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不仅能优化幼儿的美术学习体验,还能提升幼儿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师,要积极发掘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的源头活水,优化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的方式,把握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的要素。
【关键词】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创意活动
作者简介:米婷(1982—),女,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频阳幼儿园。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打造活动的平台,提供幼儿活动的机会,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审美、创美。沉浸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融入美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幼儿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体验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
一、资源:发掘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的源头活水
发掘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的源头活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帮助幼儿进入具身认知状态。作为教师,要始终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愿望,要倾听幼儿的心声,从而切实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如此,幼儿美术沉浸式教学才能够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一)源于生活的美术资源
生活中蕴含着幼儿美术学习的丰富资源;幼儿的美术学习资源也应当贴合他们的生活。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深入发掘生活中的美术资源,以便让幼儿更好地开展美术学习活动。
以“粘粘贴贴”的美术活动为例。笔者引导幼儿从生活中搜集树枝、落叶、鹅卵石、贝壳、坚果壳等生活化美术资源。这些生活化美术资源,能激发幼儿想象、创新。幼儿借助生活化美术资源,能创造各种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可能造型夸张、风格迥异,是幼儿认知、思维的表征[1]。
(二)源于兴趣的美术资源
兴趣是幼儿美术创作的动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放大、充分尊重、充分利用幼儿的兴趣。
例如,在小班美术教学中,笔者发现幼儿对涂鸦很感兴趣。基于幼儿的涂鸦兴趣,笔者组织幼儿开展“画心情”美术活动,指导幼儿画出“愤怒的心情”“愉悦的心情”“郁闷的心情”等。为了让“画心情”美术活动活动更具有表现力,笔者为幼儿准备各种颜色的画笔,鼓励幼儿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来表现心情。
可见,“画心情”美术活动契合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美术的动力,促进幼儿沉浸式学习[2]。
(三)源于主题的美术资源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经常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幼儿美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主题活动不仅能拓宽幼儿的美术视野,还能丰富幼儿的美术学习体验。幼儿美术教学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如围绕非物质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学习、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
以“春节民俗文化”主题美术活动为例。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笔者引导幼儿围绕“春节民俗文化”主题,开展剪纸、画灯笼、用橡皮泥捏“饺子”等美术活动。有的幼儿用彩色卡纸、铅笔、剪刀等工具,剪雪花、爱心、灯笼形状的窗花;有的幼儿用鲜艳的色彩、夸张的线条画出各式各样的灯笼;还有的幼儿用橡皮泥揉一揉、搓一搓、捏一捏,创作出“元宝饺”“月牙饺”“三角饺”“钱包饺”等创意满满的“饺子”。这样多元的美术活动,能提升幼儿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让幼儿沉浸式学习美术知识。
二、方式:优化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的支持策略
在幼儿沉浸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年龄、心理等特征,站在幼儿的角度,给予幼儿足够的、有效的支持。为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聆听幼儿的心声,跟进幼儿的美术创作,对幼儿的美术创作进行启发、点拨、回应;要积极优化支持幼儿美术创作的方式,切实帮助幼儿提升美术创作的效果。
(一)共享性支持:了解幼儿的美术创作
共享性支持指教师面向幼儿群体的支持。教师要倾听幼儿的心声,针对幼儿的群体性问题进行有效引导;要积极地鼓励幼儿,让幼儿大胆地尝试,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还要对幼儿的猜想、创作进行补充,帮助幼儿不断丰富创作。
以“收获的季节”美术创作活动为例。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柿子的颜色、形态、结构,进而鼓励幼儿进行创作。笔者发现,很多幼儿仅仅画出几棵柿子树,然而这样的几棵柿子树不能很好地表现“收获的季节”。据此,笔者启发幼儿思考:“可以怎样表现柿子丰收的场景?”有的幼儿在树上画出更多的柿子,有的幼儿画出更多的柿子树。
可见,笔者通过了解幼儿的美术创作情况,发现幼儿的群体性问题,可以给予幼儿共享性支持。
(二)差异性支持:跟进幼儿的美术创作
不同的幼儿内心的想法是不同的,其美术创作也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并将幼儿的差异性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实施差异性美术教学。
以“制作美味蛋糕”的美术创作活动为例。笔者发现,部分幼儿的美术创作仅仅停留在橡皮泥的卷条、铺平等简单操作的层面。据此,笔者介入幼儿的美术创作,与幼儿一起参与活动。笔者用太空泥制作不同造型的蛋糕,并将一些大豆撒在蛋糕上,同时将蜡烛插在蛋糕的正中央。这样的操作迅速激发幼儿的兴趣,点燃幼儿的创作热情。幼儿纷纷开动脑筋,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造型丰富的蛋糕。
