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化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2024-07-15 00:00:00陈嘉月
教育界·A 2024年16期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固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如何使评价多元化。围绕评价主体,教师要让设计者、执行者、旁观者都参与到评价中,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围绕评价标准,要让学生参照自我、参照常模、参照目标,螺旋推进学习进度;围绕评价方式,要开展体验式、反思式、实践式评价,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化评价;新课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

作者简介:陈嘉月(1993—),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每个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培养的能力不是用单一维度的数据就能展现出来的。故此,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都要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样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从而推动全体学生的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探索和研究如何开展多元化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

一、学科育人,选择多元化评价的主体

新课标提道:“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以教师为主体,而多元化评价则要求设计者、执行者、旁观者参与评价。这样,不同主体都会关注学生的健全人格、品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方面是否得到发展,从而优化学科育人的效果。

(一)设计者参与评价,培育健全人格

设计者一般指的是教师。新课标对“健全人格”的定义是“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师要预设课程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能起到什么作用,然后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评价他们是否达标。

比如,在设计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课程“当冲突发生”时,教师拟定“让学生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学会理解、沟通、宽容、原谅”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让学生具体分析班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说说自己会如何解决冲突。教师在发现有的学生不能理性平和、开放包容地看待彼此之间的矛盾(这说明他们的人格还不够健全)后,给学生介绍深呼吸法,让学生试着冷静下来,之后指导学生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人的言行,原谅他人的错误。这样的评价体现了该课程的设计初衷,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执行者参与评价,提升品德修养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执行者,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组织学生自评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更好地执行学习计划。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并以成长卡片、学习日记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这有助于他们正视自我,发现并解决自己品德修养上的问题,进而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授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程“学会宽容”后,为了检验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是否有所提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判断自己是否发生了变化;然后安排学生进行互评,让其他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做出评价。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自己原本不懂得宽容,总是抓着他人的小毛病不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其他学生认为该学生有时还是得理不饶人。这使得该学生反思自己之前的评价是否准确。如此能让学生辩证地分析自己的品德修养是否存在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提升[2]。

(三)旁观者参与评价,强化责任意识

旁观者指的是家长及社会人士。虽然旁观者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课堂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教学评价中可有可无。实际上,旁观者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尤其是在教学完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有关的课程后,如果让旁观者参与评价,那么评价结果往往会更加客观。教师可以让家长通过打分、写评语等方式评价孩子承担责任的情况。教师要充分参考旁观者评价的内容,分析学生是否提升了责任意识,并调整教学方案。

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程“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十分适合让旁观者来评价。因此,教师设计表格,让家长填写关于“孩子是否会做如参与烹饪、打扫卫生等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的内容,之后让家长撰写亲子观察日记,写一写孩子是否会主动提出想为家庭成员做些事情,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是否逐步提升。如有一名家长写道:“我的孩子觉得完成参加家务劳动的作业就是走形式,只要拍了自己劳动时的照片就可以了。”从这段评价中可以看到,该家长的孩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对此,教师通过设计实践体验类和互动交流类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养成习惯,在思考中改变想法,从而真正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螺旋推进,设定多元化评价的标准

新课标要求教师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标准单一的评价无法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故此,教师要设定多种评价标准,如设计“参照自我”“参照常模”“参照目标”的标准,并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改进方向,螺旋式地提升学习效果。

(一)参照自我,发现闪光之处

参照自我指的是用学生的现有能力作为依据,设计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评价标准,让他们能通过“跳一跳”的方式达到标准。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程“我能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他们能完成的项目难度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了“参照自我”的评价标准。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围绕德智体美劳判断自己属于什么级别,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项目。如不擅长写作的学生可以制订“每周写一篇作文”的计划。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学生要思考自己以前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是如何克服的,自己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能让他们基于自己的闪光之处,制订下一个计划。

