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析“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概念,明确两者的关系,并从确立素养型教学目标、整合结构化教学内容、开展情境化教学活动三方面探究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旨在充分挖掘古诗词教学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廖小英(1982—),女,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湖美中学。
古诗词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了文化底蕴以及人文精神。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可以展现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同时,古诗词在育人上也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占比较大,这反映出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探究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以有效的教学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概述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正式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更明确、更细致的阐述,即“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概念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接受文化熏陶,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载体,以学习语言、分析逻辑、体会情感、审美鉴赏、理解文化等环节为主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社会生活、领略自然风景、领悟古人智慧,从中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形成文化自信。
(三)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系
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古诗词,揣摩作者运用字词的意图,培养语感。如果学生单纯地分析古诗词的内容,那么他们所形成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层。这说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联系人物、故事、社会背景等,让学生体会情感与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引导学生汲取古诗词中的营养,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1]。可见,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关系紧密。核心素养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古诗词来育人指明方向,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则能够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确立素养型教学目标,联结、指引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在以古诗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确立指向学生内在潜能开发、综合能力发展的素养型教学目标,也应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素养型教学目标应具有基础性、整体性,以使知识与核心素养联结,指引教师推进教学。
1.确立基础性目标,重视学科基础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确立基础性目标,夯实核心素养发展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重基础与死记硬背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古诗词的基础性内容涉及区别于白话文的语言文字魅力、优美韵律等方面。因此,教师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习,与作者“对话”,也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特殊形式与所蕴含的情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创造条件[2]。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为例,在设定基础性目标的过程中,为了先让学生从朗读出发,感受古诗语言以及形式上的特点,形成语感,再逐渐过渡到情感理解、素养发展的阶段,教师可以确立“教会学生如何读”的目标。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读这首诗,知道这首诗的断句、重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让学生放慢语速,按照节奏朗读,同时试着提炼诗中的意象,结合动词、虚词分析意象的作用,慢慢领会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此外,学生在朗读中要注意这首诗的体裁(七言绝句),思考作者李白为何以此种体裁抒发感慨,意在向王昌龄表达怎样的情感。
结合问题引领学生阅读,将古诗词的语言、形式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相连,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有关古诗词的基础知识,支持学生展开深度探究。
2.确立整体性目标,衔接语文核心素养
知识积累到足够的量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形成核心素养,实际上还需要学生梳理与整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能力。古诗词在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价值方面各具特色。教师不应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而应综合考虑,确立整体性目标。教师应将知识与核心素养衔接起来,利用语言与思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从语言的角度进行的审美来深化学生对美的感悟,以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为例,在设计整体性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计划让学生梳理诗中互文、用典等相关的语言知识,找准诗中意象,厘清作者杜牧的表达逻辑,即用前两句写景,用后两句抒发感慨,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实现情景交融,并感受巧妙的构思之美和深刻的寓意美,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虑,充分体会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魅力[3]。
以古诗词的语言文字为基础,使古诗词教学目标涵盖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二)整合结构化教学内容,层递、系统推进教学
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二是教学文本。教师通过内容整合能够在教学中突出教学方式的层递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保障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1.整合教学过程,统一培养逻辑
教学过程的整合可以参考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该理论将文本解读分为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教师可以将这三个层级与基础解读、审美阅读、审辩阅读对应,保证知识教学逻辑、核心素养发展逻辑的统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当原本的教学结构无法满足需要时,教师可以结合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如先通过评鉴形成初步感知,然后从细节入手进行解码,最后理解内在的知识逻辑,挖掘释义的本质。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以“总结诗中三个时段及其对应场景”“找主旨句”两项任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然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推动学生逐句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美学价值、描写角度等,解读诗情、诗意、诗韵;最后与学生共同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借助诗中的关键字词来品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基于详细的释义,逐步对每句的表达意图、诗的主题有进一步的理解。
借鉴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划分适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结构层次,可以统一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内容之间的逻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每个结构层次之间设置一定的留白,给予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梳理已掌握的信息。
2.整合教学文本,精心组合群诗
教学文本的整合可以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因为该模式在拓展古诗词教学深度、广度上具有优势。教师要明确组合群诗的目的与价值,围绕主题选择群诗,搭建以“比较”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开展群诗教学,寻找推进核心素养落实的突破口。在教学前,教师可以选择主题相同、类型相同的文本,也可以以深化认识为目标补充文本。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为例,作者杜甫通过“有吏夜捉人”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师可以据此将《石壕吏》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组合起来,带领学生通过比较,感受群诗中展现的多种苦。之后,教师可以补充古诗《羌村三首·其三》,让学生借助诗句“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以群诗阅读实现教学文本结构化,可以消除单篇阅读的弊端,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的锻炼,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词的美,丰富语言积累,理解文化内涵。
(三)开展情境化教学活动,贯彻、落实培养目标
古诗词相关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古诗词教学需要有真实情境的支撑。教师应在真实情境下引导学生,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并利用任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优化培养效果,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创设多元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创设多元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大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小情境中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推动学生深度探索、深层体验,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大情境来进行教学导入:月亮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常见之物,是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假设你是一名短剧导演,请你根据作者苏轼的经历,拍摄苏轼一边欣赏中秋的月色、一边饮酒的场景[4]。同时,教师可以搭配以下小情境及任务。
小情境一:剧本分析与策划。
任务:品读这首词,形成对情境的感悟,锻炼语用素养。
小情境二:角色塑造与排练。
任务:结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分析苏轼的生活状况,进行模仿体验,锻炼思维能力。
小情境三:拍摄准备。
任务: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优化表演细节,锻炼思维能力。
小情境四:拍摄。
任务:进行真实演绎、拍摄记录,提升审美能力。
小情境五:后期制作。
任务:搭配音乐,剪辑所拍摄的内容,培养审美创造力。
小情境六:宣传。
任务:成果展示,交流点评,形成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
在多元情境下引领学生感知古诗词,亲历情感变化过程,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美与创造美,使每个情境与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相呼应,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2.设计驱动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师所设计的驱动任务需要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完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使静态的古诗词相关知识融入动态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促使学生迁移知识、经验,亲历实践、体验、探究、反思、合作的过程,培养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为例,结合这首词的主题以及相关的核心素养要素,教师可以以“知人读句品词情”“辨析风格理文脉”“品鉴模仿学填词”三项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其中,对于“知人读句品词情”的任务,教师可以以“学校招募《中华诗词》栏目主持人”为情境,要求学生了解主持人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带领听众领会词中的情感,对这首词的特色进行鉴赏,并且解决关于“理解词情”“感受词韵”“鉴赏词美”的问题。
真实情境下的驱动任务丰富多样且富有趣味。借助驱动任务能够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语言建构、审美鉴赏、思维品质、文化底蕴方面的发展。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进行涉及背诵、积累的基础性学习,还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三个维度做出系统的调整,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核心素养。教师要对古诗词教学有更全面的认识,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彰显古诗词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斯珠.品言·创境·析象: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讨[J].名师在线,2023(33):20-22.
[2] 韩小凤.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策略的优化:以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为例[J].天津教育,2023(32):44-46.
[3] 张权.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3(33):115-117.
[4] 陈梅素.初中语文古诗词探究性学习要点研究:以《雁门太守行》教学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3(2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