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4-07-15 00:00:00高亚云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思想政治元素与音乐元素相结合,从乐曲主题、乐曲风格、乐曲背景中挖掘思政元素,把握住乐理学习、演唱演奏、音乐实践等契机开展思政教育,采取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开展主题活动等策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音乐;家国情怀;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高亚云(1996—),女,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小学。

课程思政是在新时期背景下产生的针对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它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力求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课程思政要求广大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门学科中,把握教学契机,创新教学策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也要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作用,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砥志研思,挖掘思政元素

(一)探究乐曲主题,培育家国情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乐曲主题入手,探究乐曲歌词,感受乐曲传递的情感,进而达到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的。

适合用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音乐作品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直抒胸臆类音乐作品。这类作品在标题或歌词中一般带有“颂”“爱”“亲”等表达浓烈情感的字词,如《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军爱民来民拥军, 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我爱我的家乡》的“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背靠最高的山峰,面临宽阔的海洋”。

第二类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着重描绘祖国山水之秀美,通常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展现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如《李玉莲调》的“里下河,水成网,百里好风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密密的寨子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第三类作品主要描写劳动人民建设祖国的场景,展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如《采莲谣》《丰收之歌》《劳动之歌》等。

通过对歌曲主题和歌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音乐家们对祖国有着浓厚的情感,才会写出具有浓烈家国情怀的作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于内心深处厚植家国情怀[1]。

(二)判断乐曲风格,理解民族团结

乐曲风格也是值得挖掘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乐曲风格,促使他们深入体会民族团结的精神。

以蒙古族民歌为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赏析《草原小姐妹》《草原赞歌》等作品,让他们初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如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草原小姐妹》《草原赞歌》属于蒙古族短调民歌,因此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

学生通过赏析《草原小姐妹》《草原赞歌》等作品,能感受到蒙古族同胞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到他们对草原的赤诚之爱。同时,他们也认识到,生活在祖国不同地方的人,同样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爱。虽然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不同,生活习俗也不同,但是大家都是中国人,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让祖国变得更强大。

(三)了解乐曲背景,弘扬革命精神

许多音乐作品中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革命传统、道德品质与优良作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发奋图强,传承优秀革命传统。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首先,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大事,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什么精神值得自己学习。其次,了解作者的身份信息,了解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创作这首音乐作品的,希望通过作品传递什么情感。最后,了解作品中的典故,挖掘其中蕴藏的感人革命故事和伟大革命精神。

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作品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铁道游击队》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专门为《铁道游击队》创作的插曲,体现了铁道游击队队员们坚强的革命意志。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领悟作品中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革命者坚强的革命意志,进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传承优秀的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二、洞幽察微,捕捉教学契机

(一)在乐理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

在教学乐理知识时,教师可挖掘潜在的教育契机,润物细无声式地实施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丝竹流韵”包含了《欢乐歌》《姑苏风光》《水乡外婆桥》等具有江南丝竹特点的歌曲。教学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江南丝竹的乐曲结构、乐曲特点等,如“江南丝竹是我国的民间乐种,在江苏主要盛行于苏南。江南丝竹的艺术特点大体可以归纳为花、细、轻、小、活五个字。吹、拉、弹各种乐器在追求总体风格的前提下,各自发挥其演奏特点。”接着,笔者引导他们找出乐曲中曲牌联缀、循环、板腔变奏之处,加深对相关乐理知识的了解。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水乡独特的民风以及柔美多变的水文化对江南丝竹曲风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有学生认为,江南民风典雅、婉约,故此江南丝竹在曲调上也常常使用细腻的加花手法,形成了淡雅清新的风格。

借助学习乐理知识的机会,学生加深了对江南独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形成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2]。

(二)在演唱演奏中学会团队协作

在组织学生开展演唱演奏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三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首先,在教授如何合唱、合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独唱、独奏与合唱、合奏的差别,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协作能起到1+1>2的效果。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团队的配合度。最后,在完成合唱合奏表演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互动讨论,说说本次团队合作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本次团队合作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以《水乡外婆桥》的歌表演活动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到《水乡外婆桥》的歌表演中。当学生因为如何分小组而产生分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协商,并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众人都认可的方案。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喊口号、打手势等提升团队配合度的方法,让歌表演合作变得更加和谐。

(三)在音乐实践中深化爱国情感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感,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效。

首先,教师可以以某首音乐作品为例,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词曲作者,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在演唱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作品展开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以《水乡外婆桥》的歌表演活动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赏析《欢乐歌》等相关作品,让他们感受到创作者通过作品传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想一想家乡的人事物,情到浓时,学生自然能深情演绎出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情感转化成语言,抒发自己的爱国爱家之情。

三、匠心独运,创新教学策略

(一)创设多种情境,塑造健全人格

为了让思政教育与音乐教学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学情,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塑造健全人格。

教学情境的种类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媒介情境。媒介情境指的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相关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歌曲的意境,体验主人公的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比如,在教学《致春天》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呈现展现春天美好风光的视频,使学生加深对美的认知,认识到要积极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之美。

其二,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指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的情境。比如,在教授《爱的喜悦》这首乐曲时,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让自己感受到爱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三,实物情境。教师可通过展示与音乐作品有关的实物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丰收之歌》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触摸麦穗,来体会农民丰收时的喜悦之情,认识到劳动最光荣。

(二)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奉献精神

主题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以爱心、奉献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作为核心,设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奉献爱心、造福社会。

比如,笔者将《爱的人间》作为主题曲,策划了一个“爱的奉献”主题音乐教育活动。首先,笔者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我们的家乡有很多优秀的社会工作者,他们为社会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们认为,要如何学习他们的精神,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此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寻找自己的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同伴合作,一起策划义演、捐献、义务劳动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借此机会,笔者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爱的奉献”义演活动。

活动中,学生演唱《爱的人间》等多首歌曲,为筹集善款献出自己的力量。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说说通过参与这次活动,自己收获了什么。

有学生表示:“听到《爱的人间》这首歌,我感到很振奋,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奉献出自己的爱。当看到优秀工作者的事迹后,我获得了启发,认为自己要向他们学习。”

音乐主题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端正思想品行,认识到个人和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徐丽嫚.小学音乐课改相关多元化音乐课堂新视角[J].北方音乐,2015,35(3):106.

[2]耿丽.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分析[J].天津教育,2023(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