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对一倾听提高中班幼儿表征能力的研究

2024-07-15 00:00:00李晶晶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培养幼儿表征能力的重要意义,讨论运用一对一倾听提高中班幼儿表征能力的有效措施,旨在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一对一倾听;表征能力;措施

作者简介:李晶晶(1991—),女,江苏省扬州大学第三幼儿园。

教师需要结合新时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巧妙借助一对一倾听的措施,启发幼儿利用语言表达、艺术绘画、肢体动作、特殊符号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创设宽松、适宜的教育环境,支持幼儿以绘画、行动、语言等多种方式进行表征。教师在一对一倾听中,可以走进幼儿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而基于幼儿的情感与其展开交流。

一、培养幼儿表征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幼儿的情感是细腻的,但他们缺乏表达技巧,不知道应该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基于一对一倾听活动,幼儿可以用特有的语言、动作、图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家长可以通过幼儿的表征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与他们沟通。

“一日生活”是教学的重要素材,教师需要巧妙借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幼儿学会表征,从而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细腻情感。

(二)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幼儿缺乏文字表达能力,无法通过文字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幼儿喜欢用作图或是肢体动作的方式来记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参与过的趣味游戏、一日生活中的某个片段,以表征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表达。另外,幼儿在尝试表征的过程中,可以真实反映内心的想法、喜好,而教师结合幼儿的表征情况稍加指导,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其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运用一对一倾听提高中班幼儿表征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引导幼儿记录生活

1.引导幼儿进行语言表征

幼儿往往希望将喜悦分享给周围的人,让大家感受他们的快乐。教师引导幼儿向自己分享趣事,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表征能力。因此,教师要认真聆听幼儿的语言描述,并针对幼儿的发言进行分析指导。

最近,笔者班级的乐乐笑容明显多了起来。每天入园后,乐乐都笑着跟所有人打招呼。乐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午间休息时,笔者亲切地拉着乐乐,想让他说说为何最近变得开心了。乐乐将自己的经历慢慢道来:“老师,我交到朋友了。”听到这里,笔者继续追问,在认真倾听中得知,乐乐结交了几个不同班级的新朋友,恰好这几个新朋友跟他住在同一小区。现在,每天放学后,乐乐能跟新朋友一起在小区里玩游戏。如此,乐乐在班级里有聊得来的朋友,在幼儿园外又有新的朋友,朋友变多了,乐乐变得更开心、自信了。

笔者就“结交新朋友”这件事与乐乐展开讨论,引导、鼓励他尝试进行语言表征。一方面,乐乐学会大胆表达;另一方面,笔者结合乐乐的语言描述进行指导,进一步激发了乐乐的表征兴趣。

教师支持幼儿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的经历,可以在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大胆说”的能力。此外,教师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应结合幼儿的描述情况适时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更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幼儿分享趣事的过程中,教师应尝试结合普通话与家乡方言的模式激发幼儿对语言表征的兴趣,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表征兴趣[1]。

2.引导幼儿进行图画表征

用画图记录日常生活片段的方式,比较符合幼儿的表征特点。教师应指导幼儿巧妙利用素材,通过图画表征日常生活的精彩片段。

笔者提问乐乐:“在幼儿园里,你跟朋友做了哪些事情?放学后,你跟朋友又会做什么事情?”提问的方式,有利于启发乐乐回顾自己的生活和游戏经历。乐乐思索后,尝试用语言回答笔者的问题。起初,乐乐说得很认真,但渐渐地,就无话可说了。考虑到乐乐要讲述的内容比较多,且乐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强,笔者启发他先用铅笔描绘他与朋友活动的场景,再用水彩笔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着色。受到点拨后,乐乐立马拿起画笔用心创作起来。笔者在认真观察中发现,乐乐的绘画很有特色,他不仅能画出每个人物的动作,还能写下简单的旁白。

幼儿以图画的方式记录生活,可以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透过幼儿的图画作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喜好。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幼儿进行图画表征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幼儿使用丰富的素材,从而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2]。

3.引导幼儿结合语言与图画进行表征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在幼儿进行图画表征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的绘画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尝试走入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此一来,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个性化指导。

笔者从乐乐创作的绘画作品中,选择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鼓励乐乐介绍画作的内容。在笔者的启发与鼓励下,乐乐组织语言开始介绍作品:“这是我和朋友在小区里捉迷藏;这是我和朋友在幼儿园一起吃午饭;这是我和强强在公园玩对抗游戏……”乐乐一边说,笔者一边认真地听。听到精彩之处时,笔者对乐乐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受到鼓励后,乐乐讲得更起劲了。从简单的语言描述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乐乐喜欢结交朋友、乐于助人,他的内心世界非常精彩。通过细致分析,笔者发现,乐乐虽然能用相对完整的话介绍画作,但语言表达的方式比较简单。对于乐乐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其学习有效的表征技巧。

可见,幼儿可以通过感知外部世界,产生表征的欲望。此时,幼儿能够主动利用绘画来记录自己的经历与所思所想。教师在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的同时,还需要主动聆听幼儿介绍绘画作品的内容,透过幼儿的画作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幼儿的内心世界都不一样,教师应尽可能开展个性化教学,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并对幼儿的创意给予正向的鼓励,不断增强幼儿表征的信心[3]。

