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多元评价展开探索,分析多元评价的特征与原则,并从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功能多元化五个维度论述具体的实践策略,意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工作进行系统且科学的调整,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实践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荔城区2023年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立项批准号:LJKT236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莉莉(1983—),女,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
学生的能力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每名学生的能力不同,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无法通过单一维度的数值客观反映。新一轮课程改革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工作,提倡从多维度出发,围绕学生的综合表现展开评价。多元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化,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入了解多元评价,把握其基本特征与实践原则,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的特征
(一)主体多元
主体多元是指参与教学评价活动的个体、团体是多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还包括家长、学生、专职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等。不同主体充分发挥评价作用,能使评价更客观[1]。
(二)方法多元
方法多元是指评价方法除了口头反馈与测试两种,还包括融合观察、访谈、作业、实践活动等。多元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多角度地反馈学生情况。
(三)内容多元
内容多元是指评价从多个维度展开,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以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为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际应用情况等作为评价内容开展评价。
(四)语言多元
语言多元是指评价主体灵活且综合地运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对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作出评价。此外,语言多元还意味着评价主体在语言表达中要体现对学生的接纳、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后的表现。因此,在多元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要遵循全面性原则,树立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基于多方位视角开展评价。
(二)客观性原则
评价主体在评价时难免会掺杂主观判断。如,当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时,会不自觉地掺杂个人的情感意识。为了避免评价主体的主观意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产生影响,各评价主体应以公正的态度、客观的标准展开评价[2]。
(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保障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关键因素。面对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进步或不足,评价主体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不应一味地鼓励或严厉批评,而应具体指出学生的进步或问题所在,从而发挥评价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的作用。
(四)操作性原则
多元评价应贴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际,遵循操作性原则,以教学内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为依托开展。评价主体应细化评价内容,确保评价能够有效开展,从而切实实现教学评价的各项功能与应有价值。
(五)师爱性原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基于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保障评价的顺利实施。即教师应遵循师爱性原则,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关心、帮助学生,通过评价指导其解决学习与成长中的问题。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的实践策略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落实全面评价
保障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实践多元评价的关键策略。在具体实践中,评价既要围绕学生的智力因素展开,又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力、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展开。如此,才能落实全面性原则,全方位地反馈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针对性指导。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前,要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设计评价内容体系,使评价内容科学、清晰、全面。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的教学为例。此时,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阶段,但他们缺少与同伴相处的技巧。结合本课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玩耍,让学生从中学习相互尊重、理解的人际交往规则。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评价内容。第一,知识掌握方面:能够掌握交友规则、文明交友;能够运用交友方法与规则处理交友遇到的问题与矛盾,体验交友的快乐。第二,素养发展方面: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交友的快乐与同伴情绪、心理的变化;能够主动包容与理解同伴,给予同伴关心与支持,形成规则意识与尊重他人的美德;能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友爱、真诚平和;能够学会关爱他人,承担在人际交往中的责任,形成责任意识[3]。以上评价内容,既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又从学科核心素养入手,评价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发展,贴合课程实际。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共同参与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多元评价的基本特征。多主体从多维度看待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有利于推动多元评价发挥价值。因此,教师应主动调整,使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为例。教学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还应有学生、家长的参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自我及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发展有更直接的了解。因此,学生可以对自我的表现与同伴的表现开展评价,同时可以接受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应包括课堂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与质量有无提高、学习方法有无问题、知识技能发展与预期目标之间有无差距。家长虽未直接参与课堂,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家长可以评价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否合理规划时间,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否不再害怕学习难、内容多;能否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4]。
多元主体参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有利于支持多元评价实践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确保客观评价
评价标准多元化有利于确保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层次,明确自身的优势及自身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了保证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细化,制订详细且层次清晰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项目、具体内容、评价分数等要素。此外,在设计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采集多方面的意见,了解学生、家长及其他评价主体的看法,保证评价标准的完善、客观、科学。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的教学为例。在评价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需求时,教师可以围绕评价内容细化评价标准。本课的评价内容可从三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评价分值为7分,共21分。第一维度,能够主动分清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需求,具体评价标准如下:能够通过“心愿卡”及父母不同意购买的理由,正确辨别心愿与合理购物需求之间的差异;能够掌握判断不合理购物需求的方法。第二维度,学会提出合理的购物需求,具体评价标准如下:能够在情境演绎活动中,主动识别不合理的购物需求,并分析原因,将不合理的购物需求转换为合理的购物需求;能够归纳提出合理购物需求的方法。第三维度,学会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具体评价标准如下:能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心愿卡”上不合理的内容,写下坚持的心愿与理由及要改动的心愿与理由;能够提出克服“明知不该买,但特别想买”心理的方法。
评价标准多元化,有利于评价主体明确在每项学习活动中应取得的学习成果,减少主观意识对评价的影响,从而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精准反馈情况
评价方式是影响教学评价效果的关键因素。多元评价主张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应围绕覆盖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方面的评价内容,选择更多的评价方式,并明确每种评价方式的操作步骤、标准,保障不同主体能够以合理的手段、合适的方法参与评价。教师可以结合评价内容的具体特点确定评价方式,确保能够通过评价精准反馈情况,推动多元评价的有效实践。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的教学为例。教师与家长能够更准确地给出评价结果,因此可以采用量表法开展评价;学生的个人情感意识强烈,因此可以采用描述法开展评价。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行为观察量表,观察学生在“看视频,写家风”“搜资料,共分享”“集名言,说启示”“讲故事,传家风”等理论与实践兼具的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对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做出判断,并赋予分值[5]。其次,家长可以采用评级量表,围绕知识、能力、态度、观念四个方面开展评价。如能力方面:学生课后能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典籍了解家风家训,熟练且主动为优秀(9~10分)、熟练为良好(8~9分)、能按照要求做为一般(6~8分)、不熟练且不主动为不合格(6分以下)。最后,学生可以采用描述法,描述自己对家风的认识、学习中的收获与体会、自己的不足等。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综合反馈学生的情况,使评价更全面、客观、真实、具体。
(五)评价功能多元化,提高评价效益
教学评价有多元功能,如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等。在多元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实现评价的各项功能,切实提高评价的效益。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发挥多元评价的诊断与导向功能,具体分析学生在记忆、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如理解不到位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运用插图、普法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其次,教师应发挥多元评价的调节功能,认识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在后续讲解法律条文等具有难度的知识时,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加深记忆。最后,教师应发挥多元评价的监督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实际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督促学生朝着目标前进,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并灵活应用。
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不同功能,有利于教师精准判断教学情况、科学改进教学工作、督促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真正提高评价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评价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科学评价模式,在检验、巩固教学成果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用显著。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多元评价的特征、原则,以实现评价内容、主体、标准、方式、功能的多元化为目标,实施全面、客观、精准、科学的教学评价,保障多元评价实践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36):44-46,55.
[2]俞百芳.多元评价,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新模式[J].智力,2023(4):139-142.
[3]李红.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的实践方法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2(15):164-166.
[4]罗新华.多元评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2(11):19-21.
[5]郭宏茹.多元评价: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师,202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