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2024-07-15 00:00:00代云东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高中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带领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既可以改善班级的物质环境,突出班级的精神文明,完善班级的制度规范,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提高道德品质。文章从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三方面出发,阐述建设优秀班级文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班级文化;文化建设;班级管理

作者简介:代云东(1991—),男,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高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品德、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化培养,利用有效手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教师需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又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班级文化建设概述

班级文化是以班级为文化传播载体,围绕物质环境、精神层面、制度规范等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最终打造成的班级整体形象。在物质环境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教室环境、走廊环境进行美化与完善,通过设置标语、增加装饰等方式展现多种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熏陶。在精神文化层面,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弘扬高尚精神品质和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在制度规范方面,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修订管理规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

二、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建设班级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关系

高中教师带领学生建设班级文化,能够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学生通过参与环境美化、班会讨论、制度修订等活动,能够进一步明确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重视和尊重,从而改变自身对教师的态度,增进与教师之间的情感。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变得更加友好,班级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会变得更加和谐。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品德修养

高中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建设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学习高尚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提高个人修养和思想品质。

(三)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高中教师开展的各类活动具有较强的合作性特点,既需要师生之间默契配合,又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协助。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班级责任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建设班级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班级物质文化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高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针对班级环境、走廊环境进行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展现良好的班级面貌。

1.打造整洁班级环境

高中教师需要带领班级学生创造整洁的室内环境。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的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常学习的心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对此,教师需要开展班级环境美化与清洁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其保持环境整洁的意识,提高其劳动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1]。

例如,高中教师可以在平时开展日常清洁活动,定期开展大扫除活动,创造整洁有序的室内环境。在日常清洁活动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影响班级学生,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卫生,培养他们自觉清洁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能够时刻保持班级环境的整洁有序。比如,在讲课活动、班会活动、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自觉带走所用资料和废纸屑,将教学工具恢复原位,保持讲台整洁,用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在自觉模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整理物品的习惯。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保持环境卫生的意识,让他们自觉清理垃圾、整理桌面、清扫讲台粉尘、擦黑板等。在大扫除活动中,教师要与班级学生一同清扫教室、走廊,清除不常用区域的灰尘,让班级变得更加整洁明亮。

2.建设班级文化园地

高中教师可以开展班级文化园地建设活动,带领学生打造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区域,丰富班级物质文化,为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建设文化园地前,教师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求知需求等,据此设计不同的文化区域主题,让学生利用班级走廊、教室墙面、教室墙角等区域建设不同主题的文化园地。这样既可以满足班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建设物质文化[2]。

例如,在教室墙面美化活动中,教师先了解班级学生的求知需求。有的学生对天文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极大的探究兴趣,还有的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对此,教师把墙面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区域,让学生自己搜集感兴趣的知识,并将其制作成宣传海报粘贴在相应区域,发挥班级墙面的知识传播作用。又如,在教室墙角优化活动中,教师打造了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按照不同的阅读主题放置相应的课外读物。教师在小说主题的图书角投放《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在散文主题的图书角投放冰心、余秋雨、季羡林、鲁迅、贾平凹等著名散文作家的作品,在古诗词主题的图书角投放汉乐府诗集、唐宋诗词等的相关书籍。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墙角布置一棵“愿望树”,让学生将自己的愿望挂在树上,以此激励他们朝着愿望奋力前进。在班级走廊文化建设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展示平台,展示班级学生的优秀文学作品、手工艺术作品、比赛奖状等,增强班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高中教师应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带领学生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结合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感悟、文化创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优秀思想和高尚精神的熏陶,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开展多元主题班会

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高中教师可以开展多元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思想观念、精神文明设置讨论主题,让学生围绕班会主题,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互动交流、思辨探讨,鼓励他们大胆表达个人看法,使其在观点表述过程中加深对主题内涵的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3]。

例如,高中教师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利用相关节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教师或朋友的感激之情。比如,在教师节,学生用“三行情书”表达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和母亲节,学生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感恩之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看医生、军人、农民、科研人员、铁路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各行业从业者为他人服务的视频,借此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高中教师也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实践体验类班会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了解汉服文化,学习礼仪文化”活动。在这一班会活动中,学生需要先自行了解汉服文化、礼仪文化,如各个朝代的汉服特点、汉服的发展与变化、汉服纹饰中的信仰文化、各个朝代的社交礼仪、男子与女子不同的社交活动、对长辈和平辈不同的礼仪手势等,再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进行分享。学生通过分享上述内容,能够对我国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提高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还可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了解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任务,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航空航天工程等,让他们寻找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如公益校长张桂梅、航天员杨利伟、当代“愚公”毛相林等。在班会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引导他们探寻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并将这些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高中教师开展上述班会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又能借此建设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2.合作设计班级徽章

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班集体意识,高中教师可以开展班级徽章自主设计活动[4]。在班徽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班徽的意义,了解班徽中应当包含哪些元素。班徽既是班级的象征,又是集体的象征,用于表现班级的个性特点、班级风貌和班级文化。另外,班徽上的图案可以包含自然元素,如动物、植物等,也可以融入文化元素,如变形汉字、数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班徽,投票评选出合适的班徽样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成员之间进行头脑风暴,交流讨论在班徽中应当展现哪些元素,如何将这些元素进行合理搭配等。通过参与此项活动,学生既可以提高协同合作能力,又能加深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提高班集体意识,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三)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高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共同建设班级制度文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班级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

1.共同修订管理制度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通常由教师一个人制订。这种方式虽然具有条理清晰、方便快速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片面化、局限性的弊端。对此,高中教师可以与班级学生共同修订班级制度,这样既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又能制订更符合现实情况、更满足实际需求的制度条例[5]。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修订班级的奖惩制度。过去,教师通常根据教育培养目标设计相关的奖励或惩罚措施,忽略了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在共同修订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建议,增加一些更符合学生内心期待的奖励项目。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设置“多边形战士”奖项,评选标准为在各学科成绩优异的基础上,拥有多种个人技能,如篮球技能、美术技能、乐器技能等。还有的学生提出设置“公益参与奖”奖项,此奖项可以颁发给在公益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在制订惩罚条例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提出修改建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条例修订活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还能有效消除学生对制度执行的抵触情绪,让学生更加自觉、严格地遵守班级管理制度。

2.开展自我管理活动

除了与学生共同制订班级管理制度,高中教师还可以开展自我管理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班级管理,借此提升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班级责任意识,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例如,在自我管理活动中,高中教师可以设置代理班主任、值日班长、活动组织者、制度监督者、文明礼仪监督员等班级管理职务,实行轮换制,让班级学生轮流体验管理工作,使其在完成各项管理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活动组织者的职责是组织班会活动、大扫除活动、文体活动等班集体活动,合理分配班级学生的活动任务,维持活动纪律,保障活动顺利完成。文明礼仪监督员的职责是监督班级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不礼貌待人等。代理班主任的职责是管理班级纪律,维持班级学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的秩序。学生通过参与自我管理活动,既可以提高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能力,又能增强责任感,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建设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高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婷.新时代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措施[J].高考,2022(1):87-89.

[2]张亮亮.浅谈高中班级文化的建设[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7/8):124-125.

[3]徐养杰.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8):205-206.

[4]陈宝安.普通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1(9):70-71.

[5]陈丽艳.高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研究[J].求知导刊,2021(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