4.引导幼儿进行动作表征

教师透过动作表征,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教师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教师应基于幼儿的特点,鼓励他们进行动作表征,让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再现游戏、生活中的某个精彩片段,从而在有效培养幼儿表征能力的同时,直观地了解幼儿的精彩世界。

笔者引导乐乐:“乐乐,你能用动作向老师展示你和朋友在小区做的游戏吗?”听到这里,乐乐立马兴奋起来,他稍微整理一下思绪,便用肢体动作展现他参加的有趣游戏。只见他在原地蹦跳,努力跳到最高。笔者一边看一边猜测,这会不会是几个幼儿之间相互比赛谁跳得最高呢?待乐乐完成动作后,笔者问乐乐:“这是比赛谁跳得最高吗?”乐乐点头。接着,乐乐做出另一个动作—单脚在方砖拼成的地板上跳格子。从乐乐的动作和地板上的方格不难看出,乐乐展示的是“跳房子”游戏;从乐乐的笑脸更可以看出,在与朋友玩游戏时,他是快乐的、自信的。笔者在表扬乐乐善于结交朋友、热爱游戏活动的同时,还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参与游戏。在引导乐乐进行动作表征的过程中,笔者与乐乐的感情不断加深,心灵越来越靠近。

中班幼儿已初步具备动作表征的能力。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动作表征介绍自己眼中的趣事,能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想法。在一对一认真倾听中,教师能更好地走入幼儿表征的精彩世界,透过心灵之窗感受幼儿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

(二)引导幼儿品评同伴佳作

1.引导幼儿分享品评心得

幼儿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他们希望可以看看其他同伴的作品,也希望其他同伴给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教师在倾听幼儿心声的基础上,还需要为他们创造作品品评、心得分享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聆听同伴的心声。

在班级中,涵涵、强强与乐乐的关系非常好,他们特别想知道乐乐到底画了什么。于是在自由活动时,笔者让涵涵、强强、乐乐聚在一起,请涵涵、强强欣赏乐乐笔下描绘的世界,并请他们将欣赏心得告诉乐乐。拿到画作后,涵涵、强强认真地欣赏起来,还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涵涵告诉乐乐:“你的画我特别喜欢,我认为你用的颜色很漂亮。”强强告诉乐乐:“从你的画中,我能清楚地看到你画的是哪些人物,也能看出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在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中,乐乐看到自己在绘画方面的优势,涵涵与强强学到不少图画表征的技巧,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表征能力。

可见,教师可以幼儿的心理特点作为出发点,鼓励他们多与同伴进行沟通,让他们倾听同伴的想法,从而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品评同伴的画作,同时应引导幼儿学会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同伴的意见,以更好地发挥品评的价值,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

2.培养幼儿的符号表征能力

幼儿从2岁左右开始,就能初步掌握符号表征能力。此时,幼儿能根据表征符号的外形,与相关事物的外形建立联系。培养幼儿的符号表征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数感和语感。教师需要帮助幼儿通过符号认识世界,从而为幼儿后续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一对一倾听活动中,教师需要基于倾听的内容引导幼儿研究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并启发幼儿运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切实提高幼儿的符号表征能力。

笔者引导涵涵与强强:“刚才你们已经说出乐乐作品的优点了,那么,你们能用符号来评价乐乐的作品吗?”听到这里,涵涵和强强表示疑惑:“要用什么样的符号进行评价呢?”笔者启发他们思考:“你们可以参考熟悉的事物,设计一些简单的符号。”涵涵与强强沉思了一会儿,分别在纸上画出哭脸与笑脸两个符号。他们一致认为,如果比较满意一幅作品,就可以用笑脸作为评价;如果不满意一幅作品,就可以用哭脸作为评价。统一意见之后,涵涵与强强在乐乐的作品上用红色的水彩笔画了笑脸。笔者继续引导幼儿:“还有什么符号与笑脸的作用相同?”涵涵说:“我认为还可以用五角星表示赞赏。”强强说:“我认为还可以用‘钩’的符号表示赞赏。”乐乐说:“我认为还可以用小红花表示赞赏。”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初步学会符号表征的方法,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了。

幼儿虽在2岁左右进入前运算阶段,且具备一定的符号表征能力,但与成年人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培养幼儿符号表征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设计符号,并应积极指导、点拨幼儿,帮助他们拓宽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鼓励幼儿进行表征,并认真倾听幼儿的所思所想,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应主动聆听幼儿的心声,基于幼儿的发展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激发幼儿的表征欲望,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情感,从而设计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楠.以物代物,玩转想象:角色游戏中幼儿表征能力的培养探讨[J].读写算,2020(21):45.

[2]吴玲思.试论在“养植”活动中提高幼儿表征能力[J].成才之路,2020(33):62-63.

[3]周晓慧.提高5-6岁农村幼儿绘画核心细节表征能力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幼教),2019(9):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