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应重视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力。学习力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而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鉴于此,从倾听力、表达力、合作力、提问力、思维力五个角度入手,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旨在助力小学生取得数学学习方面的进步。
【关键词】数学;学习力;小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2023年度名师专项课题“新课标下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PTMS2023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海萍(1970—),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并未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无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不高、数学能力不强。新版课程标准的印发,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数学学习力的具体表现,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落实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学习力与数学学习力的概述
(一)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的学习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1]。学习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佛睿斯特教授于1965年提出。之后,众多学者展开了进一步研究、探讨,阐述了各自对学习力的认知,完善了学习力的相关理论。如有学者认为,学习力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总和。
(二)数学学习力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数学学习力具体表现为倾听、表达、合作、提问、思维五个方面的能力。从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对数学学习力的研究中可以知晓,有的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提高给出了关于生活、问题等方面的策略,有的教师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培养提出的策略涉及阅读、质疑、合作等方面,有的名师工作室则丰富了数学学习力的内涵,提出了“七大学习力”(涉及学生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倾听、表达、合作、提问、对话、批判、反思七个方面)。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围绕倾听力、表达力、合作力、提问力、思维力,阐述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策略。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倾听力
倾听力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讲授的能力。笔者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注意力分散或未能认真学习数学知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倾听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2]。对此,教师可以采取构建良好学习环境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助力学生提高倾听力。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平移和旋转的相关知识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在这一主题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听清教师讲述的任务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其中,对于第一个任务“玩具模仿秀”,教师要求学生抽取卡片,领取相应的玩具,根据卡片中列出的要求完成汇报任务。如有的学生抽到的卡片上写道:“请描述你领取的玩具会产生哪些运动轨迹。”学生若拿到可抽拉的盒子玩具,则可以描述盒子的运动方式—在抽拉盒子的过程中,盒子进行的是平移运动。若拿到的玩具是扇子,学生则可以这样描述:“扇子以扇骨底部的轴为中心,在打开或闭合的过程中完成旋转运动。”此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便可以知晓学生能否认真听讲,能否有效理解任务要求。
如此,教师在上述学习环境中,带领学生进行了平移与旋转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倾听力强弱进行了判断,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倾听力。
(二)巧妙设计思考题,提高学生的表达力
表达力是指学生依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来完成数学表达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有逻辑地回答问题,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教师与其他同学都能够准确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3]。基于此,教师可以采取设计思考题的方式,组织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表达,从而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表达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准确表达自己对“倍”的理解,教师为学生展示关于“小兔子拔萝卜”的主题图(图中有胡萝卜2根、青萝卜6根、白萝卜10根),并提出思考题:“如果将2根萝卜看成1份,那么青萝卜有几份?”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后,纷纷采取画圈等方式来探索答案。一段时间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于是,有学生说道:“我以2根为1个单位划分青萝卜,进而发现青萝卜可以被划分成3份。”在学生理解胡萝卜与青萝卜的数量关系后,教师问道:“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对于这道思考题,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5倍”。此时,教师追问:“‘5倍’是怎样得来的?”有学生便回答道:“因为2根萝卜被视为1份,而胡萝卜有1份,白萝卜有5份,所以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存在5倍的数量关系。”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理解“倍”的概念为基础,巧妙地设计了相应的思考题,以此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落实培养学生表达力的目的。
(三)组织学生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力
合作力是指学生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做到全面思考、发散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4]。教师运用组织学生有效合作的方法,能助力学生合作力提高。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为例,在讲授公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具体来说,教师展示有关“鸟巢”(国家体育场)的信息。在学生了解“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认识1公顷有多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知晓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在学生完成对公顷相关知识的学习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选择测量方法,完成“测量校园建筑物占地面积”的实践任务。在合作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最合适、最高效的测量方法进行了探究。经过探究,有小组决定用卷尺来测量,并明确了负责操作卷尺的成员、记录数据的成员等。在有效获取测量数据后,各小组通过计算得到了最终的结果。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合作前,带领学生认知公顷,以此为后续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实践打好基础。而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实际测量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做到了熟练应用公顷的相关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的合作力。
(四)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提问力
提问力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内容进行有效提问的能力。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经常以口头的形式直接讲解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枯燥乏味,又缺少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对此,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提问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教学为例,在讲授“三角形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展示自己的机会。具体来说,教师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盖房子的场景,并告诉学生:“在盖房子的过程中,木工师傅常常会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根据这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斜钉一根木条?如果不斜钉一根木条会怎样呢?”对此,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由木条制作而成的长方形框架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斜钉木条与未斜钉木条的区别。在教师的演示中,没有斜钉木条的框架在承受一定的重量后,开始变形、摇晃;而斜钉了木条的框架在承受的重量与没有斜钉木条的框架承受的重量相同的条件下,没有变形、摇晃,甚至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现象继续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学生问道:“三角形框架能够在受到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不变形,是否可以说明其具有稳定性呢?”也有学生问道:“如果让三角形框架变大,其是否依然可以保持稳定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带领学生逐一进行解答。
从上述教学中可知,教师将主导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尝试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既完成了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也引发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切实锻炼了学生的提问力。
(五)注重知识内在关联,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力是指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关联,对知识进行整合、梳理,使知识形成体系的能力[5]。教师应从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开始就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力之后,不论是思考数学问题,还是整合数学知识,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基于此,教师应注重知识内在关联,组织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绘制知识网络图,实现思维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完成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四部分内容的讲授。学生则需要对相关知识做到扎实掌握,以应对遇到的多边形的面积问题。在整合知识时,学生可以采用“面积公式+典型例题”的形式进行。这样既能够使本单元应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他们后续自主复习。具体来说,在整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知识时,学生可以将“公式”“例题”作为思维导图中的二级标题,在列出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后附上如下典型例题:“已知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田地的底为210米,高为15米。去年,这块田地共收获小麦2520千克。请问这块田地去年平均每平方米收获小麦多少千克?”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解答,可以有效掌握与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知识。同理,学生也可以梳理出关于其他图形的面积的重点内容。在结束梳理前,学生可以以“多边形的面积”为思维导图的核心,按照一定顺序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从而建立起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可见,教师以组织学生自主梳理课程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力、锻炼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有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培养引起重视。笔者将学习环境、思考题、合作、教学思维、知识关联与倾听力、表达力、合作力、提问力、思维力一一进行对应,为教师提供了五种培养策略,以此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中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做到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促进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英.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学讲计划实践探索[J].智力,2023(32):96-99.
[2]程凡勇.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力培养的措施[J].新课程研究,2023(21):99-101.
[3]季红.任务驱动 助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素养的提升[J].小学生(上旬刊),2023(10):127-129.
[4]栾颖.“学讲模式”: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有效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23(8):64-66.
[5]孙丽.指向“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J].数学教学通讯,2023(31):41-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