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劳动教育的美术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4-07-15 00:00:00陈晓丽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融入劳动教育的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和创造能力的同时,提升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文章分析了教师如何从剪纸、刺绣、泥塑等需要动手的艺术活动中挖掘劳动元素,以及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欣赏课、设计课、绘画课中。最后,文章还分析了教师如何应用问题法、对比法优化美术教学课堂。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小学美术

作者简介:陈晓丽(1973—),女,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小学。

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对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知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并提升审美水平和美术修养。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各项劳动,有利于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步骤,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小学阶段开展融入劳动教育的美术教学活动,则会让学生拥有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美的机会。教师应当认识到,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存在关联性,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蕴含着劳动教育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愿意参与用劳动创造美的活动。

一、洞幽察微,挖掘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教师要找准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联之处,才能让劳动教育合情合理地融入美术课堂。剪纸、刺绣、泥塑等艺术形式需要参与者有灵巧的双手、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适合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学生在尝试这三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中会获得丰富的实践感悟,提升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在下文中,笔者以这三种艺术形式为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展开分析,讨论教师该如何挖掘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一)剪纸,指导折叠、剪裁

剪纸艺术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剪纸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意。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折叠、剪裁等一系列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手指灵巧度会提升,他们还会更加了解与传统纹样相关的传统文化,提升美术素养。

以“剪窗花”剪纸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融入劳动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折叠技巧启发学生认识巧干的重要性。为此,教师需要选取具有对称性的剪纸纹样,引导学生观察其对称的规律,找到对称轴,并根据对称轴折叠、剪切。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明白自己在剪纸前要注意观察纹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巧干的精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别的劳动项目中还有哪些巧干的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剪裁技巧,让学生明白勤学苦练的重要性。剪纸手法包括直线剪法、波浪线剪法、拆线剪法等,要剪出不同图案,学生需要练习的手势有所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剪裁小竞赛,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剪裁技巧,使学生体会勤学苦练的劳动精神。

(二)刺绣,考验细心耐心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有大量精美的刺绣作品流传至今,许多古老、精妙的刺绣技巧也得到了传承。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刺绣作品后,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刺绣技巧。

比如组织“纹样故事”主题的刺绣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分为“感悟匠人精神”“细心专项学习”“耐心自我训练”这三个教学模块。开展“感悟匠人精神”模块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一些绣在衣物上的精美图案,然后让学生与同伴讨论刺绣作品的寓意和刺绣思路,使学生体会劳动者的巧思,感受到劳动者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细心专项学习”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设计“刺绣挑错”活动,让学生观察相似的绣品,找出绣品的不同点。这一活动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细心对于完成一个作品的重要性。在第三个教学模块,即“耐心自我训练”教学模块,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精美的刺绣作品往往需要工匠付出数十日的努力才能完成。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长时间的刺绣计划,确定每天练习刺绣多长时间、完成哪些刺绣任务。在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能看到自己刺绣能力提升了,同时,他们也会认识到,要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必须有持久的耐心。

(三)泥塑,练习揉搓捏拍

泥塑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活动,是陶瓷、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有着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在完成泥塑时,学生需要练习揉搓泥土、塑型,学生的耐心、专注度会得到有效培养。

1rCwbwQ0REIgQRcB0ADa06VELLyQTiUzMt1RjZ3V/NQ=以“泥玩具”为主题组织泥塑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尝试捏出小动物的形状。在学生练习揉搓捏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还有哪些劳动也需要运用类似的技能。在学生完成泥塑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猜测彼此捏的是什么动物,或者让学生解释自己创造这个小动物泥塑时抓住了这个动物的哪一项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尾声向学生讲述劳动者的故事。在学生亲身体会汗水湿透衣襟、泥水弄脏衣服之后,他们自然能够理解劳动者付出的努力,体会艰辛劳动后的收获感。

二、笃行致远,创新美术教育、劳动教育形式

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是保证课程质量得以提升、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融入劳动教育时,根据美术课堂的类型进行不同教学尝试,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实践。从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方式看,美术课程可以分为欣赏课、设计课和绘画课三种类型,笔者将在下文讨论如何在这三种类型的美术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