(二)参照常模,不断超越自我

参照常模指的是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根据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在学生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常模参照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比如,结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程“学习有方法”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旨在让整个班级的平均水平不断提升,促进班上学生共同发展。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将运用的学习方法相同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开展常模参照评价。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教师会鼓励学生寻找其他的学习方法,设定下一个目标,力争上游;如果学生进步不明显,甚至出现退步,教师则会安慰学生并引导学生尝试调整学习方法。如有一名学生原本认为只进行阅读就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在实践后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并未提升。此时,教师告诉该学生不要畏惧困难,而要越挫越勇。该学生听完教师的话,得到了鼓励,并通过自我反思发现,将阅读和仿写结合在一起,写作水平的提升效果会更好。这样,该学生便有了继续努力、挑战自我的动力。

(三)参照目标,形成价值观念

参照目标指的是以某一位优秀的榜样作为自己的目标对象,然后不断寻找并缩小自己和目标对象之间的差距。这种评价标准一般比较高,学生较难快速达到目标。价值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以开展参照目标的评价,让学生向榜样看齐,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程“弘扬优秀家风”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优秀家风,并在实践中自觉进行弘扬。围绕该课程,教师让学生将中国古往今来的优秀家风作为参考,通过多次实践和评价,判断自己是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每完成一次评价都要明确自己改进的方向并进行自我调整。如有一名学生将“勤俭持家”的家风作为参考,寻找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勤俭持家的榜样,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模仿某位榜样的行为进行实践。在第一次评价中,该学生做到了“俭”,但是没有做到“勤”;在第二次评价中,他能做到对榜样的勤俭行为的简单模仿,但是没有做出适应时代且有创意的行为;在第三次评价中,他体会到了行为背后的真正内涵,也培养了相应的价值观念。

三、知行合一,创新多元化评价的方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避免采用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生水平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故此,教师要围绕知行合一的理念设计一些创新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借机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

(一)体验式评价,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式评价需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分享情感体验。进行体验式评价可以检测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状况。

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课程“家乡的喜与忧”的教学中,教师组织了“对比照片,感受家乡变化”“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发展”等体验式活动。教师通过观察、访谈的方式开展评价,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了感悟,是否产生了情感共鸣,是否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是否想到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有的学生仅仅体会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这说明他们没有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没有形成家国情怀;有的学生不仅感受到家乡的变化,还为家乡的发展感到欢喜、自豪,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有的学生不仅激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还思考了如何让自己的家乡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了阻碍家乡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建议,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热爱家乡的品质,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如有一名学生提的建议是:“看到家乡附近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我感到很开心。但是,我觉得家乡未来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的问题。对此,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规划,让家乡的交通更便捷。”从该学生的建议中可以看出,他的体验十分深刻,责任心也得到了增强。

(二)反思式评价,回顾行为细节

反思式评价需要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结合其中的细节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反思式评价有助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客观地审视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课程“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教学结束后,教师采用反思式评价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之后重点分析以下问题:1.在学完本课后,你是否发现自己和同伴平时存在的浪费现象?2.你是否找到了避免浪费的好方法?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回顾自己的行为细节,找出自己的问题。如有一名学生在自评中提道:“我曾经想少吃一些饭,觉得这样可以节约粮食,实际上会让人浑身没力气,还可能会得胃病。”对此,教师让该学生说说自己从中领悟出什么道理。于是,该学生说:“我认识到勤俭节约需要我们避免浪费。在饮食方面,我们不能胡吃海喝。”通过反思式评价,该学生认识到之前的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解决,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本课的知识点。

(三)实践式评价,主动参与活动

实践式评价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在学生学完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程“我参与 我奉献”后,教师组织学生在社区里进行公益劳动,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之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式评价活动。一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判断学生是否了解了什么是社会责任,是否知道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要承担什么责任以及公益劳动具有什么性质、包含什么项目;二是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判断学生是否能主动联系社区工作者,是否想要努力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三是评价学生提交的作业,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为此,学生可以拍摄照片,展现劳动开展前后的社区环境;也可以撰写报告,讲述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相关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或者分享自己对于实践的切身感受。这样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多元化评价,从而优化教学环节。学生应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或不足,也应挖掘自己的优势。这样,学生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云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成性细节的捕捉[J].教学与管理,2019(8):48-49.

[2] 杜桂珍.小学道德与法治体悟式教学的“四个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0(32):65-66.