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篮球任务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4-07-15 00:00:00许捍平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篮球运动规则复杂、技术多样、战略战术繁多,需要多人合作配合,教学难度很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大单元视域,探索篮球任务化教学的原则、内容、途径,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原则上,教师要遵循全员性、层次性、情感性的原则构建大单元课堂;在教学内容上,要围绕步伐、阵型、战术设计难度递增的任务,帮助学生夯实篮球技巧;在教学途径上,要拓展亲子活动、趣味游戏、班级联赛等。这样才能优化任务设计,构建具有统整性的篮球大单元教学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单元;任务化教学;小学体育

作者简介:许捍平(1968—),男,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体育教学要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大单元教学指运用结构化思维,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篮球运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大单元视域设计篮球课程,将篮球学习的关键点转化成若干任务,采用任务化教学法开展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保持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全面提升篮球学习效果[1]。

一、秉持篮球任务化教学的原则

《标准》认为体育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教师要基于全员性、层次性、情感性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

(一)全员性,引导人人参与

篮球任务化教学的全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设计训练项目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安排难度不同的项目,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训练。例如,在设计投篮训练项目时,教师可以安排原地投篮、运动投篮、对抗拦截投篮三种训练模式,供能力不同的学生自由选择。二是在设计比赛项目时,教师也要设计不同难度、强度的项目,让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参与比赛。例如,“定点投篮一分钟”比赛难度低、强度弱,教师可以鼓励能力弱的学生选择;而“移动篮筐投篮”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将体育比赛变成优秀学生的展示环节。在篮球任务化教学中,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篮球训练。

(二)层次性,遵循运动规律

层次性原则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展现篮球知识、篮球技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投篮训练为例。教师可以遵循单元教学的层次性,设计如下循序渐进的任务。任务一:徒手模仿。这能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手感。任务二:不对篮筐的投篮训练。这能让学生了解投篮手法,学会调控球的旋转度。任务三:正面定点投篮。这能让学生在掌握手法的同时提高准确率。任务四:在运球的过程中投篮。这有助于学生找到投篮和运球、传球等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实战能力。以上四个任务难度逐步加大,有助于学生彻底掌握投篮技能。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中体现层次性原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框架,掌握各种技能,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情感性,培养思维品质

情感性也是开展篮球任务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它指的是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篮球训练中勇于挑战,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授投篮技巧后,教师设计了“保护基地”游戏,并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防守方需要思考如何将补位、协防、紧逼防守等方法运用到游戏中,避免己方“基地”遭到对方的破坏。攻击方则要思考如何通过空中接力、挡拆等方法,突破对方的防守,扣篮得分。教师将训练任务转化成游戏,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2]。

二、把握篮球任务化教学的内容

《标准》认为体育课程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篮球训练的内容较多,包括步伐、阵型、战术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训练内容。

(一)调整步伐,变换跑动节奏

步伐在篮球运动中十分重要。在围绕步伐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跑动节奏,逐步提升自己的反应力、耐力、配合能力。教师可以安排以下三个步伐训练任务,让学生掌握跑动节奏。任务一为随着别人的节奏跑动,其训练要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做出横向滑步、攻击步、交叉步等不同的步法,另一人要快速反应,做出相应的步法变化。任务二为随着音乐变动跑步节奏,其训练要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耐力。教师让学生随着音乐跑动,结合节奏快慢变换步伐。该训练的时间比较长,而音乐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维持他们的热情,锻炼学生的耐力。任务三为小组配合变换节奏,其训练要点在于提升学生的配合能力。教师让各小组开展接续跑,在队员的指导下躲避随时出现的障碍物,看看哪一个小组配合默契,能躲开更多障碍物。以上三个任务具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掌握变换跑动节奏的具体方法。这样,在实战训练中,学生能结合阵型调整步伐,提升团队配合度。

(二)熟悉阵型,强化防守意识

熟悉篮球运动的不同阵型也是篮球任务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围绕阵型设计任务,强化学生的防守意识,让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情况正确使用不同的阵型。

篮球防守战术包括关门配合、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紧逼防守等,涉及的阵型很丰富。教师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的任务,帮助学生强化防守意识。任务一为合作绘制防守阵型图。教师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试着将不同的阵型画下来,并标注该阵型适用于什么情况。通过该任务,学生能够认识到防守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防守意识。任务二为结合实战选阵型。教师将学生分成攻击组和防守组,让两组进行对抗,引导学生结合实战情况选择阵型。在实战中,学生发现,由于队员没有及时回到防守位置上,导致对手抓住“空档”,完成快攻快传。由此,他们深刻认识到坚守阵地、合作配合的重要性。任务三为总结实战经验。教师要求学生回顾此前的实战经历,找到自己所在团队在实战中出现的错漏,并尝试弥补。以上任务环环相扣,彼此并不脱节,形成了一个整体。在一系列任务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熟记不同阵型的特点,而且还能灵活运用,他们的防守意识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演练战术,做好攻防转换

