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探析

2024-07-15 00:00:00陆超尧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学科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文章分析开展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结合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原则,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路径,旨在完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模式,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思辨;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陆超尧(1976—), 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北流镇初级中学。

思辨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对知识内容的讲解以及文章含义的解读,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难以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将思辨性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思维习惯、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辨析,准确把握文章内涵。

一、开展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阅读学习时,学生需要从复杂的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独立思考和分析,从而提升思辨能力、语言能力。由此,教师可通过开展思辨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使其“能读会思”,实现有效的自主阅读[1]。

(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以“知识获得”的方式进行学习,难以理解文章的核心价值内涵。以低阶思维开展阅读学习,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建构。思辨性阅读可有效转变学生的阅读思维模式,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进行转变。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展开系统化的理性思考和个性化解读,发展创造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在思考、求证、反思等过程中,提升阅读思维品质,优化阅读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

思辨性阅读强调阅读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和价值性。遵循主体性原则是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在阅读中,学生需要主动进行信息源的输入和输出。其中,学生在输入环节应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在输出阶段应聚焦于语言的逻辑和表达,从而体现清晰的阅读思维。由此,思辨性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实际学情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实践表现,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亲历学习活动,加深知识理解,积累阅读经验[2]。

(二)反思性

为发挥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质性的教育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回顾思辨学习的过程,实现与文本内容的有效交互,建构知识经验体系。反思是贯穿于思辨性阅读学习全过程的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知识迁移。

(三)情感性

阅读是解读文本、剖析情感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在阅读中掌握基础性的语言知识,还应感悟文本内容中的情感意蕴,实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的学习目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将情感教育融入阅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活跃思维,建立与文本内容的情感链接,实现情感交融。教师应体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情感性,通过建立情感联系,让学生对文章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文学认知水平。

三、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

(一)善用提问,引发思辨

1.抓取争议内容,调动思辨热情

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入手。在阅读中,不同学生往往会对文章内容产生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应善于从文章中找寻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文本内容,结合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辨行为[3]。

以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为例。课文从地理空间和天气变化的视角切入,对济南在冬天的景象展开描写,细致刻画出济南冬天景色的特点。在文章尾段,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尾,与标题“济南的冬天”刚好相反,对于这种语言上的构思和安排,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产生争议。教师可结合这部分内容设计思辨性问题:“作者将题目定为《济南的冬天》,但是在末段却以‘冬天的济南’收尾,这种写作方式有何好处?”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主要刻画的对象并非冬天而是济南;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由景入情,表达对济南的喜爱之情;等等。如此,调动学生的思辨热情,引导学生深层阅读。

2.设计递进问题,开展思辨活动

思辨性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开展思维活动深化文章内容理解。其中,问题设计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行为,还能够基于递进性,促进学生思维层级的发展。教师应借助问题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思维活动,促进其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发展。

以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为例。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大量的春天景物,如“小草”“桃树”“杏树”“雨”等,并描写人们的踏青活动,如“放风筝”。这些景象不仅刻画出春天的特点,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链。

(1)文章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文章既是一篇散文,读起来又像一首诗,试分析文章中作者语言的特点,结合作者描写的春天景象,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3)阅读文章,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试分析作者对春天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运用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章的意境,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多元解读,回归思辨

1.立足作品本身,个性解读内容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相同的文章内容,不同学生的理解和观点是不同的。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应通过思辨性阅读鼓励学生立足于文章展开个性化阅读,对具有唯一性的“哈姆莱特”进行多元化解读[4]。

以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为例。教师需在明确思辨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作者观点和文章核心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可提出核心话题:“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文章以演讲者的视角展开论述,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教育状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经历,谈一谈你对于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中演讲者的思路,从作者的视角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在讨论中,学生积极表达观点,阐述个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如此,学生将思辨作为阅读学习的主线,各自发表看法及观点,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又能活跃思维,实现高效的思辨性阅读学习。

2.联系生活实际,剖析作品情感

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教师应关注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指导学生从生活角度解读文本内容、分析文章内涵。如此,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精髓,感悟读者深意。

以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为例。作者回忆母亲的一生,以朴素的文笔表达真挚的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剖析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具体而言,教师可将文章中描写母亲的情节内容作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点,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要为自己的母亲写一篇文章,会从哪些事情入手?如何刻画母亲的形象?如何在文章中注入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而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交流探讨。有的学生从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切入文章主线,通过具体事件反映母亲的辛劳;有的学生从母亲的形象特点入手,刻画母亲的形象,如描写母亲的白发、手上的茧;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内容,梳理内容情节,跟随作者的回忆,结合文章中描写母亲的生活小事,抓住关键点,思考贯穿这些小事的线索,从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此,指引学生从生活角度剖析文章,解读文章,体会情感,提高思辨性阅读能力。

(三)突破认知,创新思辨

1.融入媒体教学,理清思辨结构

教师应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融入多种媒介,激活学生的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脉络,提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效性[5]。

以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在把握文章结构与逻辑、分析文章主题的深刻含义的基础上,开展思辨性阅读学习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思辨性阅读的思维导图框架,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梳理行文思路,整理文章结构,思考作者围绕“孔乙己”这一主要人物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将相关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品析作品内涵。在思维导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辨性过程归纳总结出文章的脉络:鲁镇酒馆的环境和工作内容(第1~3自然段)—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在酒馆的轶事(第4~9自然段)—作者猜想的孔乙己的结局(第10~13自然段)。如此,学生联系社会环境,分析课文的具体描写,逐渐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并根据孔乙己在酒馆的经历以及结局,理解作者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冷漠麻木国民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变革中小人物无奈的同情,深刻把握文章内涵。

2.引导合作探究,提高思辨能力

问题探究法在阅读教学中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应以问题为驱动,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剖析,让学生准确且快速地挖掘文本核心内容,锻炼思辨学习能力。教师应在问题探究法的应用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合作探究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对文章展开思辨性阅读学习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以九年级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的教学为例。诗歌运用了许多意象,以丰富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内容设计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如“文章中的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深刻?将其画出来,并谈一谈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如此,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此外,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并设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如“诗中的‘你’指代的是什么?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何意义?诗歌为何要用第二人称来表达情感?”如此,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意象,分析诗歌的内涵和主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诗歌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教学符合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对推动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应正确领会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要义,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探索科学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组织方法。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也应围绕思辨问题解读文本内容,带领学生回顾思辨过程。此外,教师还需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成效,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丽芳.找准思辨点培养思辨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思辨性问题设计路径举隅[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12):34-36.

[2]李彩霞.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J].学园,2022,15(36):19-21.

[3]邵锦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22(36):76-77.

[4]曾建波.谈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J].中学语文,2022(35):16-17.

[5]陈家尧,蔡其勇.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