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4-07-15 00:00:00赖丹妮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文章从建立和谐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三方面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价值,从夯实基本素质、感知幼儿情绪、落实共情教育、提高理解能力四方面提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建议与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幼儿教师;共情能力

作者简介:赖丹妮(1987—),女,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第四幼教集团科裕幼儿园。

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兴学科,而共情能力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同身受的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共情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建立和谐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必备能力。如何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已成为当下心理学、幼儿园教育领域研究和思考的重点。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价值

(一)建立和谐师幼关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良好的、和谐的师幼关系能够促使幼儿有效学习,积极参与幼儿园一日活动。培养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能够增强幼儿教师对幼儿情感需求、情绪需求的感知,促使教师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从而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师幼关系[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对建立和谐师幼关系的作用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加强情感共鸣与理解;第二,给予幼儿情感支持与安全感。对于第一点,教师具备共情能力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和情绪,更准确地解读幼儿的行为和情感反应,从而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对于第二点,具备共情能力的教师能够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时,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教师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这种基于情感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师幼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阐述:第一,让幼儿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管理方式;第二,促进幼儿社交能力发展。对于第一点,教师能够共情幼儿的情绪时,幼儿会感到被理解和被接纳,从而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经过专业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教师能够以自身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及共情能力理论知识,指导幼儿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从而促进其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对于第二点,教师能够理解和接纳幼儿的情绪时,会更容易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2]。

(三)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对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培养职业认同感;第二,提高教师抗压能力。对于第一点,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从“发现人的积极情绪”为切入点培养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能够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和价值,从而培养职业认同感[3]。对于第二点,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不仅是幼儿,更包含家长及其他社会群体。立足于积极心理学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能够让教师学会从多个教育主体视角思考问题解决方案,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减少职业倦怠感。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建议与路径

(一)夯实教师基本素质,鼓励教师自我学习

1.阅读积极心理学书籍,夯实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为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师需要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而阅读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书籍是快速提升自己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认知的途径之一。教师可阅读马丁·塞利格曼的《持续的幸福》《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以及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的力量》《爱的方法》等,此类书籍均从人类的美德出发,叙述了有关“情绪与爱”的故事[4]。幼儿教师也可阅读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以及斯耐德和洛佩斯的《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此类书籍从理论角度详细介绍了积极心理学[5]。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幼儿教师能够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挖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共情能力的培养思路。

2.进修积极心理学,提升专业素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线教育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指引了新的思路。幼儿教师可借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笔者结合学习实践,发现哈佛大学开设的公开课“幸福课”,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曾祥龙副教授开设的“积极自我”均是优质精品课程。前者分别设置“行动的智慧”“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等多个课程,从科学的角度呈现新颖生动的积极心理学知识。后者则精选自我控制、自我关怀、自我决定、自我超越四大议题,提炼科学、有益、可操作的精华知识,配以系统、渐进的心理练习,能够促进自我提升。通过此类在线课程的学习,幼儿教师能够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立足于幼儿视角,与幼儿共情。

(二)全面感知幼儿情绪,增强情绪理解能力

1.丰富自身阅历,积累共情经验

情绪理解能力与个人理解能力、自身阅历和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幼儿对情绪的感知及表达与成年人极为不同,因此,幼儿教师在培养共情能力时应当提升情绪理解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仔细观察幼儿的情感表达;第二,积极倾听幼儿的心声。

对于第一点,共情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在不同的情绪下,幼儿所表现出的表情、动作、声音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当时刻留意,仔细观察,尝试解读幼儿的情绪状态。结合教学经验,笔者对幼儿紧张、焦虑、伤心、开心等情绪及情绪表现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教师可有针对性地从中分析幼儿情绪。对于第二点,3—6岁正是幼儿渴望表达、乐于表达的阶段,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充分给予幼儿表达空间,倾听幼儿心声。例如,教师可开设“我想对你说”主题课程,鼓励幼儿在课堂上对伙伴、幼儿教师表达自己的心声。

