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合理选书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针对性的阅读素材,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切实保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文章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与评价研究”(课题编号:PTJYKT23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芳(1971—),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整本书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对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阅读兴趣,加强选书指导,通过细读作品、读写结合、鉴赏语言等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中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一)提供语言材料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习惯利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对长文章或整本书的阅读失去兴趣,长久下去极易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1]。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能够使他们掌握不同的系统框架以及多元化的文本结构,丰富其知识储备,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推动思维发展
书籍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完整表达个人思想的载体,与单篇文章相比,它的逻辑体系更加完整。整本书阅读意味着学生要完成收集信息、推理论证、归纳整合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完成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不仅能获取整本书的浅层信息,还能挖掘其中蕴含的隐性知识。因此,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构建知识体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单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从单一的视角分析作者描述的内容,无法多角度认识新鲜事物。相比之下,开展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理清故事发展脉络,从不同维度分析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对书的中心主旨形成全新认识。在此背景下,学生能够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结合现有的知识储备解读整本书的内涵,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做好准备。
(四)提高审美水平
从整体来说,书籍的封面、插图、文本布局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审美。从内部角度来说,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情节设计、思想主题等能突显作者的构思之美。也就是说,开展整本书阅读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深切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体会书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等,提高审美水平。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整本书阅读的驱动下提升审美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加强选书指导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精心挑选阅读图书,加强选书指导,为后续阅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为了发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大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因素选择个性化书籍,以此提高其整本书阅读兴趣。具体来说,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图画较多且色彩鲜艳的图书,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其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科幻类、探究类的图书,调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开阔其眼界,保证阅读效果[2]。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并制订选书规则,如尽量挑选名家创作的、主题思想积极向上的作品等。这样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充分调动他们的整本书阅读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阅读中。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的教xip1FtOj62EjmqYk56sFvm1jAlS0b7bzKXvwSI3g+og=学为例。这篇课文展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对此,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四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引导他们自主阅读《中国古代神话》,利用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二)转变阅读教学模式,渗透核心素养
1.细读经典文学作品,树立文化自信
经典文学作品是几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蕴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要求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带领学生细读经典文学作品,深入分析,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树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以《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为例。《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发生于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混战的历史故事。这本书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三国演义》的传奇魅力,激发他们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带领学生细读作品:第一,从虚与实的角度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第二,感受鲜明且富有个性的人物特点;第三,分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第四,欣赏“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在讲解完后,教师提出问题:“本书既是文学宝典,又是军事宝典;既是谋略宝典,又是人文宝典。我们应该学习哪些处世之道?学习哪些人格之美?摒弃哪些性格之短?避免哪些品质之缺?”这样能升华本课主题,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技巧,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3]。
2.强化读写结合教学,增强语用能力
读写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阅读教学多以鉴赏语言文字为主,教师往往让学生研究文章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型、核心思想等,没有给学生提供应用的机会,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对此,教师要意识到问题所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训练,将阅读与写作两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抄写或背诵优美语句,积累写作素材,而后布置相应的写作练习,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读后感,展现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成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伊索寓言》的整本书阅读为例。《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具有构思巧妙、内涵丰富、语言独特的特点。其中,《农夫与蛇》《狐狸与葡萄》《龟兔赛跑》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中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该本书的收获,让学生阐述独特的个人见解,分享某个故事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或阅读整本书的感悟等,在自由讨论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而后,教师组织学生写下读后感,用流畅的语言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有的学生利用排比句写了整本书的阅读感受:“《伊索寓言》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揭露富人的贪婪自私,斥责恶人的残忍本性,肯定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抨击社会的不平等。”开展读写结合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3.开展思辨阅读活动,提高思维品质
思辨阅读是指当学生对整本书内容形成一定了解后,教师提出不同类型的思考问题,引导他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加深他们的阅读印象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4]。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较长,开展思辨活动可以使学生保持高度的阅读热情,在问题的驱动下整合不同板块的内容,切实提高整本书阅读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思辨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设计多元化的互动问题,鼓励他们踊跃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形成对整本书的全新认识,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深度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童年》的整本书阅读为例。这本书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期间的童年生活,写出了他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生生不息的渴望与坚强。当学生初步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片段:“父亲穿着白衣,直直地躺在窗下的地板上,身子显得很长很长……那张慈祥的面孔已然发黑,牙齿难看地呲着,模样十分恐怖。”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提出问题:“主人翁的父亲怎样了?你读到哪里才知道真相?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在读书时产生疑问应怎样解决?”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全身心投入思辨活动,主动与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见解,在集思广益中得出最终结论。这样能充分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取得良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
4.鉴赏名著文本语言,培养审美能力
鉴赏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审美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选取文章的重点片段进行详细介绍,不要急于讲解其中蕴含的表达技巧,而是让学生自主分析语言之美,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提升其审美创造素养。教师要让学生鉴赏语言之美,分析作者在遣词造句时使用的方法与技巧,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进行深入研究,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整本书阅读为例。该本书讲述了爱丽丝在奇幻世界中的经历,展现了爱丽丝活泼可爱的性格。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重点片段。“爱丽丝并没有感到奇怪,甚至于听到兔子自言自语地说:‘哦,亲爱的,哦,亲爱的,我太迟了。’爱丽丝也没有感到离奇,虽然过后,她认为这事应该奇怪,可当时她的确感到很自然……刚好看见兔子跳进了矮树下面的一个大洞。”教师让学生分析这段内容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爱丽丝的人物特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入分析,学生掌握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提升了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
(三)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提高阅读质量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还离不开家庭的大力支持。对此,要想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要积极实施家校共育,引起家长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实现家校联动。首先,教师要在家长会及班级群中科普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使家长意识到这一点,愿意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次,教师可以传授相应的阅读技巧,让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例如,当学生比较抵触读书时,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陪同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书的主要内容,在自由交谈中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庭中的阅读情况,以此制订针对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与家长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布置整本书阅读任务,并给学生预留一个月的时间开展整本书阅读。在这期间,家长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及时提醒学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阅读,并与学生对该书的具体内容进行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与此同时,家长要及时向教师汇报学生的阅读进度,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形成家校合力,高效监督与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特点、思维模式等挑选阅读素材,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读经典文学作品,同时提高对读写结合的重视程度,组织多元化的思辨阅读活动,让学生鉴赏名著语言,实施家校共育,利用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自信等,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玲.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3(36):51-54.
[2]蒋佳萍.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考试周刊,2023(42):26-31.
[3]梁芳.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0):63-65.
[4]曾红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27):135-137.
[5]杨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新校园,2023(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