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验式学习是学生通过身体感知获得真实感受,进而形成认识并转化为行动能力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体验式学习的原则、模式、策略,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让他们在感知、反思、行动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要点。体验式学习的原则是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体现过程性、交互性、反思性;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育人导向下,建构入境激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的学习模式;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指聚焦核心素养提升的动手操作法、角色模拟法、生活调查法等。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周莹(1998—),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
体验式学习指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展开学习,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行为的落实。它重视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体验式学习,让他们亲历学习的过程,学会自主探索和思考,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深入研究体验式学习的原则,建构高效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优化体验式学习策略。这样才能提升体验式学习应用效率,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一、基于认知需求,秉持体验式学习的原则
(一)过程性,获得具身感受
在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秉持过程性、交互性、反思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过程性原则是指体验式学习是持续不断的,教师要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学会自主探索和思考,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具身感受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感知而获得的感觉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得多种具身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加工信息,提升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多样文化 多样魅力”这节课时,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不同文化的知识点,而要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具身感受。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展示多媒体课件,用图像、视频、声音唤醒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让他们感受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总结和拓展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参与过哪些民族文化活动,能否体验到该文化的魅力。这种交流能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具身感受。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和日常经验才能获得感知。因此,体验式学习要注重过程性,唤醒学生的具身感受,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1]。
(二)交互性,唤起情绪情感
教师在设计体验式学习时,还要注意体现交互性原则。体验式学习强调个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师要促使学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体验、转换并创造知识。小学生对未知环境充满好奇,同时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和环境交互,唤醒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互动探讨,交流彼此的体验感受,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生活环境,对比劳动前后的环境变化,进而感受环境之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集体交流,说说自己还参加过什么公益活动,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学生可以交流自己关爱他人的实际经验,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认识到只有人们相互帮助,才能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在实践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同伴的身上得到启迪,更好地理解奉献的意义。
(三)反思性,修正现实行为
反思性也是体验式学习的原则之一。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他们自我反思的效率不高。为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可以组织反思性活动,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言行有什么不足之处,并尝试修正现实行为。
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教师不仅要讲授课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浪费行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避免,还要引导他们反思,深挖自己浪费的思想根源。在明确思想根源后,学生才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改正错误。例如,有的学生浪费是因为不知道各种资源来之不易。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帮助他们认识到各种资源来之不易。由于不同学生的思想根源不同,因此教师采取的引导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端正学生的现实行为。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唤醒了生活体验,并结合自己的言行认识到了不足之处,从而端正思想,不断改正不足。
二、指向育人导向,建构体验式学习的模式
(一)入境激情,唤醒心理悸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由此可见,在建构体验式学习的模式时,教师要注重思想引领,以育人为导向。体验式学习的流程模式可以分为“入境激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这三个阶段。在“入境激情”阶段,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将他们引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他们展开积极想象,从而提升体验感受。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入境激情”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家乡过去的照片、新闻等资料,激发他们的视觉感知,引导他们对比现在的家乡,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老照片和新闻,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还原家乡的情况,进而感受到家乡这些年有很大的变化,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商业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问题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看到家乡的变化,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呢?这些变化是如何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下一阶段的实践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了多种感官,进入了学习情境,激发了想象力。这样,学生能唤醒内心悸动,进而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扎实的情感基础[2]。
(二)实践纵情,端正价值取向
在“实践纵情”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激发情感,助推道德内化。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言行,端正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家乡的喜与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积极情感,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家乡发展小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展开调查。在正面调查中,学生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切实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改善。在反面调查中,学生了解了家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主要包括一些工厂设备、工艺落后,没有技术创新,最终只能面临倒闭;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导致老人、孩子无人照顾;河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田地被用于盖房。基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封家乡发展建议书,为家乡的后续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此活动,学生提升了判断得失、善恶、美丑的能力,逐步形成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三)评述析情,升华人格情操
在“评述析情”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并反思实践环节的具体过程,重新唤醒内心体验。学生可以评价彼此的言行、思想,思考有哪些不足之处,应如何改进。这有助于学生端正思想,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
在学生完成调查研究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评述学习“家乡的喜与忧”的具体情况,反思自我。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评述。第一,通过学习,是否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自律能力。这些主要评述的是学生的个人品德。第二,在实践中是否有效和他人沟通交流,懂得使用礼貌用语,是否会主动帮助同伴完成任务。这些主要评述的是社会公德方面。第三,完成调查研究后,对未来建设家乡是否有了新的感触,是否生成了通过劳动奉献社会、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这些主要评述的是职业道德方面。在“评述析情”的过程中,学生回顾了自己的行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意识到要在哪些方面努力,端正言行。这样,学生可以在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多方面都有所改进,全方位培养人格情操。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体验式学习的策略
(一)动手操作法,参与劳动实践
新课标认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设计体验式学习时,教师要聚焦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政治认同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应用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让他们形成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爱护环境等美德,提升道德修养。
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实践,将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制作成花瓶,让学生初步感知废物利用的价值。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更多可以废物利用的东西,将它们改造成“环保小搭档”。学生陆续找到一次性筷子、废旧报纸、空矿泉水瓶等废旧物品,并将其改造成垃圾桶、储蓄罐等生活中的实用品。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富有创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制作“环保小搭档”。
(二)角色模拟法,深化责任意识
角色模拟法指的是教师创设社会情境,引导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该活动,学生能唤醒生活体验,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负的责任,这有助于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活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要观察不同的社会现象,收集信息,了解哪些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哪些行为是违反公共秩序的表现。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了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怎样做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活动。如有一名学生扮演了被插队的人,他表示:“胡乱插队的行为破坏了公共秩序,影响了其他人的心情,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人,会主动提出请他排到队伍的最后边去。”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激发了主人翁意识,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他们能更有担当地融入各种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有序参与各种公共事务。
(三)生活调查法,涵养家国情怀
生活调查法指的是学生围绕生活中的话题展开采访、访谈、调查活动,在获取资料后再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生活调查,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对自己生活的土地产生深厚的情感,这有助于涵养其家国情怀。
比如,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围绕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组织学生参与生活调查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的方法,可以了解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独特的风俗活动,探索这些风俗的起源及发展变化。在收集完资料后,学生可以书写调查报告,总结风俗活动的具体内容,同时记录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不少学生都在报告中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如有一名学生提出:“我在调查后才知道,原来家乡的春节习俗传承了几千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活力。有不少年轻人都加入了习俗活动中。我觉得,我将来也要加入其中,传承并发展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一名学生表示:“我觉得传统风俗活动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调查生活的基础上,学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到应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
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过程性、交互性、反思性的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需要教师将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展开实践,升华人格情操,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安宝珍,郭雨馨.“儿童哲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2):42-44.
[2]梁力佩,张立,刘艳梅.小学道德与法治“微分享”作业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