掌握各种战术,在实战中做好攻防转换,是篮球学习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设置实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学会把握攻防转换的良机。

攻防转换包括由攻转防、由防转攻、攻防自由转化。在围绕攻防转换设计任务时,教师可以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战训练,并将学生的实战经历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例如,在实战训练中,有一个小组在攻防转换中始终处于防守的位置,有好几次转防为攻的机会,他们都没有把握好。实战训练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分析这一小组为何会错失机会。该组学生总结道:“我们团队的配合度不够,在有机会抢断时,没有人及时上前,但是对方的配合度很高,很快就有队员补充了空位,所以我们失去了转防为攻的机会。”由此,学生们认识到要做好攻防转换不能仅靠个人力量,而要提升团队的默契度。通过演练战术,学生认识到篮球场上的攻防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要做好攻防转换。

步伐、阵型、战术涵盖了篮球训练的基本内容。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分别掌握各项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运用,增强单元教学的统整性。

三、拓展篮球任务化教学的途径

《标准》认为体育课程要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拓展篮球任务化教学的途径,构建交流互动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开展亲子活动,夯实技术动作

小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篮球训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夯实学生的技术动作。

传球技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球感和较强的配合能力,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熟练掌握。为了让学生在家中也能自主参与传球训练,教师开展亲子训练活动,安排一系列“亲子传球”任务。任务一为壁球训练。学生和家长面对墙壁进行传球,如果一方失球落地,另一方则要快速拾球,再次训练,控球时间最长的为胜利者。任务二为目标传球训练。学生和家长一起布置训练空间,设置传球目标,然后合作将篮球送到目的地。任务三为干扰传球训练。家长中的一人和学生一起传球,而另一人进行干扰,看看传球的成功率是否会受到影响。以上三项任务难度逐步加大,具有一定的统整性,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传球动作的要点。教师开展亲子活动,能够有效拓展篮球任务化教学的途径,增进亲子关系,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动力,夯实学生的篮球技术。

(二)开展趣味游戏,加强协同配合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不喜欢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在“以生为本”的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协同配合的方法,提升团队战斗力。

不少游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协同配合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传球”游戏,让学生十人一组,围成一个圆圈相互传球,让部分学生在圈外干扰传球。传球者不能转身,看不到自己身后干扰者的动作,只能看到其他位置的干扰者。因此,传球者需要在传球的同时,提醒队友躲避身后的干扰者。这一游戏能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和团队配合度。又如,教师可以开展“木头人”游戏,考验学生能否及时补位,配合同伴的动作。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场地内快速移动,并相互传球,另一组负责干扰传球队员。每名队员触球的时间不能超过三秒,时间一到,必须将球传出去。如果被干扰者拍中肩膀,则这名队员变成“木头人”,不能继续传球,十秒钟后才能恢复行动,此时队友需要快速变换位置,顶替原队员传球。教师开展趣味游戏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途径,促使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团队配合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开展班级竞赛,传承体育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宽视野,从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拓展到设计课外联赛活动。这样能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胜负观,传承体育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将篮球竞赛和体育精神相结合,设计一系列任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在班内开展五人篮球比赛,再让班级中的优胜团队参加年级比赛、学校比赛,最后评选出校级优秀团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若干个奖项,如“最佳奉献奖”“最佳勇气奖”。“最佳奉献奖”可以颁发给个人得分虽然不高,但是有多次助攻经历的学生。该奖项能让学生认识到篮球运动讲究团结互助、团队配合,学习获奖学生的奉献精神。“最佳勇气奖”可以颁发给篮球技能虽然不高,但是敢打敢拼、勇敢无畏的学生。该奖项能让学生认识到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不怕困难是篮球精神的体现。通过竞赛和评奖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篮球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有高超的技能,还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德,在篮球比赛中要有正确的胜负观,在尊重对手的前提下公平竞争。教师组织竞赛活动能够拓宽课后教学途径,有助于学生在实战中领悟体育精神,感受篮球的魅力。

结语

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大单元教学视域,设计一系列篮球训练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篮球综合水平,让学生充分享受篮球的乐趣,构建具有统整性的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振华.以游戏促进小篮球运球技术动作的掌握[J].考试周刊, 2019 (55):140.

[2] 史介昕.巧借“落点”,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篮球运球技术动作教学策略[J]. 山西教育(教学), 2024 (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