呢?观察记录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在辨认茄子、番茄、辣椒以及更多植物的种子时,有幼儿发出感慨:“它们都长得好像呀!番茄、茄子还有辣椒它们的种子竟然都是这样的小圆片,那我们要怎么区分它们呢?”笔者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是引导幼儿多观察这些种子,看能否区分它们。在几经对比后,幼儿们发现,这些种子的颜色和大小似乎并不是一模一样的。明明说:“番茄种子上似乎有细小的毛,辣椒种子尝起来则是辣的,而茄子种子是3种种子中最胖的。”笔者让幼儿记录下对这3种种子不同的发现,最后汇集在一起后得出结论。
根据种子大小:辣椒>番茄>茄子。
根据种子味道:只有辣椒种子有辣味,其他两种种子没有。
根据种子外形:茄子种子鼓鼓的,胖胖的,很滑;辣椒种子比其他两种种子都要扁;番茄种子表面似乎有层小绒毛。
幼儿们在掌握这些种子的特征后,再回头看那枚身份成谜的种子,顺利揭晓谜底:这原来是番茄的种子!
作为教师,要挖掘幼儿的学习潜力,支持幼儿的独立探索学习,并鼓励他们自主展开深度探索,有效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延长幼儿探究的兴趣,鼓励幼儿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更多生活中的科学探究挑战。
2.提升种植活动深度,促使幼儿展开深入探究
在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受自身现阶段发展水平的限制,针对某一现象或科学问题的认知多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教师要基于幼儿现阶段的特点,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支持幼儿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他们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种子终于发芽长大,开出美丽的花朵后,笔者引导幼儿提出自己在活动中发现的新问题。如有的幼儿提问:“茄子花和茄子一样都是紫色的,为什么番茄的花朵是黄色的?”“辣椒怎么还不开花?”“辣椒长这么小是缺乏营养吗?”基于幼儿的问题,笔者引导他们展开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深化他们对不同植物的认识。茄子、辣椒、番茄都属于茄科作物,茄科作物的一大特征就是花萼宿存。因此,笔者还给幼儿简单科普什么是花萼宿存,通过播放视频与展示图片,形象地为幼儿介绍花萼的位置。由此,幼儿们也得出了富有童趣的理解:“茄子、番茄、辣椒它们的花谢了之后,果实就慢慢从花朵的肚子里面长出来啦!”教师通过不断提升区域活动深度,可以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评价总结反馈,予以幼儿积极回应
教育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的设定,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选择正确的教育评价策略,展开科学的评价,给予幼儿积极回应,有利于幼儿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评价总结要基于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实际行为,依据幼儿在种植活动开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这次班本课程种植活动,整体来说幼儿的表现很好。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幼儿们勇于发现、大胆假设、细心求证,展现了自身的无限潜能。在评价幼儿的活动表现时,笔者以正面、积极评价为主,重点表扬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不断提升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为幼儿之后的科学探究学习形成正向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种植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幼儿的无限潜力,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幼儿基于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自主、合作探究,为幼儿提供丰富材料,协助幼儿开展实验,最终验证猜想,实现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赛男.幼儿科学素养培育实践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 (33):16-17.
[2]姚馨.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3 (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