(一)欣赏课,感悟劳动精神

欣赏课指的是教师通过展示艺术作品、讲解相关知识等方式进行教学的美术课堂。在欣赏课上,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美学常识,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品,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从而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比如讲解“建筑艺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作品内容、作品结构、创作过程,帮助学生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在带领学生分析作品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展现劳动者风采的艺术作品,如“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等建筑物,然后向学生说明:这些建筑物以劳动者为歌颂对象,记录了铁路工程竣工那雄伟壮观的一刻,还提醒了观看者,我们当今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劳动者的努力,这些劳动者的工作值得被尊重与铭记。在带领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时,教师可以讲解著名建筑赵州桥的结构特点,解释它为何能保存至今,让学生理解古代劳动者的聪明才智,体会到他们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在带领学生分析创作过程时,教师可以选取描绘铁路建设者辛勤工作的画作,让学生看到建筑师、建筑工人等劳动者通力合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从而体会到每一个建筑物都是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二)设计课,锻炼劳动技能

设计课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或者合作设计的美术课堂。在设计课上,学生能够体验艺术创作的全过程,逐步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神秘的礼盒”设计活动为例,教师应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节点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应当明确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确定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用包装纸自行设计、制作礼物包装盒,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折叠、剪切、粘合等多种技巧,因此教师应当提前准备好包装纸、剪刀、胶水。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尝试。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给予他们帮助,指导他们改进操作技巧。在课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书写文字记录稿时,学生需要思考自己学到了哪些劳动技能,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因此,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身经验,有利于学生后续提升。

(三)绘画课,培养劳动情感

绘画课是学生进行绘画实践的美术课堂。绘画课可以分为技巧学习和自由绘画两个阶段。在技巧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绘画作品,和学生讨论画家采用的构图方式和创作思路。在自由绘画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用自己的画笔实践在前一阶段学到的绘画技巧。

下面,笔者以“劳动者的故事”主题的绘画课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著名画作《拾穗者》,让学生分享欣赏该画作的感受,讨论画家运用了什么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画家为何选择了农民在烈日下捡拾麦穗的画面,并讲述实际的劳动故事,让学生了解耕种的辛劳。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绘画作业,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由绘制以“劳动者的故事”为主题的画作。在绘画时,学生可以试着用不同的创作工具、材料调配色彩,以展现劳动之美。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劳动热情,表达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1]。

三、匠心独运,创新美术教育、劳动教育策略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应当避免直接采用说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巧妙地融入劳动教育,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美术课堂。

(一)问题法,培养创新思维

使用问题法时,教师需要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在融入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与劳动相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理解劳动的精神与内核。

比如开展以“提袋的设计”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使用的提袋。在课程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根据劳动经验,你认为哪些材料能承受的力量更大,更适合用来制作提袋?你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适合劳动的提袋吗?”待学生明确制作提袋的材料后,教师可以提问:“在劳动实践中,我们常常需要容量大、方便携带的提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如何改进现有提袋呢?”在学生明确改进思路后,教师可以提问:“在实现上述功能后,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设计出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提袋呢?你还有什么创意?”该问题旨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提袋。

(二)对比法,感受乡土气息

在运用对比法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艺术品在内容、主题、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为了有效融入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民间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民间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在组织以“多彩的民间美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比不同民间手工艺品,让学生总结这些民间手工艺品的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比较印染作品,因为不同地区的印染作品大不相同,山东印染在色彩上比较热烈、明朗,不仅有蓝印花布,还有彩印花布;而南通印染则含蓄内敛,以蓝色为主色调。在学生对比两种印花布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民间手工艺品如何展现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劳动者高超的劳动技能。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制作一块印花布,然后和同学讨论彼此的作品。在实践之后,学生会认识到,民间劳动者不仅勤劳踏实,而且还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2]。

结语

美术课程能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劳动教育则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具有改造世界的灵感,而且还知道如何通过劳动创造美。这样的美术课堂能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增强劳动意识,学生会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洪雪婷.传统文化融合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9(30):78-79.

[2]贺敏敏.培养小学美术劳动与审美巧妙融合的策略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