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文本挖掘的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式。《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也是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一大难点。文章以《短歌行》为例,从忧思深沉、求贤之心、慕才情怀、无限惆怅、美好蓝图五个角度分析《短歌行》文本,引出基于文本挖掘的《短歌行》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以期为教师提供基于文本挖掘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参考,使更多教师依据高中语文古诗词共性,完善基于文本挖掘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关键词】文本挖掘;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赖群(1969—),女,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高级中学。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便是曹操的《短歌行二首》,第一首表达求贤若渴的愁情和统一天下的豪情,第二首申明辅佐汉室之志。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收录曹操《短歌行(其一)》,设计《短歌行》古诗词鉴赏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精神世界。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特点,指导学生鉴赏《短歌行》,从而以曹操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人生情怀。教师可基于文本挖掘开展《短歌行》鉴赏教学实践,发散教学思维。
一、《短歌行》文本挖掘
曹操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在《短歌行》中真切流露个体意志,使《短歌行》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品味。在开展《短歌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文本,把握其忧思深沉、求贤之心、慕才情怀、无限惆怅、美好蓝图五个层次[1]。
(一)文本层次1:忧思深沉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短歌行》开篇即忧思,体现“忧思深沉”的文本层次。为了表现深沉的忧思,曹操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巧妙表达。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本应是一件畅快之事,曹操却在饮酒之时,思虑“人生几何”。曹操心怀远大抱负,明知人生时间有限,却因种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在当下施展拳脚,怎能不“忧思难忘”。此处,“对酒当歌”之乐与“人生几何”之忧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反映曹操之忧。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朝露即清晨的露水,清晨的露水晶莹圆润,但是日出就干,像极了转瞬即逝的瑰丽人生。曹操借清晨的露珠比喻人生路上已经消逝的时光,感慨“去日苦多”,再次发出想要珍惜时光一展抱负,却遭到重重阻碍的忧思。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带着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感慨,曹操自问自答。杜康即美酒,但是,美酒真的能解忧吗?李白曾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美酒解忧只是表象,对酒当歌有时能使人短暂地忘却忧愁,但是从来不能消灭忧愁的根源。曹操以杜康解忧,实则是借酒消愁,终究会“愁更愁”,可见曹操忧思之深。
但是,曹操耗费笔墨抒发忧思,目的不在于抱怨,而在于蓄势。曹操之所以“忧思难忘”,是因为求贤若渴,贤才却难得。继续挖掘文本,能见其第二层次。
(二)文本层次2:求贤之心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于“忧”处收放自如,委婉地表达求贤若渴之心,即《短歌行》文本第二层次[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表达思念情人或友人的感情。曹操引用《诗经》,表达渴求贤才之心:“我”渴求贤才的心情,就像女子思念情人,朋友思念友人一般。紧接着,曹操写道:“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即贤才,正是因为像思念情人或友人那样渴求贤才,曹操才焦虑忧愁,直到“今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描写了主人热情招待客人、弹奏吹笙的热闹景象。自古以来,鹿都代表神圣之物,许多诗人借鹿喻人、传情,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曹操再次引用《诗经》,表达自己对贤才的向往,可见其用典之奇。贤才即“嘉宾”,“我”如果求得贤才,必将鼓瑟吹笙、盛情招待。此处更见曹操渴求贤才。但是,曹操真的求得贤才了吗?当前答案是否定的。于是在后面,曹操写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将贤才与明月作比,借什么时候能摘下明月,发出什么时候能将贤才招揽而来的疑问,再次表达忧思。显然,明月不可摘,贤才难得,忧思从中而来,怎能断绝?这里,曹操对《短歌行》第一层次的忧思给出解释,使文本紧密顺承。
(三)文本层次3:慕才情怀
从“越陌度阡”到“心念旧恩”,曹操以想象为切口,继续表达慕才情怀。
曹操想象贤才归附的画面,写道:“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枉用相存”有屈尊来访之意,表示若贤才真心愿意归附,曹操甘愿放低姿态。此处足见曹操求贤之诚。紧接着,曹操写道:“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如此诚恳的感情和“卑微”的姿态,将其慕才情怀烘托至极致。
从《短歌行》第二个文本层次到第三个文本层次,曹操从化用典故到虚写贤才归附,将慕才情怀向前推进,既见其求贤之诚,又见其构思之奇。
(四)文本层次4:无限惆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即文本的第四个层次,表达贤才难遇明主、曹操未见贤才的无限惆怅之情[3]。
此处,曹操转换视角,从想象自己求得贤才到想象贤才难遇明主,在虚写之路上大刀阔斧,以月明星稀、乌鹊无枝可依比喻满怀热血但难遇明主的贤才。这样的换位思考,既突出了曹操的“明主”特质,又增加了文本的惆怅情绪,足见“至细”“至厚”“至奇”。
明主因贤才难求而忧愁不已,贤才又何尝不是如此。至此,《短歌行》惆怅之情到达顶点。那么,明主和贤才真的要困于惆怅中吗?我们不难在文本第五部分找到答案。