可见,笔者的介入能唤醒、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发掘幼儿的创造性潜能,让幼儿的差异性得到充分展现。
(三)成长性支持:启发幼儿的美术创作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发现幼儿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点,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启发。
以“创意沙画”的美术创作活动为例。笔者发现,有的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胡乱搅动沙子,影响创作活动的秩序。为了让幼儿的创作更具自觉性、思想性,笔者启发幼儿:“你画的是什么?你创作的这一幅作品像什么?”当幼儿内心有想法时,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并逐渐学会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可见,笔者的启发,有利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创作,让幼儿在探索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幼儿沉浸式美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深入揣摩幼儿的美术创作想法、思路,以便更好地对幼儿的美术创作进行引导。在开展幼儿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互动、交流,让幼儿分享彼此的美术创作经验,进而丰富幼儿的美术创作体验。
三、指向:把握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的核心要素
幼儿是美术沉浸式学习的主角,他们可以通过美术沉浸式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从多个视角、维度对幼儿的美术创作展开欣赏、评价;要增强幼儿在美术沉浸式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要让幼儿将美术学习与自然、社会建立有机的联系。
(一)从无意到有意
幼儿的创作,一开始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涂鸦,这种涂鸦可能毫无逻辑。作为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对幼儿的美术创作进行启发、点拨,让幼儿的美术创作从无意转向有意,进而增强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丰富幼儿的美术表现经验。
以“泼墨游戏”美术创作活动为例。笔者发现,很多幼儿一开始都是无意地进行创作,即简单地将颜料、墨水等泼到宣纸上,然后用笔胡乱地涂鸦。对此,首先,笔者为幼儿讲解破墨、积墨的技法。其次,笔者从网络上搜集一些优秀的泼墨作品,如《泼墨仙人图》等,引导幼儿观察。再次,笔者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对墨色浓淡的认识。最后,笔者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运用相关技法进行创作。通过笔者的指导,幼儿不再胡乱地泼墨、涂鸦,而是有意识地运用相关技法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可见,教师引导幼儿从无意创作到有意创作,有利于让幼儿深切地感受、体验美术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从简单到复杂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沉浸式学习的关键是要激发美术学习兴趣,调动美术学习积极性。
以“造型表现”美术创作活动为例。在小班阶段,笔者引导幼儿搜集简单化、生活化的美术资源,如树叶、石头、贝壳、螺等,让幼儿学习利用这些美术资源进行拼搭、粘贴。在中班阶段,笔者引导幼儿搜集纸盒子、废报纸、废旧瓶盖、绳子等美术资源,引导幼儿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拼搭造型,并引导幼儿对照一些现成的作品进行造型模仿。在大班阶段,笔者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美术资源,并利用所搜集的美术资源进行有意义、创造性地拼贴。
小班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往往是写实的,而HmzyfzvmGCcQiWSCr8wDZQ==到了大班,有的幼儿已经萌发写意的美术创作取向,能够创作写意的美术作品。可见,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维、从低阶到高阶,是幼儿学习美术的规律和特点。教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开展具有层次的美术教学活动,能有效增强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从涂鸦到构图
教师要想提升幼儿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就要遵循客观科学的教学规律。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应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表现、创造;要引导幼儿自主表征,让幼儿一边想、一边创作,一边说、一边创作。
以“画朋友”美术创作活动为例。笔者发现,小班的幼儿仅仅会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来表现人物,而且很多线条都是他们随性的涂鸦;而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注意构图,注重人物的特点和造型,并会积极主动地应用一些绘画技法。
可见,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幼儿能自由运用美术创作工具,创作出自己心仪的作品;要保护幼儿对美术创作的热情,让幼儿的美术创作自然发生、深度发生、持续发生。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美术沉浸式学习,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师,要以美术学科内容为载体,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优化幼儿的美术学习方式,为幼儿提供美术沉浸式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林燕.幼儿园交互式一体机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158.
[2]朱莉.开启创意的大门画出心中的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1(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