2.加强专项研究,分享共情经验

园本教研能够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针对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培养,幼儿园可向上级教育部门反馈,要求以某一幼儿园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内的幼儿园,建立“幼儿教师共情学习小组”,并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分享活动。例如,幼儿园可开展“共情沟通,做幸福的教师”等主题学习活动,进一步普及积极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增强教师对幼儿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减压,提高幸福感,创造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幼儿园还可以开展“提升共情能力,做幼儿的‘心’伙伴”主题学习活动,围绕“共情的内涵”和“共情的技巧操作”两个方面,展示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典型的实际案例、专家语录,丰富幼儿教师对积极心理学以及共情能力的理论认知。

(三)回应幼儿情感需求,落实共情教育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为了有效培养自身的共情能力,幼儿教师需要将共情能力培养和教学实践充分融合,从教学经验中提取可优化之处,将所学知识与经验用于教学实践。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情感表达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创设活动情境是帮助幼儿理解学习内容、内化情感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可针对教学主题为幼儿创设合适的活动情境。以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中“爱国文化教育”为例,教师可设计“人物颁奖活动”,让幼儿思考令自己感动的爱国人物,说出他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人物颁奖活动”的活动情境,鼓励幼儿表达对爱国人物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幼儿的情感表达兴趣。

2.利用媒介资源,丰富情感表达形式

现阶段可被用于幼儿园教育的媒介资源多种多样。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结构特征和兴趣爱好,积极借用多种媒介资源促使幼儿表达。仍以上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要求幼儿观看《红军长征的故事》等动画片,在幼儿对长征故事有初步了解后,要求幼儿自行分为4—6人的小组,从动画片中选择一个视角,以“长征”为主题进行故事编演。在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幼儿情感表达的内容、技巧、不足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幼儿在表演前出现紧张、畏难情绪时,教师可带头鼓掌,给予幼儿表演信心。信息媒介资源及创意性的表演方式为幼儿提供了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平台,丰富了幼儿情感表达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

(四)完善情感需求认知,提高理解能力

1.借助知识经验,强化情感认知

补充相关知识经验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幼儿的情感认知。目前,课内用于幼儿园教育的知识经验来源主要包含网络媒体、书籍、实际经验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此类途径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利用自身知识经验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动画片等形式导入背景知识,为幼儿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材料,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为加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奠定基础。

仍以上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为例。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动画片为幼儿介绍有关长征的背景知识,还可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了解长征吗?有哪些你们知道的长征人物或故事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幼儿们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回答自己了解的长征人物的故事。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可进行总结:“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经历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代表人物有毛泽东、朱德等。贺子珍舍身救伤员的故事广为流传,一封血信展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风貌。这些故事展示了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信念,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2.利用角色扮演,增强情感体验

共情反应指与共情客体产生一致的情感体验。在幼儿园教育中,角色扮演能够让幼儿亲身体验,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仍以上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带领幼儿了解长征的背景知识、代表人物后,可鼓励幼儿课后与家长共同寻找有关长征的代表性故事,并自行与其他幼儿组建学习小组,完成角色扮演。通过此类活动,幼儿能够与人物建立情感连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分角色阅读绘本等形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加深幼儿的情感感悟。

结语

共情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体现幼儿园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之一,为共情能力培养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何立足于幼儿教师的角度,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共情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下心理学、学前教育领域研究和思考的重点。文章从建立和谐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三方面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从夯实基本素质、感知幼儿情绪、落实共情教育、提高理解能力四方面探究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策略及实施建议,以期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卜琳,李晶.早期亲子互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基于互动行为编码方案的应用证据[J/OL].心理发展与教育,2024(6):894-904.

[2]王赟.共情与默会:一项常人方法实验[J].广东社会科学,2024(1):197-209.

[3]彭银辉,赵莉,李祥,等.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共情和情绪能力的多重中介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55(1):146-152.

[4]何天宝.运用积极心理学 提升青年教师幸福感[J].中小学校长,2024(1):66-69.

[5]吕晋晋,王异芳,刘彤,等.幼儿执行功能与社会退缩的关系:共情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4,32(3):4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