(五)文本层次5:美好蓝图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如同山永远不会嫌高,海永远不会嫌深一般,曹操对于贤才,永远不会嫌多。紧接着,曹操继续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欲与天下贤才共谋大计的美好蓝图,足见其求贤心切。至此,《短歌行》全文思想意蕴达到最高层次,实现从“忧愁”到“豪情”的过渡,浑然天成,展现出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豪情与抱负,也展现出一位杰出文学家的人格魅力、文学造诣。
二、基于文本挖掘的《短歌行》鉴赏教学实践
《短歌行》真切流露出曹操的个人意志,情感广博,意蕴深远,可谓至细、至厚、至奇。教师应当推陈出新,开展《短歌行》鉴赏教学。对此,笔者设计了“知人论世”“品鉴文本”“拓展学习”三个环节。
(一)直击身份,知人论世
文学鉴赏向来讲究知人论世。识作者身份,知时代背景,解文本意图自然不是难事[4]。《短歌行》的独特情感和思想意蕴,源自曹操的伟大理想和宏大抱负。因此,在鉴赏《短歌行》时,笔者以曹操的身份背景为教学起点,向学生提供曹操的相关资料。基于资料文本内容,学生可知《短歌行》作者身份,不仅能从诗人视角分析文本,更能从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角度鉴赏内容,真切感受曹操的求贤之心、求贤之忧。接着,笔者向学生提供曹操颁布“求贤三令”的资料内容。“求贤三令”是曹操求贤若渴的佐证,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可见曹操招揽贤才之难,也见其求贤之诚。笔者以曹操的身份资料奠定《短歌行》阅读基础,有效促使学生多角度鉴赏文本,理解其思想意蕴。
(二)整合任务,品鉴文本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任务型活动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5]。《短歌行》文本可细分为五个层次,且第二、三、四层次存在相似性。因此,在品鉴文本时,笔者适当整合任务,设计“品酒”“思贤”“观心”学习任务群。
1.品酒
“品酒”任务对应《短歌行》文本第一层次。《短歌行》开篇写酒,可谓“一切酒语皆情语”。在这一任务中,笔者让学生初探曹操之忧,品味文本表达的情感。
笔者结合课前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第一部分,分析曹操“忧”的内容,即“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忧天下局势”。接着,笔者指导学生继续阅读《短歌行》,同时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文本语言节奏和文字情感的对比结合中,正确认识曹操由抒发忧愁到流露豪情的转变,感悟其精神内核。
2.思贤
“思贤”任务对应《短歌行》文本第二、三、四层次,即思考曹操求贤之心。纵观《短歌行》文本,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渴求贤才到表达慕才情怀,再到无限惆怅,本质都是曹操的求贤之心。因此,在“思贤”任务设计阶段,笔者将文本第二、三、四层次进行整合,分三步指导学生。
第一步,思典故、譬喻。在文本的第二层次中,曹操两次引用《诗经》典故,最后以明月作比,是求贤若渴的委婉表达。笔者指导学生挖掘文本中引用的典故和譬喻,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合作讨论,使学生理解曹操求贤若渴之心,为后面的文本鉴赏奠定基础。
第二步,思想象、虚写。笔者指导学生挖掘文本中虚写贤才归附的部分,深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一句,体会曹操的慕才情怀。
第三步,思换位、假设。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中,曹操独辟蹊径,换位假设。曹操与贤才换位,表达贤才难遇明主的惆怅之情,实则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惆怅。笔者创设“假如我是贤才”的情境,指导学生代入“贤才”角色,换位思考,促使学生与贤才产生情感共鸣,体会曹操求贤不得的惆怅之情。
3.观心
“观心”任务对应《短歌行》文本第五层次,是观曹操之心,更是观己之心。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短歌行》中真情流露。在鉴赏《短歌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曹操、理解曹操,而且要让学生感悟曹操的人格理想与生命意志。
曹操之心是求贤之心,更是实现政治抱负之心。故而在《短歌行》中,“忧思难忘”只是表象,“天下归心”才是根本。笔者将这一任务划分为“走进周公”“理解曹操”两部分,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周公吐哺”的典故内涵,再让学生由典故切入,领会曹操的豪情壮志,从曹操的人格理想与生命意志中获得个人生命的启发。
(三)延伸主题,拓展学习
在学生品鉴文本后,教师可让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以此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对此,笔者设计了两项拓展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拓展活动1:继续收集资料,从前人对曹操的评价中选择1—2个关键词,说说自己眼中的曹操。
拓展活动2:为《短歌行》写一则短评,重点谈谈其至细、至厚、至奇之处。
教师开展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自由表达对《短歌行》之思,从单向鉴赏转化为多向互动,提升《短歌行》的鉴赏教学实效。
结语
《短歌行》的思想意蕴值得品鉴。曹操志在统一天下,却求贤不得,写下《短歌行》,一方面抒发忧虑之情,另一方面表现豪情壮志。在《短歌行》的鉴赏中,唯有深入文本,方能真正走进曹操的精神世界,体悟其个人意志,获得人生启发。对此,教师应全方位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并基于文本,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基于文本挖掘的古诗词鉴赏方法在高中语文其他古诗词鉴赏中同样适用。教师应总结基于文本挖掘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规律,整体改进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吕德春.拾级而上终拿云:曹操《短歌行(其一)》意脉层次及其演进路径分析[J].中学语文,2021(1):46-47.
[2]张灵贵.诗歌阅读教学的经验分享:以《短歌行》的教学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2(6):27-29.
[3]程俊飞.立足古诗词文本 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J].亚太教育,2022(10):70-72.
[4]孙艳.巍巍豪情天下心:《短歌行》微专题教学[J].读写月报,2022(12):44-47.
[5]常铃.巧用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短歌行》中的情感[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